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泽勇:先学后教,导学合一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学后教”数学课堂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理念,转变了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了师生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
  关键词:先学后教;导学合一;思维;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追求自我教育,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使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从教学内涵上看,数学课堂教学是从“教”的课堂逐步向“学”的课堂发展的动态过程,从低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从不成熟逐步向成熟发展。具体可划分为四个境界:即教师知识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在此理念下,“先学后教,导学合一”是实现“问题导学”的基础阶段,“问题导学”是实现“自我导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必经之路。
  一、“先学后教,导学合一”体现以“学”为中心理念
  “先学后教”课堂是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特征是强调文本知识学习、教师主导地位和教师掌控下的、有限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先学后教”课堂中,是以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解决为主线,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特征是以问题学习为重心、师生围绕“问题”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先学后教”课堂中,没有强调哪一方的权威性,而靠的是通过合
  作对话来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探究。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发现者、合作者、探究者、解决者和分享者。很显然,这种“先学后教”课堂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以“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以“学”为中心理念,意味着所有学生的学习成功与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不是少数人的成功与成长。
  二、“先学后教,导学合一”转变了教师和学生角色
  “先学后教”对教师和学生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先学后教”课堂又推动了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角色的迅速转型。在“先学后教”课堂中,数学教学目标仍然是最上位的,目标转化为“问题”后,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就是我们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师生共同解决的“问题”是最上位的。在这里,权当把“问题”视为目标性主体,那么在“问题”、教师和学生三者中,谁是最大的?谁是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的发现者、生成者和解决者,都是问题学习的主体。
  从教师角度来看,若要实实在在地提高“问题”质量,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教师角色必须从原来传统教师角色调整为“大同学”。若要突出了教师权威性,强调了教师传统角色,那么“问题”发现、生成、解决质量以及学生成长度将会大打折扣。只有教师变为“大同学”,定位于实现同一个学习目标而与学生共同合作的学习者,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尽快学会先学后教,导学合一能力,还要学会“问题学习工具单”开发与设计。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成长者,要相信“先学后教,导学合一”课堂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学生角色来看,学生由过去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要转向充满自信的、积极学习的问题探究者、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会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利用小组团队学习平台,开展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学生在教師指导下尽快学会自主合作、展示对话探究学习,学会“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学习。
  从师生关系来看,师生关系就是简单的、合作的、和谐的、朋友式的发展关系,也是一个“大小同学”的关系,对于某一知识的问题学习,一个人的预设、解决终究是有限的,只有靠大家的智慧来发现和解决,才是丰满的、科学的。这里没有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问题学习的主体,开始之时“大同学”主体发挥作用大一些,是显性主体,随着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教师主体由显性主体逐步走向隐形主体;反之,开始之时学生主体是隐形主体,因为问题学习能力尚不成熟,随着学生问题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学生主体由隐形主体逐步走向显性主体。这是一个师生学习主体成长标志,也是发展成熟的规律。
  三、“先学后教,导学合一”转变了师生思维方式
  “先学后教”课堂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对话探究学习能力,学会“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学习;要求每位教师具备智慧导学能力。在“先学后教,导学合一”视野下,上课思维不是教师给学生教授知识,也不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文本知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是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数学,体现“先学后导、师生共研”的学习理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对话、问题训练、拓展提升等方式和途径进行数学学习。
  先学后教,“问题”是课堂引领者,是学习的“向导”,通过各种问题学习工具单来呈现,以便学生和教师使用。问题工具单的使用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引进多元评价手段,使问题学习工具单的使用进入一种自然的循环系统。每个问题学习工具单都是面向每位学生的,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学生对问题学习工具单的顺利完成和多元评价,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落实和高质量达成。
  在“先学后教”课堂中,“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学习和生成学习,是经过学生体验学习而得来的,学生对“问题”的解决都带有一种渴望和需求,这种渴望和需求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学习热情和冲动。所以,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对话、展示交流的解决过程中,都变的十分积极和投入。由于课堂学习始终是围绕学生学习需要而展开,所以,学习热情不断得以激发,学生始终能够保持极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先学后教,导学合一”数学课堂的真实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先学后教,导学合一”的数学课堂,才能做到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建淑.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5期.
  [2]张清琳.以学定教,打造魅力课堂——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点滴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3年03期.
其他文献
林姑娘因没有他父母之命,所以又打发宝玉往地府里去求姑老爷、姑太太去了。”王夫人听了发急道:“这样说起来,我的宝玉这不是也死了么?不然如何能到地府里去呢!”薛姨妈道:“姐姐你且不必着急,我也是这么问香菱来,香菱说外甥和柳湘莲已经修炼的得了道了,还有他们的师父是什么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暗里施展神通,替他们成全这一段因果。所以他们才能升天入地,来去自由,并不是死后的灵魂。他還说,将来只怕太虚幻境的这些
《版畫矿车》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印刻的乐趣,体会将艺术创作融入生活的情趣,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形成热爱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了解家乡的矿冶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一、课前实地采风,初识矿冶文化  课前,学生去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实地采风。实地采风让学生强烈感受到黄石人的采矿印记、矿工工作过程中的艰辛和顽强,以及人类在改造自
翻转课堂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呢?笔者以一节作文翻转课进行说明:依据“二段三导四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将教学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即课前“导学质疑阶段”和课堂“导练展示阶段”。  一、导学质疑阶段  七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之一是能进行生动、立体的描写,能观察生活,抒发情感。描写方法有很多种,本课选取了“多感官描写”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将画面描写得更为立体和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单元整体感。合理整合单元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优秀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梳理,整合学习目标  九年級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上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共有3篇小说: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曹文
第1节:日记(1)  回忆初夜  昨晚可说是我在网上第一次群交,和所有初夜一样既混乱又兴奋累得骨头痒痒,可能冷淡了一些人,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可能美了一些人,都是年轻人身子骨比我结实,我是一扭脸就睡了,早上看到一些纸条最高兴的是一个我喜欢的人回的但是我在这儿不说当成我们俩的秘密,这么快就有秘密了我这个人真是既浅薄又虚荣。但是还有一个我喜欢的人没回又有点失落--这俩人都是我昨晚聊完天偷偷给人家发的纸条
自从我的一篇文章在《宁波晚报》上发表后,我变得骄傲极了!好象自己就是一个小作家了,可是在寒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不再骄傲了。  大年三十,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年。一进家门,我就拿着报纸自高自大地读给外公外婆听,外婆乐得合不拢嘴,可外公看了看骄傲的我,却皱起了眉头,对我说:“天霞,可别太骄傲了。”可我却把外公的话当耳边风,依然在人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过了几天,外公好象看透了我的心思,把全家叫来开
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很多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但因为学生没有随时记录的习惯,所以很快就会遗忘。图片具体直观,能把瞬间变成永恒,给学生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时空,因此运用图片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是素材积累的好方法。  信马由缰地收集  信马由缰地收集就是不设任何条件,让学生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能触动心灵的图片,并整理、保存在积累本上。素材来源可以是照片,可以是报纸杂志上图片,还可以从网上下
道德是内心的信仰,它源于理性的道德判断。道德作秀、道德盲从、道德绑架是缺乏道德能力的表现,与真正的道德行为无关。作为曾经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笔者在工作中注重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生长,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一、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  笔者对“道德能力”的关注,始于两件违纪事件的处理。  某日,教学楼走廊的三个消防应急照明灯被学生拔下了插头。应急灯是非常重要的消防设施,
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   在文艺界要提倡讲真话,反映真实的社会情况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心,谈谈我对文艺工作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同大家一起讨论。你们是老师,我是你们的朋友。我过去向你们学习,今后还要向你们学习。   第一,文学艺术要追求和弘扬真善美   我们讲,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社会主义还要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文学艺术要坚持以人为本
画面是静止的,只反映事物的片断或某一侧面,但其内涵丰富深邃,容易引人想象。教师利用画面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演一演中进行联想和想象,学生可以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合理地补充、连接、组合,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  说一说,让插图“活”起来。当学生第一次进入语文课堂,笔者就开始实施“看图说话”训练。如:教学第一课“我上学了”时,先请学生翻开教材第一面,让大家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语文课不上语文而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