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粗暴回归理性认知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小徐,欺骗老师、家长,与同学关系紧张,逃课,与校外人员有不恰当接触。咨询师通过了解与分析,认为造成小徐现阶段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家庭方面:亲情缺失,教养方式不恰当;第二,学校方面:班主任在教育关键点上不够敏感;第三,个人方面:自身期望与能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在辅导阶段,咨询师主要抓住来访者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一定的谈话技术让她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关键词〕品行障碍;初中生;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54-04
  一、案例背景
  (一)当事人家庭情况
  小徐,女,14岁,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小徐的父母在小徐5岁的时候离婚,此后小徐跟隨母亲和外婆生活。小徐的母亲自己做生意,家庭条件尚可,但比较忙,很少有时间照顾小徐,小徐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由年迈的外婆照顾。小徐7岁时,由于上小学需要有人辅导功课,加上外婆身体不好无法再照顾小徐,于是母亲将她寄养在当小学老师的姨妈家里。小徐母亲每半月去看望她一次,并给她较大数目的零花钱,每当小徐考出好成绩时,母亲会给她“一大笔奖励”。姨妈对小徐较为严厉,对其作业和学业成绩要求较高。
  (二)当事人学校表现及同学关系
  小学阶段在姨妈的监督管理下,小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并在班中担任中队委员,有一些优越感。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增加不少,并且姨妈不能像小学里那样事事帮她安排和检查,这些变化让小徐感到无所适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使得小徐在学业上有点脱节,由于担心作业完不成或考试考不好招致姨妈的斥责,小徐开始想一些办法,花钱“雇”同学抄作业,或者考试时偷留一张空白考卷,等老师分析好试卷后,自己填上答案,写上分数拿给姨妈交差,并骗取母亲的奖励。
  在同学交往方面,由于小徐“出手大方”,经常给同学买零食,同学们对她“恭敬有加”。但小徐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出自我为中心和霸道,有一次一名和小徐平日关系较好的女生在运动会项目报名上与小徐意见不合,争执了几句,小徐便出口骂人,甚至动手打人。预备班下半学期,小徐认识了几个中职校的学生,于是和他们交往甚密,并以“哥哥姐姐”相称,“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K歌和喝酒,有时候是小徐请客。认识“哥哥姐姐”以后,小徐以身体不适为由,逃过几次下午的自习课,出去与他们闲逛,同时小徐在班级里气焰更盛,只要一言不合就威胁同学说“让我哥哥姐姐收拾你”。同学们对她敢怒不敢言,多数都敬而远之。与此同时,小徐的成绩滑向了班级的最后几名。
  (三)问题分析
  通过和小徐的交流,以及与其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小徐本来对初中生活挺憧憬的,离开了姨妈的“视线”,小徐感到很轻松,她认为离开了姨妈的“高压政策”,自己的成绩、交友会变得更好更顺利。而进入初中以后,小徐发现这里“高手如林”,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都不能和小学阶段同日而语,而且几次小测验小徐的班级排名总在中等偏下,这让小徐感到紧张和焦虑。并且以前的学习生活都由姨妈一手安排,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复习,小徐以前只是听从安排,并没有真正学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而到了初中一下子获得了“自由”,反倒不知道这“自由”该怎么支配了。
  在同伴交往方面,在小学里,小徐作为班级小干部,成绩也不错,身边总有同学围绕着她,让她感到受欢迎和受重视。升入初中以后,同学们能力更强,更优秀,小徐觉得自己在班级中并不出众,也没有什么优势,于是很少主动参与活动,逐渐感觉自己被忽略了,非常失落孤独,为了得到同伴们的喜欢和认可,她便以物质(钱财、零食)为手段,让同伴围着她转,以此获得一种虚无的满足感。成绩不理想,同伴关系表面化和虚无化,让小徐内心处于一种焦虑和空虚状态。而校外结识的“哥哥姐姐”带她出去玩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徐在学校里和家里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虑,同时让她感到了被重视、被接纳。于是不惜逃课、违反校规与他们交往。
  鉴于小徐多次“雇”同学抄作业,偷留空白试卷欺骗家长,多次辱骂、威胁同学,并曾出手打人,逃课与校外人员出入不适合青少年的场合,且此类行为已经持续半年以上。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小徐存在一定的品行障碍,考虑到小徐的行为尚未造成严重的后果,我认为小徐具有“轻度品行障碍”。
  二、成因分析
  综合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我认为造成小徐现阶段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方面:亲情缺失,教养方式不恰当
  小徐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自5岁时父母离婚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父亲,父亲的角色在她的生活中一直是缺失的。而母亲为了做生意一直奔波忙碌着,忽略了年幼的女儿需要母亲的陪伴与关爱,并以给零花钱和考试奖励这样不太恰当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对女儿的亏欠。姨妈为了不辜负小徐母亲的托付,把学习成绩看得过重,认为如果小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自己在照顾小徐这件事上失职了,没办法向她母亲交代,所以一直帮小徐安排好所有的学习和生活,并在学习方面表现得过分严格,忽略了小徐内心渴望被关怀、被爱护的需求。
  (二)学校方面:班主任在教育关键点上敏感度不够
  对于一个家庭情况特殊,又因升学环境改变而感到不适应的学生,班主任老师没有敏感地察觉,在几个关键点,如发现小徐偷留空白试卷,发现小徐与同伴产生矛盾时,没有给予小徐充分的关心,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并加以积极地疏导,从而使得小徐的不良情绪和内心困惑进一步积累,逐步发展成品行问题。
  (三)个人方面:自身期望与能力之间存在落差
  自我期望与自身能力之间的落差,让小徐感到焦虑和痛苦。进入青春期特别渴望同伴的关注和认可,但各方面并不出众,难以得到同伴与老师的关注,让小徐内心感到失落和孤独。于是尝试用逃避和欺骗的手段获得虚无的认同(姨妈的赞扬和母亲的奖励),对于同伴关系采用不恰当的方式(给他人好处)来维持,产生矛盾又无力解决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打骂他人)来解决。在学习方面和同伴关系受挫后,转向校外人员寻求认可和安慰,并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三、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宣泄当事人不良情绪
  第一次咨询是小徐的母亲陪同而来的,小徐瘦高、白净,衣着也很整洁,背了个斜挎包,跟在母亲身后,保持一定的距离,进门之后,她快速扫视了一番辅导中心,然后望向窗外,从表情可以看出小徐并不情愿前来咨询。在小徐母亲的解释下,我知道了小徐前来咨询的缘由。在两周前的月考中,小徐夹带小抄被监考老师发现后百般抵赖,还和监考老师发生了争吵。班主任找来了小徐的姨妈,建议带小徐去找心理教师进行咨询。小徐的姨妈又气又急,不明白小徐为何变成这样,于是叫来了小徐母亲,表示自己管不了,以后让她母亲自己管教。于是小徐母亲带着小徐前来咨询。
  咨询开始以后,小徐脸上还写着不情愿,但倒也有问必答,只是回答都比较简短,并没有多余的描述和情感表露。我們聊了一些学校、班级、同学等情况,我不断地提问题,她不断地用几个字回答我,过了10分钟,该了解的情况都问了一遍了,我们陷入了沉默,尴尬的气氛在小小的咨询室里弥漫开来,为了缓解尴尬,我喝了口水,思索着接下来我该和她聊些什么呢?于是我没话找话地说了句:“妈妈很关心你啊,她说今天推掉与客户见面,特意过来的。”没想到这句话踩到了小徐情绪的“地雷”。
  对话实录:
  小徐:(突然提高嗓音,眼神中带着愤恨)她才不关心我呢!巴不得我死了她最开心!
  咨询师:这个词说得很严重,你觉得妈妈不关心你?
  小徐:(语调中有一些讽刺)关心我会把我扔在姨妈家那么多年?关心我会好几个月都不来看我一次?每次丢下钱讲不了几句话就走!
  咨询师:你是说妈妈陪你的时间很少。
  小徐:(点点头)她就知道赚钱,所以把我扔给姨妈。
  咨询师:你说你在姨妈家住的,那姨妈对你怎么样?
  小徐:(冷笑了一声,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一个就知道赚钱,一个就知道成绩,果然是亲姐妹!
  咨询师:你是说姨妈很看重你的成绩,那一定对你很严格吧?
  小徐:简直是魔鬼训练营!(叹了口气)你不会明白的。
  咨询师:我小时候,爸妈对成绩要求也很高,我也是“魔鬼训练营”出来的,我想我可以理解的。
  小徐:你爸妈也不让你看电视,不让你玩电脑,不让你看小说,整天说复习功课、考试成绩?
  咨询师:(微笑)我们那时候没电脑可玩,其他都一样啊,这样真的很辛苦!
  小徐:(表情舒展一些,认同地点点头)就是啊,这样一点乐趣也没有!
  ……
  第一次咨询主要是运用倾听、共情、自我表露等技术引导来访者释放焦虑、压抑的情绪,合理宣泄,并使她感受到积极的关注,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40分钟后我们结束咨询,并约定下周末再见面。
  第二阶段: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会理性看待事物
  在与小徐建立较为良好的咨询关系以后,我试着让她意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并试图纠正她欺骗老师、家长的不良行为。
  对话实录:
  小徐:其实我也不想骗我姨妈,但我也是没办法。
  咨询师:听起来你也很为难,那么既然不想为什么还要做呢?
  小徐:(沉重又无奈)因为姨妈很烦,如果我成绩不好她又要说白养我了什么的,我真的受不了!
  咨询师:因为你怕姨妈的说一些你不愿听到的话,所以宁愿冒险欺骗她。
  小徐:(点点头)嗯……
  咨询师:那你能一直想办法骗她,不让她发现么?
  小徐:不能,有几次被她发现了,还打了我两下,打电话告诉了我妈。
  咨询师:那当时你一定很难受吧?
  小徐:(情绪有点激动,眼噙泪花)她凭什么打我,我又不是她女儿!
  咨询师:(抽一张纸巾给小徐)这样说来,如果是妈妈打你两下惩罚你的话,是不是觉得理所应当一些?
  小徐:(强忍着的眼泪流下来,用纸巾擦去,声音提高)她更没资格!她平时不管我,等这个时候来管我,有什么用!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你姨妈和妈妈都不能对你负责,那你觉得谁可以对你负责呢?
  (沉默了大概1分多钟)
  小徐:也许是我自己吧……
  咨询师:那撒谎、骗人是你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么?
  小徐:(摇摇头)不是。
  咨询师:那怎样做才是自我负责?
  小徐:(沉默了一会)也许我应该告诉姨妈真实情况,让她帮助我或者我自己努力赶上……
  第二阶段的咨询目标主要在于让小徐认识到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合理认知,让她意识到撒谎、骗人等不恰当行为并非外在环境逼迫她的结果,而是她自己的选择,她完全有能力做出其他更为恰当的选择。
  第三阶段:改变与同伴交往的不良方式,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在 前两个阶段较为成功完成的基础上,第三阶段我试图让小徐学会换位思考,改变小徐与同伴交往中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并对其进行行为训练,学习适用的人际交往技巧。
  对话实录:
  小徐:我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我,在学校特别没意思。
  咨询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什么证据呢?
  小徐:因为我成绩不好,也不会乐器书法什么的,很多活动我都参加不了。
  咨询师:你认为因为你成绩不出色,也没什么才艺,同学才不喜欢你的?
  小徐:(点点头)嗯。
  咨询师:那么是不是你们除了你以外所有同学都成绩很好,都会乐器、书法呢?
  小徐:那倒也不是。
  咨询师:那这些同学有好朋友么?
  小徐:也有的。
  咨询师:那有没有同学喜欢,有没有好朋友和成绩、才艺没什么关系,你说是么?   小徐:好像是的……
  咨询师:那你想想有没有其他原因?
  小徐:(蹙眉,沉默了一会)同学大概有些怕我吧……
  咨询师:同学为什么会怕你呢?
  小徐:可能因为我说了一些过分的话,但我说的他们不听,我就很急。
  咨询师:因为你容易说一些伤害同学感情的话,所以同学有些疏远你?
  小徐:大概是吧。
  咨询师:我记得你说起过运动会报名时和同学发生的事情,当时说过什么你还记得吗?
  小徐:记得一些。
  咨询师:那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位同学,别人对你讲了同样的话,你的感觉怎么样?
  小徐:(沉默思考了一会)不好受,应该会生气的。
  咨询师:如果你在说那些话之前能想象到对方的心情,你会不会还那样说那样做?
  小徐:应该不会了……
  咨询师:也许事情还是会发生,但你改变一下你的行为,是不是结果会变好一些?
  第三阶段,我尝试让小徐理解同学疏远她的真正原因,学会换位思考,并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小徐记录每天和同学交往过程中的一两件事情,内容包括事情起因,我的想法与做法,同学的反应,我的反思(有没有考虑同学的感受、语气态度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等)。下一周的咨询中,小徐完成了她的“家庭作业”,带来了记录下的五件事情,我们逐一分析,在分析中我认同了她能够考虑到他人感受的方面,也对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建议,小徐也欣然接受。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巩固小徐换位思考的能力,同时发展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
  四、个案评价
  (一)效果评估
  这个案例一共辅导了五次,持续了三个多月,从小徐的表现和老师的反馈来看,小徐的不良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行为问题也有所改变,对同学的态度缓和了许多,同伴关系有一定改善。在辅导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逃课与校外人员接触的现象。
  (二)个案反思
  学生的品行障碍并不是体现在一件事情上,它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往往背后有着深刻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在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盯着某个事件,将它作为一个孤立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将事件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因素等结合起来考虑,尝试找到触发事件的深層原因,再对症下药,从情感宣泄、认知调整、行为改变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案例中,我认为缓解小徐的不良情绪是辅导能顺利开展的基础,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是辅导获得成效的核心,逐步改变其行为是辅导的希望达成的最终目的。所以在谈话中,我抓住“核心”,找出小徐的认知偏差(如认为自己撒谎、骗人都是外界环境逼迫的结果;与同学关系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等),并通过一定的谈话技术让她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作者单位:上海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左文萍 终校/温尔虹
其他文献
〔关键词〕咨询关系;高中生;咨询案例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心理咨询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咨询关系本身就会对求助者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社会环境中,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受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而在学校环境中,心理辅导教师作为学校老师和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教师在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必须发挥主要的导向作用。那么,辅导教师怎样才能顺利
〔关键词〕多动症;心理干预;代币法;行为疗法   多动症又叫注意力缺陷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一般在学龄前出现,9岁是症状最突出的年龄,患病率约为3﹪~5﹪,其中男孩高于女孩。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表现:活动过度;注意力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行为问题,适应困难;学习困难。   教师遇上多动症儿童最强的感受是“烦”“难教育”。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在辅导了一次
〔关键词〕儿童;强迫行为;矫正  宁洁是一位文静的女孩,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满了灵气,可爱的小嘴朗读课文时更是让人折服,大家都喜欢她。可是这样一位文静的小公主却总会在衣服口袋里装一些小石子,当学生们告诉我这个情况时,我没有动声色,只是留了个心眼,因为宁洁是一位敏感的女孩,我想弄清原委再和她交流。  接下来的观察让我大吃一惊,宁洁每天下课后,就会从口袋里抓出一颗小石子,然后在校园里用脚踢着玩,有时候小石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儿童认知发展;实验研究  一、引言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可能会使学生因达不到目标而失去信心;而对学生的要求太低,则又可能会使学生觉得太容易,而不去尽力。那么教师的要求应以多高较为合适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或可能发展区)理论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所谓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
〔关键词〕话题作文;高考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尤其近几年的山东高考作文,经常采用的是话题作文这种方式。因为这种作文类型开放性较强,命题较自由,并且题面上一般不会有观点、主题上的限制和体裁上的限制(对诗歌限制),由此,这类作文选材广泛,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便于拓展考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因此从1999年开始十多年来常考不衰。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话题作文中有关议论文写作的
〔关键词〕离异家庭;自卑;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一般资料    王丽(化名),女,12岁,独生女,父母离异。江西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她是班主任转介过来的,王丽经历特殊,在班上很孤僻,没有朋友,学习成绩很差。5岁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爸爸。有段时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她很好,但不许妈妈来看她。那时她并不知道父母已经离婚了,一年后无意从邻居口中得知。6~10岁之间,为上学先后寄居在几个亲
〔关键词〕意志力;学习;半途而废  一、案例描述  (一)“半途而废”的小童  认识小童的妈妈F女士已经很久了,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整天笑呵呵的。这几天她的脸上却是愁云密布。  原来,暑假刚开始时,小童的朋友小迪准备报书法班,F女士觉得练习书法对孩子很有好处,于是征询了小童的意见,希望小童也能学习书法,小童很高兴地答应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小童坚决不同意再学书法了,任凭F女士如何劝说均无济于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班主任  作为心理教师,我曾经常被其他班主任问及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我也总是乐于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很多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这些知识。但后来发现,班主任们更倾向于向那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询问,因为他们那里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后来,我因为偶然的因素做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体会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酸甜苦辣。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疫情当前)真的要有一点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的思想准备。我相信熬完苦日子,我们才有机会携手共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市决咨委委员、独立媒体人 袁岳  政府过紧日子,但该办的事情还要办好。要在大力压减一
[关键词]心理课;问题设计;原则;建议  心理课是学校所有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堂中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与乐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能够积极地反馈,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与情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心理课的典型特征。心理课的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能深切体悟到主题的意义,从而获得成长。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就会让整堂心理课流于形式,在学生的玩玩闹闹中结束,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