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为例,重点调查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相关部门访谈等方式了解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在各个环节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相应存在的问题,并且客观分析评价了北京市目前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调查;现状;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北京日产垃圾约为1.3万吨,每年合计470万吨。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污染了周围的大气、水和土壤。并且用于清运、堆放和处理的费用也十分惊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有效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被建设部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确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6字指导方针,即“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科技支撑”。2005 年底,北京市市政管委出台了《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2007年2月,北京市市政管委、市统计局、市商务局联合考评城八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但结果并不理想。2012年,市政府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2012年市所有居住小区中将有至少一半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的目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客观实际为基础,选取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保证结果能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和后续处理模式。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数量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他方法作为补充。将问卷数据结果整理后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三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别来自石景山区、海淀区、朝阳区)进行预调查,后随机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海淀区的共8个垃圾分类小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象为被选取的试点社区居民、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负责人员(居委会相关负责人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及垃圾回收处理站负责人。其中,调查的重点对象为社区居民。
三、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试运行现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88.4%。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0.70:1。在年龄方面,20岁以下的占8.48%,21-30岁的较多,占25.80%,31-40岁的占17.67%,41-50岁的占11.66%,50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36.40%。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居多,占31.45%,其次是初中,文盲和小学也占一定的比例。在职业分布方面,各类职业都有分布,退休人员最多。
(一)家庭分类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70.4%的人表示家中进行过垃圾分类,现在仍坚持进行垃圾分类的有177人,所占比例为62.5%。
从垃圾分类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分类方式,即有毒有害物、无害物;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其中,以第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的人数最多,为117人,所占比例为55%。这与北京市所宣传的垃圾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为: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厨余垃圾(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其它垃圾(包括废弃食品盒、废弃保鲜膜、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灰土、烟头等)。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多样,主要集中在“嫌麻烦而不进行垃圾分类”。可见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非常重要。
图3-1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
(二)社区分类收集情况
在社区方面,被调查社区均设有分类垃圾桶,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并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可回收垃圾桶为蓝色,厨余垃圾桶为绿色,其它垃圾桶为灰色。
各社区为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活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定期开展活动,如将每周二定为垃圾分类回收日,给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和垃圾桶;二是开展相关的宣讲活动;三是招募社区退休的热心老人为志愿者,在社区内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监督。
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反映良好,在众多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中,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社区举办的宣传活动最为有效。
图3-2 有效宣传方式的选择
部分小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我们在对垃圾分类指导员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宣传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同时对居民丢弃的垃圾进行再次分类。30%的居民表示其所在小区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社区居民中进行调查,有67%的人表示垃圾分类指导员有效,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的认可度较高。
(三)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
在生活垃圾的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方面,居民的关注、了解较少,仅有62人表示了解小区附近垃圾回收站的垃圾回收处理方式,占28.6%。部分居民对生活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处理存在质疑。调查中,一些社区居民反映其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后续处理的不理想使初期的垃圾分类失去意义和价值。
四、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存在问题
(一)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基本分类知识浅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居民虽然认清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缺少根本动力,在技术上缺少基本分类知识。尽管一些社区设有分类垃圾的回收点,但居民习惯了以往的方式,不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厨余垃圾等混合丢弃。因此,在垃圾分类回收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上,垃圾分类几乎是无效用的。
我国城市生活可回收垃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市民觉得占用空间大而且价值低、不乐于保持或者觉得麻烦拒绝分类投放。调查表明,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大多数人没能意识到垃圾分类回收的长远意义,只是简单地认为现在分类很麻烦,而且和自身利益关系并不密切。其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家庭一般只是分类出纸张和塑料瓶等可以回收卖钱的垃圾,其他的垃圾分为一类。厨余垃圾这一类比较有价值的垃圾分类力度不够,而且混有其他垃圾的现象较为严重,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在调查问卷“认知度”的部分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仅限于“知道”,远远没有达到“了解”。只有少数人可以正确地选择出所有的可回收的垃圾选项。
(二)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建设不充分,专业化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很多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都没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什么,何人参加培训,什么时候培训,如何培训,培训效果如何评估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尤其是有的小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而更换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都没有参加过培训。同时,很多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没有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检查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于那些不工作、工作效果不好、不认真负责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都会按时全额的发放补贴。相对那些按时工作、工作效果好、认真负责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除了按时全额的发放补贴外,也没有额外的奖励。简而言之,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态度没有客观的限制,全憑主管责任心的约束,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奖惩制度的不完善势必会传播负面的消极影响。
(三)垃圾分类后续处理资源化程度不高,方式粗放
目前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小区中,大部分社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进入正轨,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垃圾的后续处理不规范的现象十分突出。居民反映,有些社区居民辛苦分好的垃圾会被倒在一个垃圾车里运走,这种现象不仅使生活垃圾分类失去了实际意义,而且严重地打击了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相应的配套及后续处理工作也没有到位,往往出现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口表面分开内部混同的形式主义,或者垃圾分类车直接将几个垃圾分类桶倒在一起。居民看到这种现象,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导致不愿意做无用功,于是停止了生活垃圾分类。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不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三位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男性中选择此项的比例也占到12.24%,居民不能有效地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是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垃圾合在一起,现在分了也白分。这也就成为了导致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实施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五、试点社区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改善建议
(一)改善建议
1、统一和细化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
据调查显示,我国现在的分类标准和模式不统一。起初,在上海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时,以有机和无机为标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随后,不同分类标准层出不穷,例如“有害垃圾、玻璃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干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等。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不了解生活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而没能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占到12.5%。所以建议政府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制定一套分类标准,以政策的形式进行规定。其中,应该详尽的包含社区居民日常所能涉及到的生活垃圾每一种类的具体归属类别。
老人是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群体,经调查发现,中青年一般工作较忙,家中负责做饭及倒垃圾的一般为退休后的老人,时间比较多。但是部分老人,进城时间较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很难改,而且多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只是有一个比较浅薄的认识,具体分类不明确。
以上原因也是导致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不顺利的重要因素。
2、提高宣传渠道的针对性和多样化
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学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工等的宣传作用,让居民了解各类垃圾回收利用的价值和分类的基本常识。首先,政府的宣传方式应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社区居民,考虑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走访,针对每个社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小区的宣传形式。例如,社区中有比较热心且口语表达较好的退休老人,可以组织他们形成志愿者队伍,在周末时间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如果社区大多是工作比较忙、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年轻人,则可以以宣传手册的形式。或者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定期给分类达标的住户发一些小礼物等。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需要大力加强对社区儿童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环保意识薄弱的居民,他们比较顽固,认为垃圾分类很麻烦,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建议政府从下一代入手,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从校培养,才能从本质上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向更深的层次,达到更好的效果。建议由居委会、街道或者物业来统一管理,市管委(市貌市容管理委员会)监督。
其次,政府的宣传应该做到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的情况出现。调查中,一些社区居民反映居委会只在分类垃圾试点小区试行的初期向各户投放一次分类垃圾袋,之后就没有消息了。只有持续、有效的宣传才能促进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变为全民的、持久的自觉行动。
3、完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
建议健全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制度。应把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培训纳入小区分类的任务中,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体系,包括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的需求评估、培训的实施和培训的评估。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指导员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检查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组织大型的宣传日活动,通过宣传展板、板报、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发放环保型布袋子等多种形式,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不仅可以避免垃圾分类指导员在工作时懈怠,同时也调动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积极性。小区可以在培训中挑选积极性高、学习态度认真、培训效果突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作为榜样,不仅能够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而且能体现出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从侧面带动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待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4、完善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后续运输和处理工作
政府有必要在此方面投入相应的资金,按北京市区域分布设置固定的专业的分类垃圾运输车。每辆分类垃圾运输车负责每隔三天到指定小区运输已经被居民进行初次分类的垃圾,垃圾车分类集装箱的类别应与社区分类垃圾桶分类保持一致,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六、结语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环境,是和谐城市的必要要求。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相信在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活垃圾将在不远的将来走上产业化道路,变废为宝,真正实现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
參考文献:
[1] 刘妍,殷洁.南京市垃圾分类体系试运行现状与改善建议[J].山西建筑,2012(11).
[2] 徐金红,王凤.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模式探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
[3] 卫潘明,李彦富.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浅谈[J].环境卫生工程,2001,9(2);72-73.
[4] 彭书传,崔康平.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 37-38.
[5] 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探讨. 环境科学与探讨,2009,32(10).
[6] 何花.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新模式.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5-17.
[7] 黄慧.上海市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研究.环境卫生工程,2004,12(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12)
作者简介:
刘博雅,学士学位在读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调查;现状;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北京日产垃圾约为1.3万吨,每年合计470万吨。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污染了周围的大气、水和土壤。并且用于清运、堆放和处理的费用也十分惊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有效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被建设部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确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6字指导方针,即“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科技支撑”。2005 年底,北京市市政管委出台了《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2007年2月,北京市市政管委、市统计局、市商务局联合考评城八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但结果并不理想。2012年,市政府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2012年市所有居住小区中将有至少一半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的目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客观实际为基础,选取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保证结果能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和后续处理模式。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数量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他方法作为补充。将问卷数据结果整理后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三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别来自石景山区、海淀区、朝阳区)进行预调查,后随机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海淀区的共8个垃圾分类小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象为被选取的试点社区居民、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负责人员(居委会相关负责人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及垃圾回收处理站负责人。其中,调查的重点对象为社区居民。
三、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试运行现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88.4%。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0.70:1。在年龄方面,20岁以下的占8.48%,21-30岁的较多,占25.80%,31-40岁的占17.67%,41-50岁的占11.66%,50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36.40%。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居多,占31.45%,其次是初中,文盲和小学也占一定的比例。在职业分布方面,各类职业都有分布,退休人员最多。
(一)家庭分类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70.4%的人表示家中进行过垃圾分类,现在仍坚持进行垃圾分类的有177人,所占比例为62.5%。
从垃圾分类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分类方式,即有毒有害物、无害物;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其中,以第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的人数最多,为117人,所占比例为55%。这与北京市所宣传的垃圾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为: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厨余垃圾(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其它垃圾(包括废弃食品盒、废弃保鲜膜、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灰土、烟头等)。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多样,主要集中在“嫌麻烦而不进行垃圾分类”。可见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非常重要。
图3-1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
(二)社区分类收集情况
在社区方面,被调查社区均设有分类垃圾桶,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并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可回收垃圾桶为蓝色,厨余垃圾桶为绿色,其它垃圾桶为灰色。
各社区为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活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定期开展活动,如将每周二定为垃圾分类回收日,给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和垃圾桶;二是开展相关的宣讲活动;三是招募社区退休的热心老人为志愿者,在社区内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监督。
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反映良好,在众多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中,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社区举办的宣传活动最为有效。
图3-2 有效宣传方式的选择
部分小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我们在对垃圾分类指导员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宣传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同时对居民丢弃的垃圾进行再次分类。30%的居民表示其所在小区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社区居民中进行调查,有67%的人表示垃圾分类指导员有效,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的认可度较高。
(三)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
在生活垃圾的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方面,居民的关注、了解较少,仅有62人表示了解小区附近垃圾回收站的垃圾回收处理方式,占28.6%。部分居民对生活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处理存在质疑。调查中,一些社区居民反映其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后续处理的不理想使初期的垃圾分类失去意义和价值。
四、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存在问题
(一)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基本分类知识浅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居民虽然认清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缺少根本动力,在技术上缺少基本分类知识。尽管一些社区设有分类垃圾的回收点,但居民习惯了以往的方式,不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厨余垃圾等混合丢弃。因此,在垃圾分类回收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上,垃圾分类几乎是无效用的。
我国城市生活可回收垃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市民觉得占用空间大而且价值低、不乐于保持或者觉得麻烦拒绝分类投放。调查表明,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大多数人没能意识到垃圾分类回收的长远意义,只是简单地认为现在分类很麻烦,而且和自身利益关系并不密切。其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家庭一般只是分类出纸张和塑料瓶等可以回收卖钱的垃圾,其他的垃圾分为一类。厨余垃圾这一类比较有价值的垃圾分类力度不够,而且混有其他垃圾的现象较为严重,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在调查问卷“认知度”的部分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仅限于“知道”,远远没有达到“了解”。只有少数人可以正确地选择出所有的可回收的垃圾选项。
(二)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建设不充分,专业化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很多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都没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什么,何人参加培训,什么时候培训,如何培训,培训效果如何评估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尤其是有的小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而更换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都没有参加过培训。同时,很多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没有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检查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于那些不工作、工作效果不好、不认真负责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都会按时全额的发放补贴。相对那些按时工作、工作效果好、认真负责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除了按时全额的发放补贴外,也没有额外的奖励。简而言之,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态度没有客观的限制,全憑主管责任心的约束,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奖惩制度的不完善势必会传播负面的消极影响。
(三)垃圾分类后续处理资源化程度不高,方式粗放
目前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小区中,大部分社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进入正轨,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垃圾的后续处理不规范的现象十分突出。居民反映,有些社区居民辛苦分好的垃圾会被倒在一个垃圾车里运走,这种现象不仅使生活垃圾分类失去了实际意义,而且严重地打击了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相应的配套及后续处理工作也没有到位,往往出现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口表面分开内部混同的形式主义,或者垃圾分类车直接将几个垃圾分类桶倒在一起。居民看到这种现象,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导致不愿意做无用功,于是停止了生活垃圾分类。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不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三位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男性中选择此项的比例也占到12.24%,居民不能有效地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是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垃圾合在一起,现在分了也白分。这也就成为了导致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实施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五、试点社区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改善建议
(一)改善建议
1、统一和细化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
据调查显示,我国现在的分类标准和模式不统一。起初,在上海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时,以有机和无机为标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随后,不同分类标准层出不穷,例如“有害垃圾、玻璃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干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等。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不了解生活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而没能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占到12.5%。所以建议政府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制定一套分类标准,以政策的形式进行规定。其中,应该详尽的包含社区居民日常所能涉及到的生活垃圾每一种类的具体归属类别。
老人是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群体,经调查发现,中青年一般工作较忙,家中负责做饭及倒垃圾的一般为退休后的老人,时间比较多。但是部分老人,进城时间较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很难改,而且多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只是有一个比较浅薄的认识,具体分类不明确。
以上原因也是导致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不顺利的重要因素。
2、提高宣传渠道的针对性和多样化
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学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工等的宣传作用,让居民了解各类垃圾回收利用的价值和分类的基本常识。首先,政府的宣传方式应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社区居民,考虑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走访,针对每个社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小区的宣传形式。例如,社区中有比较热心且口语表达较好的退休老人,可以组织他们形成志愿者队伍,在周末时间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如果社区大多是工作比较忙、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年轻人,则可以以宣传手册的形式。或者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定期给分类达标的住户发一些小礼物等。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需要大力加强对社区儿童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环保意识薄弱的居民,他们比较顽固,认为垃圾分类很麻烦,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建议政府从下一代入手,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从校培养,才能从本质上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向更深的层次,达到更好的效果。建议由居委会、街道或者物业来统一管理,市管委(市貌市容管理委员会)监督。
其次,政府的宣传应该做到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的情况出现。调查中,一些社区居民反映居委会只在分类垃圾试点小区试行的初期向各户投放一次分类垃圾袋,之后就没有消息了。只有持续、有效的宣传才能促进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变为全民的、持久的自觉行动。
3、完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
建议健全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制度。应把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培训纳入小区分类的任务中,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体系,包括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的需求评估、培训的实施和培训的评估。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指导员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检查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组织大型的宣传日活动,通过宣传展板、板报、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发放环保型布袋子等多种形式,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不仅可以避免垃圾分类指导员在工作时懈怠,同时也调动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积极性。小区可以在培训中挑选积极性高、学习态度认真、培训效果突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作为榜样,不仅能够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而且能体现出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从侧面带动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待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4、完善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后续运输和处理工作
政府有必要在此方面投入相应的资金,按北京市区域分布设置固定的专业的分类垃圾运输车。每辆分类垃圾运输车负责每隔三天到指定小区运输已经被居民进行初次分类的垃圾,垃圾车分类集装箱的类别应与社区分类垃圾桶分类保持一致,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六、结语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环境,是和谐城市的必要要求。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相信在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活垃圾将在不远的将来走上产业化道路,变废为宝,真正实现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
參考文献:
[1] 刘妍,殷洁.南京市垃圾分类体系试运行现状与改善建议[J].山西建筑,2012(11).
[2] 徐金红,王凤.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模式探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
[3] 卫潘明,李彦富.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浅谈[J].环境卫生工程,2001,9(2);72-73.
[4] 彭书传,崔康平.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 37-38.
[5] 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探讨. 环境科学与探讨,2009,32(10).
[6] 何花.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新模式.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5-17.
[7] 黄慧.上海市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研究.环境卫生工程,2004,12(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12)
作者简介:
刘博雅,学士学位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