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班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幼儿园中班时第一次插班;小学五年级时转学,插班;高一结束分文理科,插班;高二结束,又插班。转眼高中快毕业了,終于可以结束自己的“插班之旅”了。
  每次插班,心里就两个字:郁闷;郁闷久了,又生出两个字:孤独;孤独久了,还是两个字:紊乱。不是生理紊乱,而是心绪紊乱,好像我一直悬在半空中,没有落脚之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时的插班。那次不但是插班,而且是换校,我由镇小学转到县城的学校。第一天去学校的路上,我的心里一直在打鼓;进教室门时甚至紧张得卡在门框旁,半天动弹不得。讲台上站着的老师,讲台下坐着的那群小孩儿,所有的目光都盯着我,那眼神虽无恶意,却令我难堪。
  下课时,羞涩的我汗涔涔地坐着不敢动,小脑袋快垂到书本上去了——但我的心思全不在书上,我能察觉到班里同学或大胆或小心地打量我。我觉得自己是一头躺在案板上待宰的猪,周围的人都围过来看热闹。我一边想着如何让他们不再关注我,一边又盼着有个人能过来问我点儿什么。比如:你叫什么?你家在哪儿?你多大了?可惜没有。我觉得全身发凉,眼眶潮湿。那时,我每天独来独往,几乎都不敢抬头看太阳,心情灰蒙蒙的。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种孤独感。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后来与同学们渐渐熟悉了才好转。
  “借住”给插班的苦恼与孤独感又增添了一丝悲凉。后来读《红楼梦》时,我能体会林黛玉那种寄人篱下的谨慎、敏感、脆弱、寂寞的心境。那时候年纪小,想家,夜里常常难以入眠,又因为居住在别人家,不敢惊醒他人,只能紧咬嘴唇,轻轻抹着泪……我就在这一次次失眠中成长。
  插班不单是换个班级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重新融入的过程。人都会习惯一种环境,就像老人喜欢窝在家里,其他地方条件再好也不想去。因为人老了便没有那么大精力去适应陌生的环境了,即使自己的家再破再旧也无妨。插班也是,独白一人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其他人早已彼此熟悉,想要融入其中,难!
  插班也是一种离别的“悲”,这种悲在于纵使回不去了,心里却还有一份惦念,想要回到从前。但我明白,即使回去,我也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幼稚的孩童了,我已渐渐长大。要学会和过去告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的人学会班了,便可以做到即便家业没了,照样能东山再起。有的人一辈子活在过去,身在今天却抱着旧梦,闭上眼睛说:我不要明天!可纵使这样说又有什么用呢?太阳不会怜惜我们,每天会照常升起。
  告别过去需要不断练习。就像第一次插班的我几乎肝肠寸断,父母不在身边,没人问候没人关心,融不进新集体……这些都是阻碍,也都是经验。之后的插班,虽然也不适应,但我已经比以前进步了许多。这些说来痛苦的插班经历,其实都是我的一笔人生财富,看似折磨人,却让我一次次蜕变、一点点成熟,让我不断迎来崭新的自己,不断憧憬美好的明天。
  佳作点评
  告别熟悉的环境,会让人伤感,也会让人缺乏安全感,尤其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挑战可想而知。作者在开头提到了四次插班经历,之后重点写了小学五年级时的插班体验,并详细叙述了插班加上借宿后所面对的问题,写出了“我”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安全感源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以及父母陪伴的缺失。令人安慰的是,文章最后提到插班对自己成长的作用,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成熟的思想。
  (志超)
其他文献
这学期飞羚合唱团第一次四声部集中训练时,“女高”以明亮通透的音色、颇准确的音高获得了其他声部的掌声。唱罢高音,我感到意犹未尽,颅腔内似仍有共振的余韵。其余三个声部单独唱罢,竟是远不能及。  “女低,怎么回事?”指挥李老师那荆棘般的络腮胡子微微发颤。  “我把女高声音好的调过去。杨佳艺,女低二。”傅老师的目光不容置疑。  我惊讶地点一点头,起身。  排练了几回,我算是知道情况了。女低二是女低声部中分
亲爱的王先生:  我沏了一杯你最爱的大红袍,坐在窗边看着窗外南方独有的阴雨天,和着茶水氤氲的热气眯起了眼睛,想你。  是你说的,晴天适合抽烟垂钓,雨天最爱喝茶闲聊。  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你抽烟。我将房间四面的墙壁甚至电脑屏幕上,都贴满了多年吸烟者肺部布满黑斑的恐怖照片,你看到后哭笑不得地一张一张揭下来,轻轻捏了捏我的鼻子说你离不开烟。是的,你离不开烟。高兴生气、有事没事、饭前饭后,烟都是你的必需
十八年前,当落日的余晖洒在文庙的瓦片上,一粒文学的种子萌发了,青春文学社从此诞生。  从十五年的社报《青春》中蹒跚走来,从三年的社刊《青春》中走来,它正努力地芬芳着这个缤纷的世界。它陪着怀梦的孩子长大,现在,路上,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在这里,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走进蒹葭苍苍的江畔低吟浅唱,听三毛在大漠讲《撒哈拉的故事》,驻足在《巴黎圣母院》中眺望中世纪的欧洲,跟着高尔基的《童年》一起長大,
1月5日,“若有光芒,必有远方”2016马云乡村教师奖年度颁奖典礼在三亚举行。来自13个省区市的100位优秀乡村教师,每人获得了10万元奖金,其中有6位西藏教师。为了表示对这些乡村教师的尊重和欢迎,马云邀请了各路明星前来为乡村教师助阵。不仅如此,他还自己上台和宋小宝合演小品,通过自己的方式为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乡村教师送上祝福,完美践行了他那句“中国可以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但是不能没有乡村教师
《诗经》曰:“有女同车,颜如舜花。”挤了多日的公交车,与余同车之女子多矣,但“颜如舜花”者还一个未见。不过,每日皆有一女子与余同车,其人之精彩程度胜于古诗中“妖姬脸似花含露”之美人多矣!   此人十六七岁,个子极矮小,长发于脑后扎成辫子,眼睛倒挺大,可惜缺乏“一双瞳仁剪秋水”的风情。长辫又不是唐朝女子半偏的云髻,没法满足人的美学欲望。总之,我对此人的感觉就像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中写的那个只有四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 北京地铁乞讨者胸前悬挂二维码  背着背包、拄着拐杖,手拿装着零钱的小包,是地铁乞讨者常见的形象。然而,2017年11月,网友在北京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附近看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胸前悬挂着一张打印了二维码的纸,可以扫码付款。网友拍摄的照片显示,地铁里有一男一女两名乞讨者,身材矮小,女性穿着红黑色格子上衣,手里提着一个红色袋子,胸前挂着一张打印了二维码的纸。男性走
中秋的月又圆了,一片寂寥的心空,飘过朵朵思乡的云。来美国多年,虽然月圆月缺与故国的无异,中秋那特有的味道却不尽相同。还好,在华人集聚的旧金山,每年中秋节,总举办不少庆祝活动,慰藉了中华儿女节日的乡愁。  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唐人街。此时,几条街道早已人声鼎沸,五花八门的商铺里,吃的、用的、穿的、玩兒的,应有尽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秋神话故事在舞台上轮番上演,那引人注目的舞狮拉开了中秋
何谓英雄?  荆轲当之无愧!  谈及荆轲,我发现有的同学并不认为他是一位英雄,甚至还有人给他戴上有勇无谋、天真高傲的帽子。我对这样的观点不以为然,否则为什么历经两干多年,那么多人对荆轲推崇有加?  荆轲并不是燕国人,他为报燕太子丹之恩、为解燕太子丹之围而献计,拟以秦国判将樊於期之头颅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带给他实际的好处,相反他还冒着极大的风险,事实也证明了这点,最后他
独坐山顶  眼前的白桦林  每一朵绿叶  拒绝着风的侵扰  都披上了晚霞的袈裟  大声诵经  这是皈依的假象  那棵枯死的春天  一动不动地站着  倾尽了依恋红尘的深情  独坐的人  不只我一个  还有一块石头  做你的影子  自从第一次见你  我决定做你的影子  一辈子  你是实的  我是虚的  你所不愿表达的疼痛和幸福  让我承载吧  长长的影子  是一列封闭的车厢  你站立如树  你飞翔如鸟
老左做梦都未想到,会被江南建筑集团的王总看中,成了一名副总经理,更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具体的事,每天只是跟着王总四处游山玩水,仅此而已。  一个月前的老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地步了,他到过十几家公司打工,从事过保险、机械、商贸、服装等行业,似乎都不景气,一家家的企业都垮了。好在小舅子介绍了一家公司,老板李总因为碍于面子,留下了老左,这家公司便成了老左打工生涯的前一家公司。这是一家建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