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式作者简介的“隐”与“现”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文本始终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带有预设作用的“知人论世”式作者简介就应该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或隐或现。
  [关键词]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隐;现“知人论世”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学批评原则,一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教师在教授前人作品时,一旦进入课文传授阶段,首先就是主动告知学生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作品风格等文学知识。长期以来,这种“知人论世”式的作者简介一直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必需内容。但这种近乎于模式化的教学内容符合阅读教学规律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需要从阅读教学活动的本身来进行探查。
  一、知人论世命题的提出与演化
  知人论世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命题,后成为鉴赏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方法,即在欣赏前人的文学作品时,也要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通过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环境土壤、个人土壤,从而获得对作品尽可能接近作者心灵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方法,应该说是从历史的角度、实用的角度给阅读者一个窥探作品的宽泛视角,但这种视角只是后人解读前人作品的众多视角中的一种,而非唯一的一种。真正应该成为解读依据的,始终还是文本本身。
  俄国形式主义大力倡导的“关注文本的文学性”和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都在关注文本本身的这一点上殊途同归。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而非作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识。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一旦脱离作者之手,就成为具有独立生命的艺术客体,解读应该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来研究文学的特征。由此,我们发现:跨越时间、地域、社会等阻隔的,成为我们教学材料的文本,具有坚强有力的艺术生命。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什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那就是文本本身。
  二、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为了降低学生进入文本的难度,为了快速完成文本的解读,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知人论世”的方式,在作者简介这一块中,仅仅通过依据时代背景给作者、作品贴标签,或者机械套用作家流派给作品定性,或者简单地糅合相关资料,一股脑地交给学生。这种不假思索的“知人论世”不仅不是辅助解读的手段,还间接地劫夺了学生自主进入文本的机会和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式的作者简介这一内容不妨隐一隐。隐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提,“知人论世”的隐也是要依循解读文本需要来进行。
  1.程序上的隐。
  不要让作者简介(个人生平的介绍、时代背景的介绍、作品风格介绍)成为阅读教学必经途径。阅读教学的进入途径应该是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障碍的突破口,而不应该是一些固定的起到约束学生情感融合、堵塞学生思考的旁证资料或者结论。
  2.内容上的隐。
  对于一些重要的作者,在阅读教学中确实需要事先给学生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但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风格、他人评价之类的,就不应该以知识的方式事先、主动提供给学生。
  3.文本内容中“人”“世”知识的隐。
  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特别是那些具有时代深刻影子、个人独特色彩的文本。因此,在这些文本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之后有所疑问再释疑。
  从上文中所说知人论世的“隐”,其实还涉及“知人论世”的“现”:首先,现的时机。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知人论世的人、世背景知识的出现,应该符合文本解读的需要,也应该符合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需要。其次,现的内容。某些文本是一定要学生对于它们所处的时代、作者个人经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解读的。
  孟子在谈知人论世时,并不是专门谈及阅读方法,但是在解读前人作品时,“知人论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读方式、解读角度。但是,一旦方式固化,模式化,这种解读方式的有效性就值得质疑了。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所以一切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是以这个目标为前提。那么,在这个前提下,“知人论世”式的作者简介就应该根据文本进行或“隐”或“现”的安排了。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其他文献
"短板理论"的运用普遍存在于当前的教育教学,但生硬地加长"短板"(班级中的后进生),效果又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发现:给予针对性的关注、在扬长
[摘 要]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农村地区学校举步维艰,教师无所适从。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之路。农村教师只有真正融入教育改革浪潮,才能让课程改革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角色;形式;转变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堂教学改
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以L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13~2015届230篇本科毕业论文为样本,对其选题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选题具有以下特点:选题领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存在一定的法律解释异化现象。相关法律解释之间有冲突、有矛盾,法律解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性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程序法定原则。应以程序
摘要: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等,都将会更加深入、广泛地得到发展应用。总之,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将人们的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同时,楼宇自动化的内涵也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变化、发
[摘要]学生资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了学生资源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资源认识不足,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英语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指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学习策略、充分认识学生的学况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生资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