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际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有情人的形象,上课时精心设计好导语;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在讲析中让学生领悟情感;在诵读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课文内容中引申出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再次巩固情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情商、培养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中职生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育是要培养有感情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中职生大都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究其原因,不在于他们智商低,而在于他们情商较低,如自卑、冷漠、脆弱、自制力差、缺乏恒心等。中职学生迫切需要情感教育,渴望情感的滋润。
语文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助于情感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大部分选用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各种体裁的文章都蕴含着或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将这些情感充分挖掘出来,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要做有情人,树立良好的情感形象,以情暖心。
语文教师要始终保持对工作、对学生的满腔热情,上课时提前几分钟到课堂,和学生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日记,写上几句或建议或温情或鼓励的话;上课时,情绪饱满,声音含情,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赞美,少一些批评和责难;课后对于学生活动,如演讲、辩论、学习经验交流、学生干部竞聘等给予积极支持和引导。白居易说得好:“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师对学生讲话,也要真诚真切,不矫揉造作,将心比心,保持自我本色,从而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语文。
2.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语文课,争取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让他们觉得语文老师学识渊博,谈吐幽默,为人和蔼可亲,更要让他们领略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起学好语文的兴趣,最好能达到既喜欢语文老师又喜欢语文课的效果。水到渠成之后再告诉他们学好语文的方法,并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具体到每一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捕捉到课文的动情点,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入情入境。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如学习《合欢树》一文,我的导语是:“和家欢乐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情,孟子曾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但人生总是充满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是如何围绕合欢树寄托她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的……”
3.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在讲析中让学生领悟情感。
情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学生从未体验过某种情感,就是很难对这种情感有深刻认识的,更谈不上珍惜这种情感。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因此,我在讲析课文时,力求使学生领悟情感。如在讲析《认识父亲》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父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一句话)”,以此入手,激发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再通过文章中七个动人的故事和七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加强学生对父亲为子女无私奉献与深沉之爱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与尊重。不仅对父母家人,而且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也要怀有爱心,心怀感激之心。于是,语文教材上又有了《学会感恩》一文,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父母、老师的付出,用感恩之心对待别人的善举及他人的帮助,从而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一个有了感恩之心的人,决然不会是个冷漠、麻木不仁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诵读中,让学生与作者取得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本身是语言教学,所以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让他们把上课当成是一种自觉的欣赏,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自己要先进入角色,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把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如学习胡宏伟的《长江之歌》,范读时要把握住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以及华夏儿女努力建设祖国的英雄气概,读之,令人豪情满怀。朗读《弯弯的月亮》时,要用轻柔、婉约的声音读出浓浓的思念、淡淡的悲伤,让学生想到自己遥远的故乡、逝去的童年快乐时光。其实,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经过对文章的多次诵读逐渐感悟到的。而且,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5.从课文内容中引申出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巩固情感。
语文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师要擅长把学生从课文中引向现实生活;要擅长架起语文课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陶行知先生提倡“活”的教育,就需要不断从社会生活中引入活水,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叶圣陶说:“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例如学习《我很重要》一文,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感动。但年轻的心灵也是特别健忘的,所以有必要通过作文、日记、读后感等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与思考,巩固情感。
情感教育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师必须在情感上下功夫。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情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中职生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育是要培养有感情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中职生大都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究其原因,不在于他们智商低,而在于他们情商较低,如自卑、冷漠、脆弱、自制力差、缺乏恒心等。中职学生迫切需要情感教育,渴望情感的滋润。
语文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助于情感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大部分选用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各种体裁的文章都蕴含着或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将这些情感充分挖掘出来,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要做有情人,树立良好的情感形象,以情暖心。
语文教师要始终保持对工作、对学生的满腔热情,上课时提前几分钟到课堂,和学生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日记,写上几句或建议或温情或鼓励的话;上课时,情绪饱满,声音含情,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赞美,少一些批评和责难;课后对于学生活动,如演讲、辩论、学习经验交流、学生干部竞聘等给予积极支持和引导。白居易说得好:“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师对学生讲话,也要真诚真切,不矫揉造作,将心比心,保持自我本色,从而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语文。
2.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语文课,争取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让他们觉得语文老师学识渊博,谈吐幽默,为人和蔼可亲,更要让他们领略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起学好语文的兴趣,最好能达到既喜欢语文老师又喜欢语文课的效果。水到渠成之后再告诉他们学好语文的方法,并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具体到每一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捕捉到课文的动情点,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入情入境。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如学习《合欢树》一文,我的导语是:“和家欢乐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情,孟子曾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但人生总是充满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是如何围绕合欢树寄托她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的……”
3.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在讲析中让学生领悟情感。
情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学生从未体验过某种情感,就是很难对这种情感有深刻认识的,更谈不上珍惜这种情感。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因此,我在讲析课文时,力求使学生领悟情感。如在讲析《认识父亲》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父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一句话)”,以此入手,激发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再通过文章中七个动人的故事和七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加强学生对父亲为子女无私奉献与深沉之爱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与尊重。不仅对父母家人,而且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也要怀有爱心,心怀感激之心。于是,语文教材上又有了《学会感恩》一文,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父母、老师的付出,用感恩之心对待别人的善举及他人的帮助,从而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一个有了感恩之心的人,决然不会是个冷漠、麻木不仁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诵读中,让学生与作者取得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本身是语言教学,所以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让他们把上课当成是一种自觉的欣赏,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自己要先进入角色,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把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如学习胡宏伟的《长江之歌》,范读时要把握住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以及华夏儿女努力建设祖国的英雄气概,读之,令人豪情满怀。朗读《弯弯的月亮》时,要用轻柔、婉约的声音读出浓浓的思念、淡淡的悲伤,让学生想到自己遥远的故乡、逝去的童年快乐时光。其实,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经过对文章的多次诵读逐渐感悟到的。而且,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5.从课文内容中引申出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巩固情感。
语文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师要擅长把学生从课文中引向现实生活;要擅长架起语文课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陶行知先生提倡“活”的教育,就需要不断从社会生活中引入活水,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叶圣陶说:“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例如学习《我很重要》一文,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感动。但年轻的心灵也是特别健忘的,所以有必要通过作文、日记、读后感等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与思考,巩固情感。
情感教育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师必须在情感上下功夫。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情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