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中秋佳节拜兔儿爷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bi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促的小店。

胡同深处的“兔儿爷”店


  杨梅竹斜街虽然就在前门附近,但是跟前门宛若两个世界,它脱离了杂乱与喧嚣,充满了安静与文化气息。光听这胡同的名字,就透着一抹诗意。清末民初这条街曾是著名书局的汇聚地,如今,经过改造,既有原住民,又有售卖各色京味文化物品的精致店铺,“老北京兔儿爷”这个门脸儿很小的店铺就夹杂在其间。
  推门而入,长长的一窄溜的店铺让人一下就感觉到了北京的寸土寸金,两边红砖垒砌的台子上,摆满了各种造型和颜色的兔儿爷,大大小小,琳琅满目,让人有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巧的是店主人张忠强刚刚参加完一项在老舍茶馆举行的重要外事活动回来,原来,外宾很喜欢纯正的京味文化,兔儿爷等老北京手工艺尤其受欢迎。张忠强老师笑眯眯的,非常的儒雅温润,不时有来店里的客人询问兔儿爷的来历、制作方法等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着。兔儿爷,正式名称叫“北京泥彩塑”,2017年已正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一家三口外地顾客是专门领着孩子来张老师兔儿爷店的,小孩儿看样子也就10岁上下,他拿起一尊兔儿爷,爱不释手。这款兔儿爷很像戏台上的武将,穿着甲胄,披着战袍,十分威风。兔儿爷的脸刷着白粉,眉毛往上挑,眼睛瞪得很圆,嘴是人字形,有胡须。它的头上戴着大将的盔,没有威武神气的雉鸡翎,却支棱着长长的一对兔子耳朵。这对耳朵给大将打扮的兔儿爷增添了许多活泼、滑稽的色彩。“我喜欢这个兔爷,要把它带回家。”“是兔儿爷,只有加上儿化,才是正确的叫法。”张忠强老师边包装,边耐心地给孩子纠正着特有的北京“儿化”发音,还真别说,“兔儿爷”的称呼瞬间让人感觉到满满的老北京味儿扑面而来。
  “‘兔儿爷’可不仅是叫起来有北京味儿,它的来历、它的传承都承载着满满的京味文化和老北京的生活气息。”说起兔儿爷,张忠强老师明显话多起来:“年轻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对于老一辈儿来说,却是童年最特殊的记忆。”实际上几百年来,兔儿爷在北京一直是一种特殊的爱物,它不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也是一位受人膜拜的神灵。到今天,兔儿爷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北京的形象大使、北京的吉祥物,同时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对外交流文化礼品。

“兔儿爷”来头可不小


  张忠强聊起兔儿爷的话题,像是打开了久封的话匣:“这兔儿爷,来头可不小!”古时候,老北京城里发生了一场瘟疫,京城的老百姓死难无数,嫦娥在月宫里看到此情景,就派月宫中捣药的玉兔下界去为百姓们治病。得了嫦娥的令旗,玉兔变成了一个白衣郎中怀抱着玉杵和药臼来到民间,很快消除了京城内外的瘟疫,回月宫去了。北京城的老百姓感激玉兔的恩德,就请能工巧匠用泥塑彩绘做成玉兔的样子供奉在堂前,尊称为“兔儿爷”。逢年过节,特别是中秋佳节,都要供奉祭拜,慢慢地兔儿爷在老百姓心里演变成保佑全家平安吉祥的守护之神。
张忠强,北京免儿爷手艺人。

  兔儿爷在北京可谓是家喻户晓,“中秋节多以泥撰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祈而拜之。”明朝纪坤的《花王阁剩稿》就已经有了对兔儿爷的文字记述,这表明,明代中叶以后,民间中秋已有在祭月之际摆兔儿爷的习俗。随着一代代的传承和演化,兔儿爷文化中融入了百姓的美好寄托,单是兔儿爷的形象上就有很多讲究,无论是百兽之王的虎,还是力大无穷的象,甚至天上的神兽麒麟都成了兔儿爷的胯下坐骑。张老师告诉我,兔儿爷的不同的坐骑有不同的吉祥含义,麒麟代表“送子”、瑞虎能“驱邪”、大象寓意“吉祥”。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深刻地表现出了老北京人乐观豁达、风趣幽默的生活和处世哲学。北京话里也派生出了许多关于兔儿爷衍生的俗语,如“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比喻把事情办坏了;“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比喻办事情遭受了挫折。
  兔儿爷形象深入人心,已经完全融进了北京人的生活。张老师还讲起老辈人口中描述的场景。过去的老北京城里有很多制作“兔儿爷”的手工作坊,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兔儿爷常年供人们选购,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十天半个月,在隆福寺、白云观、厂甸、东安市场等地的地摊上,“兔儿爷山”一层一层,由小至大,甚是壯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每家都要请一尊兔儿爷回家。民间如此,宫廷亦然,至今,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五尊宫廷兔儿爷,可见兔儿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

“三分坯,七分绘”


  “兔儿爷的制作,心里要有形,手里还得有艺。”张忠强总结做兔儿爷的要点是“三分坯,七分绘。”做坯子是造型的关键步骤,原料就是泥,这些泥的制作很有讲究,选泥、过滤、澄泥,每一步都要仔仔细细。比如过滤的时候要一遍一遍过筛,直到把沉渣碎粒全部都过滤掉,筛子少过一遍,里面就会有渣子。澄泥的时候要澄十几次,直到澄出极细的泥浆。再把泥浆晒干,之后不断捶打,让它熟成。熟泥的过程,更不能有一点懈怠,必须把泥弄熟到不粘工作台,因为这一步,直接决定着后面泥胎的质量。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的。熟好泥后,就可以放入两面模里了。待模具里大致成型后,还需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余的泥,最后还要扎耳朵眼儿、背旗眼儿。这样,从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边、修饰、压光、扎耳朵,坯就初步成型了,成型的坯还得阴干五六天,才能进行彩绘。
  张老师把刚做成的坯放在一边晾晒,又拿过一个已经干好的坯进行彩绘。兔儿爷的神韵,全靠彩绘和开脸儿点睛。他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用毛笔勾勒兔儿爷的表情,边做边讲解制作要点。兔儿爷的描绘,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饱含威武,端庄中透着稚气。要想做出兔儿爷的神韵,最难的地方在于对兔儿爷的理解。这就要求在给兔儿爷“开脸儿”(“开脸儿”指的是画眉毛眼儿)时,既要画出兔子的灵性,又不失“爷一般”的神性。“兔儿爷是有生命力的,好的作品,眼睛会说话。”   看着张老师手下一步步诞生的兔儿爷,不由得想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对老北京兔儿爷的生动描述:“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地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兔儿爷”手艺人


  说起与兔儿爷结缘,便勾起了张忠强的儿时记忆。张忠强出生于1963年,祖籍河北,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家迁入北京,落户琉璃厂地区,就在延寿寺街。爷爷、父亲都是泥塑手艺人,家里人做毛笔,做木器活儿,捏小玩意儿,做盔头。他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非常喜欢这些接地气的手艺,因为小时候贪玩,没有现成的玩物,那就自己造一个出来。泥土是成本最低的原料,加上水和开,想捏个什么就捏个什么。小狗、老鼠、兔子……虽谈不上栩栩如生,却也活灵活现,给单调的童年时代增添了许多美好回忆。高中毕业后,他工作刚入行是做毛笔,但他还是喜欢做泥人儿,空闲时间里经常琢磨,终于练到了捏谁就是谁的境界。
  在他的印象中,兔儿爷产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曾红红火火几百年,但也经历了不少兴衰波折。“破四旧”时期兔儿爷曾被当作神像的一种,险些绝迹。直至改革开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发旅游产品,聚集了老手艺人和玩具协会,这才重新唤醒了被历史风尘遮掩的兔儿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张老师在琉璃厂开了一家老北京兔儿爷店,专门经营销售北京小玩意儿。因缘际会,他拜了双家的双彦为师,双彦的父亲就是恢复老北京传统兔儿爷手艺的双起翔。“这一行就是这样,你得做出一定成绩,才能拜师。”拜了师,算是正式入了这一门。
  然而,兔儿爷人气已经大不如前。张师傅越来越愁,他愁的不是生意差,而是愁兔儿爷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北京做兔儿爷的仅有十几位手艺人,做起来虽不难,但做的人少。又因为在色彩搭配、造型上没法吸引年轻人喜爱,销量也上不来。”是啊,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已经有好几百年没有发展更新过了,这也就难怪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品失去热情。
手拿捣药槌的传统兔儿爷。
历史悠久的兔儿爷。

  在老辈人的思想中,一直认为传统的兔儿爷形象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不然就失去了兔儿爷的本质。眼看着兔儿爷的境遇一天不如一天,张师傅觉得再不改变不行,因为过去的兔儿爷属于神龛神像,但今天的兔儿爷,是一种居家摆设、吉祥玩具。他想到了在保持兔儿爷经典造型不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现代元素。“得关注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但不管怎么变,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习俗。”从表情上变,不再像原来那么严肃,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笑脸兔儿爷。“主要是表情看着喜庆,大家更愿意买。”从造型上看,在传统的骑虎兔儿爷外,有了更为丰富的十二生肖兔儿爷。从材质上看,软陶捏成的兔儿爷、绢人兔儿爷不断翻新花样。“现在都讲究个独一无二,纯手工的兔儿爷满足了不少人的需求。”令人欣喜的是,“大变身”后的兔儿爷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不再仅仅停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而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外国游客离开北京的“伴手礼”。

“兔儿爷”也时尚


  “一味不加分辨地固守传统,反而会限制传统工艺的传承。”张忠强请来中央美院的学生帮他设计造型,在年轻人的手中,传统的兔儿爷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新的兔儿爷出现了。现代人整日忙于工作,那兔儿爷里也有白领;社会需要秩序,兔儿爷就做大队长、朝阳大妈吧;现代交通发达了,兔儿爷也坐摩托车飞机了……“运动款兔儿爷”“艺术家兔儿爷”“圣诞兔儿爷”等焕发出时代气息的新潮款式在张忠强手下应运而生,这些融入了现代元素的兔儿爷,一经上市,就深受大家喜爱。兔儿爷,在新旧观念的碰撞后,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焕发出活力。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除了琉璃厂原有的老店,2013年张忠强受政府邀请,在杨梅竹斜街开了现在这家小店。这条街的顾客来自全国各地,多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十分了解,但特别愿意体验新鲜事物而不是直接购买成品。张忠强又想出了提供DIY服务的办法,每次来了客人,张老师都不是先推销商品,而是绘声绘色讲起兔儿爷的故事,再辅导他们亲手制作兔儿爷,不仅传播了兔儿爷文化,而且給顾客带来了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新时代的文化产业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外事活动、各种交流活动、非遗展示活动等经常邀请张忠强去展示,就连故宫博物院、APEC会议也专门定制特别设计的兔儿爷。“因为我是北京传统泥彩塑的代表性传承人,所以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古老的制作方法、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又要符合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张忠强平时经常到书店、学校去讲兔儿爷,教大家做兔儿爷。他不但在中小学开课,还去过清华大学做讲座,他还向20余名贫困地区母亲、残疾人等免费教授兔儿爷的制作方法,赠送毛坯,希望他们掌握一门居家就业的本领。张忠强希望,将大雅大俗集于一身的兔儿爷能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小时候我有一个心愿,想要拥有一尊兔儿爷,我实现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拥有一家北京兔儿爷博物馆,能够展示兔儿爷的文化、历史渊源,把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兔儿爷集中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喜欢这几百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张忠强作为一位手艺人,浑身散发着积极向上、传承文化、尊重历史、紧跟未来的气息。从他的身上,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京味儿文化的魅力和京城手艺人的匠人精神。
兔爷店。

TIPS


  位置:北京市西城区前门杨梅竹斜街“老北京兔儿爷”店
  交通:地铁2号线、世界文化遗产游A、B、C线、市内观光游精选一、二、三线等34条公交线路可到达前门地区。
  美食:推荐北京烤鸭、老北京炸酱面、烧麦、炒肝等北京风味美食。
其他文献
秀丽画卷中的袖珍城  我每路过北海大桥时,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是从桥上望到的团城。有大桥的影响,团城的城墙显得有点儿矮,在出现的团城整个画面中,其城墙面积占的比例比较小,因为北海大桥太有弧度,它一漫坡地从东向西坡上来,在抬升中削减了团城城墙的占有空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团城城墙上的景物便稳稳地尽情地释放神姿与魅力,在与城墙相互比照中格外醒目地扩张出视觉空间感,那是一组古树浓荫下的辉煌殿宇群啊!建筑在视野
1 黑龙江第一湾。2“神州北极”碑。奏捷之驿  打开黑龙江地图,可以看到北部有一连串按数字排列的地名:六站、十站、十八站、二十站……这些地名串起的是一条古老的北方驿道。  这条驿道缘起于著名的雅克萨战役。公元1673年,偏居云南的吴三桂起兵谋反,史称“三藩之乱”。朝廷急调兵力,赶赴西南,东北边防出现空虚。此时的沙俄,认为时机已到,强行占领雅克萨城,向黑龙江中下游扩张。3 兴安镇哨所。  “三藩之亂
[全文要营]  在旅游行程当中,导游或者领队人员是旅行社提供服务的直接体现者,是旅行社对外的窗口和形象代表,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和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评价。所以,导游或者领队在从事业务活动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旅游行程安排,不得降低旅游服务质量,否则旅行社就要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基本案情]  2019年1月,旅游者齐某等一行4人与某旅行社签订了《团队出
杭州有西湖之美,美在天趣;而苏州有园林之胜,则胜在人工。  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它讲求幽曲、明净、精巧、秀丽,充分利用空间地物、游廊漏窗,景象万千;在园林布局、结构和艺术风格上,广泛借鉴了历代园林和工艺美术的手法,亭榭花草,山水辉映,诗情画意。特别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四大名园,它们各具特色,并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园林建筑风格。  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已有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因人而异。养生也是如此,不同体质的人,养生保健的方法也各有法门。现代人的饮食不太规律,生活也不如以往简单,因此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种体质,“对症下药”,才能让自己的五脏更加舒服,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平和体质注意五脏平衡  平和体质是一种健康体质,主要特征为:阴阳气血调和,体型匀称,面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嗅觉通利,不易疲劳生病。这类型体质的人往往生
古老的文化    秦汉及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兴盛于西北河湟流域的古羌人逐渐南迁,他们穿过荒原草场,进入了地理上称作横断山区的峡谷之中,由原来的游牧民族向半农半牧或半家半狩的山地民族过渡,逐渐形成为当今的藏、羌、拉祜、纳西、景颇、哈尼等少数民族。惟一保存了羌这一称谓的便是今天聚居于茂县汶川岷山中的羌族。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麦,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白石、树、山等自然神灵,以羊为牺牲,长于歌和舞,
北京迄今保存最为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  乾隆宠臣和珅前后建造多年,前府后园,整体布局俨然故宫的微缩版。  走过二百三十多年的风云岁月,我们今天能触摸到的,不仅是余温宛在的跌宕史痕,清晰如昨的传奇人物,更是这座皇家殿宇结构精当气魄雄伟的建筑遗存,是珍藏康熙御笔“福”字碑、亭台楼榭奇花异草一仙境别红尘一的锦绣园林,是深邃悠远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历经风霜重绽光华的珍贵和荣幸。镜头从时空俯瞰 
位于古沈水以北的沈阳,是一个拥有2300余年建城史的文明古城,从它的名字由方城、候城,沈州、沈州路、神州中卫,到盛京、奉天、沈阳可以看出,今天的沈阳这里不仅散发着“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古都神韵,而且印刻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鲜明符号。  丰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沈阳独特的人文遗存。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民初“东北王”张作霖的宅第大帅府,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示沈
日前,由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主办的“故宫以东 一见如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王府中环举办。北京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主管副区长刘俊彩,副区长胡雁及相关领导,和所涉企业及相关媒体共计一百余人出席活动。  仪式上,东城区文旅局分别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和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市、区领导和企业代表,共
标题标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丽西湖的自然景色、人文滋养更让江南女红的传承和发展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老底子的工艺已渐被遗忘,绣、滚、镶、钉、缲、嵌、盘等工艺细节已难得一见,而这些工艺带来的能表现每件衣饰的传统底蕴也渐渐遗失。但是唐红英几十年来坚持将老底子工艺与现代技艺融合,并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管理理念自创了一套包含整整15道工序的独特的手工技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