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激励着教育行业也不断进行着改革,在新课程改革制度下,高中美术的教学,从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法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为鉴赏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底蕴,使学生的审美思维更加开阔。本文主要阐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3-0230-01
1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
可以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学生和教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改变。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这个课业比较繁重的学习阶段,教师和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比价传统,不够新颖,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得整个课堂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并不能确保高中美术鉴赏课应有价值的切实发挥。具体来说,现如今,高中美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花一段时间来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这样的课堂上往往呈现的一种局面是,教师讲自己的,学生玩自己的或者是学习其他科目,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甚至将一些美术鉴赏课上成了自由活动课。再加上,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多的美术教师认为学生课业繁重,学习时间紧张,让学生利用美术课的时间来完成考试科目的学习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对于这种现象并没有严格的管理和制止。(2)教师主控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两个极端的显现,即一方面是教师把高中美术鉴赏课上的过于专业,学生听不懂教师讲什么,当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过多的任务,学生本来考试课就需要完成很多的任务,又需要完成美术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当然对于这种高考不会考试的美术课不够重视,甚至产生反感,所以不用说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反而会对美术鉴赏课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3)过度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一些高中美术鉴赏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显得过于夸张,一味地采用游戏、情景、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使得整个课堂成为了多媒体展示课,或者是游戏课,所以,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连之前的教学效果都达不到。
2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加强师生互动,创设良好审美氛围
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要求师生就优秀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感悟并交流,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陶冶的学生情操,使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提升。第一,在正式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如要欣赏的美术作品,为学生进行讲解。完成作品展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作品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在鉴赏《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时,完成作品介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实感悟断臂的阿芙洛狄特之美,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审美环境。第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鉴赏、指导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如,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方法的应用能够切实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升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在课程的末尾阶段,师生共同交流并总结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同样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着重就鉴赏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表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2.2 紧密围绕主题,渗透基础审美要素
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讲解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这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住课程的核心和主题,甚至将鉴赏课程变成优秀美术作品展示课程,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把握基础的审美要素,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对此,高中美术教师必须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鉴赏课程的教学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专业化的美术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深层次地认知和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围绕教学主题,使学生能够在鉴赏的过程中抓住作品的精髓。要想取得理想化的鉴赏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技术,从而达到为学生的鉴赏学习渗透基础审美要素的目的。如,在欣赏《望庐山瀑布》山水画时,教师可以围绕本课的主题,重点就作品創作背景、笔墨表现力、艺术底蕴、美术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等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理解,让学生能够牢牢把握基础的审美要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鉴赏教学效果。
2.3 指导鉴赏方法,有效拓宽审美视野
对于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尤其是要掌握丰富的鉴赏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深层次的鉴赏和感悟中拓宽审美视野并发展审美能力。而鉴赏方法的掌握除了要求学生经验积累和自主总结以外,还需要教师的恰当指导。第一,对比鉴赏法。对比鉴赏是一种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可以在对比中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且开阔审美视野。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同一时期相同、不同题材的作品或者不同时期相同、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照,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时代因素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关联分析法。应用这一方法实际上是希望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如,在鉴赏抽象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红、黄、蓝的构成》,之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独立欣赏《垂直线语系习作》,让学生巩固对鉴赏方法的掌握,而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第三,小组合作法。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感受。学生在互相沟通和发表鉴赏看法时,审美感悟也能够得到深化。
结语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鉴赏作为美术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递一定的美术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构建。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高中美术教师在实施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紧密围绕教学主题渗透基础审美要素,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参考文献
[1] 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 杜立红.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43):186.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3-0230-01
1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
可以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学生和教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改变。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这个课业比较繁重的学习阶段,教师和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比价传统,不够新颖,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得整个课堂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并不能确保高中美术鉴赏课应有价值的切实发挥。具体来说,现如今,高中美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花一段时间来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这样的课堂上往往呈现的一种局面是,教师讲自己的,学生玩自己的或者是学习其他科目,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甚至将一些美术鉴赏课上成了自由活动课。再加上,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多的美术教师认为学生课业繁重,学习时间紧张,让学生利用美术课的时间来完成考试科目的学习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对于这种现象并没有严格的管理和制止。(2)教师主控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两个极端的显现,即一方面是教师把高中美术鉴赏课上的过于专业,学生听不懂教师讲什么,当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过多的任务,学生本来考试课就需要完成很多的任务,又需要完成美术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当然对于这种高考不会考试的美术课不够重视,甚至产生反感,所以不用说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反而会对美术鉴赏课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3)过度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一些高中美术鉴赏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显得过于夸张,一味地采用游戏、情景、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使得整个课堂成为了多媒体展示课,或者是游戏课,所以,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连之前的教学效果都达不到。
2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加强师生互动,创设良好审美氛围
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要求师生就优秀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感悟并交流,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陶冶的学生情操,使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提升。第一,在正式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如要欣赏的美术作品,为学生进行讲解。完成作品展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作品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在鉴赏《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时,完成作品介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实感悟断臂的阿芙洛狄特之美,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审美环境。第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鉴赏、指导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如,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方法的应用能够切实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升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在课程的末尾阶段,师生共同交流并总结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同样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着重就鉴赏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表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2.2 紧密围绕主题,渗透基础审美要素
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讲解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这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住课程的核心和主题,甚至将鉴赏课程变成优秀美术作品展示课程,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把握基础的审美要素,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对此,高中美术教师必须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鉴赏课程的教学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专业化的美术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深层次地认知和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围绕教学主题,使学生能够在鉴赏的过程中抓住作品的精髓。要想取得理想化的鉴赏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技术,从而达到为学生的鉴赏学习渗透基础审美要素的目的。如,在欣赏《望庐山瀑布》山水画时,教师可以围绕本课的主题,重点就作品創作背景、笔墨表现力、艺术底蕴、美术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等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理解,让学生能够牢牢把握基础的审美要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鉴赏教学效果。
2.3 指导鉴赏方法,有效拓宽审美视野
对于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尤其是要掌握丰富的鉴赏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深层次的鉴赏和感悟中拓宽审美视野并发展审美能力。而鉴赏方法的掌握除了要求学生经验积累和自主总结以外,还需要教师的恰当指导。第一,对比鉴赏法。对比鉴赏是一种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可以在对比中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且开阔审美视野。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同一时期相同、不同题材的作品或者不同时期相同、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照,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时代因素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关联分析法。应用这一方法实际上是希望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如,在鉴赏抽象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红、黄、蓝的构成》,之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独立欣赏《垂直线语系习作》,让学生巩固对鉴赏方法的掌握,而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第三,小组合作法。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感受。学生在互相沟通和发表鉴赏看法时,审美感悟也能够得到深化。
结语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鉴赏作为美术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递一定的美术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构建。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高中美术教师在实施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紧密围绕教学主题渗透基础审美要素,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参考文献
[1] 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 杜立红.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4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