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如何开展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新课标的实施正是基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造。高中生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意识的成熟阶段,可塑性强,如何让高中学生在成长中根据对自身力量的分析、评价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教师的导向性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笔者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了解学生,抓个性化教育
  要教育好学生,了解学生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针对性、目标性。了解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关爱和信任,就要从细微处关心、体贴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学生心理,从学生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详细真实地了解学生。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查、揣摩。中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许多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常会因一些小事发脾气,学生如果被不良情绪困扰,会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产生盲动行为。作为教师,应针对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营造良好心境,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抓有效教学,在深刻上下功夫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授做人的道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广博的知识。具备丰富的知识是深刻的前提,而深刻意味着不仅把教材看懂,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教师把教材钻的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深入,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言不再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语文学科是庞杂的,教师把课讲得简单,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教师对教材要有自己的见识,能够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同样的教材个性化的授课,学生听起来就像在独享一片风景,总会留下特别的、难忘的印象。
  三.抓启发性教学,从方法上见特色
  语文教材如同一首诗、一幅画,教学中应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有广博的知识,他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指点有方,从而吸引学生去求知、探索、创造。富于个性、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点拨指示,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知识的获得,不是一次能完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远胜过掌握知识本身。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功。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人,高中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强,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引导。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用手中的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
  新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成功的教育者都能注意到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它的某种潜能,就能因势利导,启发它、发展它,使学生自信自强,逐步走向成功。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蔡奋琪,教师,现居甘肃清水。
其他文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活水”就是学生的兴趣。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教师不但要用知识和智慧去征服,而且要用人格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分不清是爱课程还是爱讲授课的教师。当教师与学生之间那堵用戒备与警惕筑成的“墙”消失的时候,在洋溢着平和民主的情境中,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同时,语文课程作为优秀文化的结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此,语文新课标中,也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
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中生动隽永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高大丰满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心灵产生了碰撞。语文课堂是母语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应充分挖掘这些美,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情感,引导学生感悟美,在审美的轻松愉悦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  一.欣赏形象,让学生感知美  美学家蒋孔阳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于这个人来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