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每个教育者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静观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德育主题不明确,学校经常以月为阶段频繁更换所谓“新的德育主题”,喜欢做德育“大”事不愿顾及、重视那些对学生终生受益的“小”事。德育目的不甚纯正,学校开展的有些德育活动或为了迎合领导的口味或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检查……正是由于学校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行为习惯不佳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没有这“实”、“质”的保障,人就难以健康、持续地成长、发展,即便满腔热情也难有实实在在的行的基础、动的贡献。研究表明3—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切不可疏忽。如果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段即使“亡羊补牢”也只能事倍功半。
2.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每一所小学长期的、重要的德育任务。对学校而言不同年级有不同年级的养成教育任务期望。开展一两个活动、抓一两个月就使小学生在方方面面都养成良好习惯是不可能的。养成教育要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年年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就良好习惯的内容来讲,它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交往习惯、礼仪习惯等方面;就良好习惯的实施主体来讲,它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体自身等方面;就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来讲,从一个月到几个月甚至一年长短不一,且中间难免会有反复。因此学校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应该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充分利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坚持杜绝任何简单化、随意化的行为和做法。
4.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依照科学规律实施
学校必须充分依照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原理科学实施养成教育。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行为一个人重复21天以上,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经历“刻意不自然”1—7天左右、“刻意自然”7—21天左右、“不刻意自然”21天—90天左右三个阶段。为此学校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进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为了让基层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都落实到位,切实达到养成良好习惯养的育人效果,我区教育科研部门,特别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付诸了实实在在的举措,并收获了可惜的效果。我们要求学校从三个层面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
一是学校管理者的培训。组织学校分管校长、德育处负责人、班主任等参加全国、全省的同类课题培训,学理论、学经验、提认识、长水平,进一步提升他们管理全校养成教育的能力。
二是全校教师的培训。学校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提高教师对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授教师基本的教育操作办法,从而使他们自觉、有效地实施养成教育。
三是家长的培训。要求学校每学期都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入校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形式,坚持举办由家长为主体参加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让广大家长懂得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一生成长、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家长学习专家推荐的一些书籍、光盘等。同时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辅导,让他们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养成教育。
5.科学化训导
良好習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训导。没有科学的训导学校要让广大学生养成方方面面的诸多好习惯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求学校要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
一是有序训导。教师必须依照行为心理学关于习惯养成的三阶段论进行训导切忌操之过急,也不能随意拖延。
二是允许反复。良好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有反复是正常的,在反复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宽容、耐心,又要注意提醒、督促,抓反复,反复抓。
三是尊重差异。不同的个体由于先期习惯水平的基础不同,训练和接受力不同,意志力不同,习惯养成的达成度也就有所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只要有进步就要肯定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基础水平上达到不同的要求。
四是整体训导与个别训导相结合。教师既要做好全班学生的整体训导,又要根据个体的不同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训导,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目标化考评
考评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相互比照、催人奋进,还可以使班主任了解全班学生习惯养成的整体状况,为下一步考核调整提供依据。学校开展的目标化考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学期前,区教研员部署全区小学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各校德育主任根据各年段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的习惯养成实际确定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考核内容,实施百分制考核。每月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每月进行月汇总,学期末对所有的考核内容和分值进行审核,根据目标考核的分值划分等级,90分以上的班级授予“百分竞赛优胜班级”称号,80-89分为“百分竞赛优秀中队”称号,70—79分授予“百分竞赛合格中队”,并颁发队旗和证书。通过近年的实践,我区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日渐养成学风、校风明显好转。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每个教育者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静观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德育主题不明确,学校经常以月为阶段频繁更换所谓“新的德育主题”,喜欢做德育“大”事不愿顾及、重视那些对学生终生受益的“小”事。德育目的不甚纯正,学校开展的有些德育活动或为了迎合领导的口味或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检查……正是由于学校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行为习惯不佳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没有这“实”、“质”的保障,人就难以健康、持续地成长、发展,即便满腔热情也难有实实在在的行的基础、动的贡献。研究表明3—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切不可疏忽。如果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段即使“亡羊补牢”也只能事倍功半。
2.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每一所小学长期的、重要的德育任务。对学校而言不同年级有不同年级的养成教育任务期望。开展一两个活动、抓一两个月就使小学生在方方面面都养成良好习惯是不可能的。养成教育要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年年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就良好习惯的内容来讲,它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交往习惯、礼仪习惯等方面;就良好习惯的实施主体来讲,它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体自身等方面;就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来讲,从一个月到几个月甚至一年长短不一,且中间难免会有反复。因此学校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应该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充分利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坚持杜绝任何简单化、随意化的行为和做法。
4.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依照科学规律实施
学校必须充分依照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原理科学实施养成教育。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行为一个人重复21天以上,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经历“刻意不自然”1—7天左右、“刻意自然”7—21天左右、“不刻意自然”21天—90天左右三个阶段。为此学校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进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为了让基层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都落实到位,切实达到养成良好习惯养的育人效果,我区教育科研部门,特别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付诸了实实在在的举措,并收获了可惜的效果。我们要求学校从三个层面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
一是学校管理者的培训。组织学校分管校长、德育处负责人、班主任等参加全国、全省的同类课题培训,学理论、学经验、提认识、长水平,进一步提升他们管理全校养成教育的能力。
二是全校教师的培训。学校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提高教师对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授教师基本的教育操作办法,从而使他们自觉、有效地实施养成教育。
三是家长的培训。要求学校每学期都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入校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形式,坚持举办由家长为主体参加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让广大家长懂得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一生成长、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家长学习专家推荐的一些书籍、光盘等。同时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辅导,让他们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养成教育。
5.科学化训导
良好習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训导。没有科学的训导学校要让广大学生养成方方面面的诸多好习惯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求学校要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
一是有序训导。教师必须依照行为心理学关于习惯养成的三阶段论进行训导切忌操之过急,也不能随意拖延。
二是允许反复。良好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有反复是正常的,在反复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宽容、耐心,又要注意提醒、督促,抓反复,反复抓。
三是尊重差异。不同的个体由于先期习惯水平的基础不同,训练和接受力不同,意志力不同,习惯养成的达成度也就有所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只要有进步就要肯定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基础水平上达到不同的要求。
四是整体训导与个别训导相结合。教师既要做好全班学生的整体训导,又要根据个体的不同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训导,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目标化考评
考评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相互比照、催人奋进,还可以使班主任了解全班学生习惯养成的整体状况,为下一步考核调整提供依据。学校开展的目标化考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学期前,区教研员部署全区小学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各校德育主任根据各年段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的习惯养成实际确定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考核内容,实施百分制考核。每月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每月进行月汇总,学期末对所有的考核内容和分值进行审核,根据目标考核的分值划分等级,90分以上的班级授予“百分竞赛优胜班级”称号,80-89分为“百分竞赛优秀中队”称号,70—79分授予“百分竞赛合格中队”,并颁发队旗和证书。通过近年的实践,我区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日渐养成学风、校风明显好转。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