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这一课题主要论述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方法
引 言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毋庸置疑,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有其特有含义和实践要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全面系统的概括。为各民族、各阶级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明确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有利于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江泽民同志指出:“青年应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尤其要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自己做起,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对大学生进行“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发挥大学生言行对社会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不仅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力行者,而且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倡导者,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为大学生立志立德引领人生航向。大学时代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是青少年立志立德的关键时期。“八荣八耻”荣辱观为青年学生在荣耀感和羞耻心的价值对立中,提供了一面自我检验和完善自我的镜子,能引导他们在内心深处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道德意志,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凸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题,规范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行为,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有学者指出: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临他们心灵深处,才能暖透他们一生一世。再次,为大学生为人处世树立道德标杆。告诉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底线,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蓝图,是道德实践的准绳,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劳动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对光荣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方法
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新时期只有选择科学的、有效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保障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1.目标分解教育法
目标分解法,是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运用心理学中的“认知协调”理论,在学校普遍认可的“基础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循循善诱,分阶段、分步骤,逐渐提高受教育者品德水平的德育方法。由于目前部分大学生荣辱观念处于多元化状态,直接向教育对象灌输“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效果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应运用目标分解法,分步骤进行教育。首先要向学生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基本标准。其次,在学生遵循好基本道德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向更高的目标看齐。
2.比较鉴别教育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起来的。”比较鉴别法,是指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对两种或不同事物的异同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其作用:一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总是存在着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分,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才能区分善恶、美丑和真假、优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透彻。二是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区分是非、善恶、美丑、优劣的标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3.同辈教育法
法国作家莫罗阿认为,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还好的教育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其群体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并经常在一起进行直接的交往与互动,如交际圈、沙龙活动等都是这类群体。其任务在于如何引导中性群体和消极性群体转化为积极性群体,使学生在积极性的群体中收获正确的荣辱观。
4.无意识教育法
无意识教育法,是教育者借助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使学生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在轻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内化社会道德规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是直接讲道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把形象和道理融为一体,借助各种载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受到启发,以达到净化思想、升华自我教育目的。由于受教育者在愉悦、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获得熏陶,不知不觉地走进教育的境地,因而极少引起他们的反对和抵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灌输观念,避免正面说教引发的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封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方法
引 言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毋庸置疑,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有其特有含义和实践要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全面系统的概括。为各民族、各阶级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明确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有利于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江泽民同志指出:“青年应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尤其要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自己做起,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对大学生进行“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发挥大学生言行对社会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不仅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力行者,而且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倡导者,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为大学生立志立德引领人生航向。大学时代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是青少年立志立德的关键时期。“八荣八耻”荣辱观为青年学生在荣耀感和羞耻心的价值对立中,提供了一面自我检验和完善自我的镜子,能引导他们在内心深处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道德意志,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凸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题,规范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行为,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有学者指出: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临他们心灵深处,才能暖透他们一生一世。再次,为大学生为人处世树立道德标杆。告诉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底线,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蓝图,是道德实践的准绳,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劳动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对光荣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方法
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新时期只有选择科学的、有效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保障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1.目标分解教育法
目标分解法,是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运用心理学中的“认知协调”理论,在学校普遍认可的“基础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循循善诱,分阶段、分步骤,逐渐提高受教育者品德水平的德育方法。由于目前部分大学生荣辱观念处于多元化状态,直接向教育对象灌输“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效果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应运用目标分解法,分步骤进行教育。首先要向学生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基本标准。其次,在学生遵循好基本道德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向更高的目标看齐。
2.比较鉴别教育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起来的。”比较鉴别法,是指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对两种或不同事物的异同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其作用:一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总是存在着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分,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才能区分善恶、美丑和真假、优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透彻。二是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区分是非、善恶、美丑、优劣的标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3.同辈教育法
法国作家莫罗阿认为,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还好的教育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其群体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并经常在一起进行直接的交往与互动,如交际圈、沙龙活动等都是这类群体。其任务在于如何引导中性群体和消极性群体转化为积极性群体,使学生在积极性的群体中收获正确的荣辱观。
4.无意识教育法
无意识教育法,是教育者借助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使学生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在轻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内化社会道德规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是直接讲道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把形象和道理融为一体,借助各种载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受到启发,以达到净化思想、升华自我教育目的。由于受教育者在愉悦、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获得熏陶,不知不觉地走进教育的境地,因而极少引起他们的反对和抵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灌输观念,避免正面说教引发的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封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