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带女儿去新华书店,偶然读到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的孩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口渴了,又没带水,而你包里有两个苹果,怎么办?”“我会将两个苹果各咬一口!”孩子答道。这位母亲非常失望,很想训斥孩子的不孝,但理智最终让她改变了主意,于是她温柔地问:“为什么呢?”孩子一脸童真地回答:“因为我要把甜的苹果给妈妈!”
虽然只是个故事,但我依然为这位母亲感到庆幸,因为她带着宽容和信任听完了孩子的话,这使她感受到了孩子的爱,感受到了孩子的亲近。
想着想着,我的目光不由得落在女儿身上,她难得安静下来认真地看图画书。女儿自小非常调皮,上幼儿园后,我们更对她严加管教,每天都会上下打量她一番,再询问一遍,生怕她在幼儿园惹是生非,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带来麻烦。几年来,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有一次就是因为我这个妈妈没有用信任和宽容之心对待女儿,以致错怪了她。
那天放学回家后,女儿头上别了个很眼生的发夹。这显然不是我买的,于是问她:“你头上的新发夹哪来的?”女儿一愣,下意识地去摸自己的头,似乎已经忘记了发夹的存在。只见她一把拉下发夹,看了又看,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说:“哦,好像是小月的。”很显然,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的第一意识告诉自己,这是不好的苗头,很多孩子的坏习惯就是从这样的小事开始的。不知不觉中,我一下提高了嗓门:“怎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呢?坏孩子才拿别人的东西。”女儿对“坏孩子”三个字很敏感,瞪大了眼睛,不理解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她,顿时委屈地哭起来,并跑到先生身边。“哭什么,你3岁的时候,有一次就偷偷拿了家里的钱。”我气不打一处来,想用“前科”来刺激女儿认识自己的错误。“哇!”女儿的哭声顿时提高了八度。“你这是干什么,3岁时她对钱根本就没概念。不就是一个发夹,用得着这样损孩子吗?”先生非常气恼。一阵大吵后,我忽然感觉自己刚才过于冲动,女儿的人品真的这么差吗?
“呜,呜……”女儿哭得很伤心。突然,我想到女儿早晨带在头上的发夹也不见了踪影,难道错怪了她?于是我赶紧走到她身边,温和地问道:“你自己的发夹呢?”“在小月那里,呜……我没有偷人家的东西。我的给她了,她的给我了。”女儿已泣不成声。原来只是孩子们互相交换自己喜爱的小东西,并非女儿的人品出了问题。顿时,我心里充满了愧疚,于是一把抱起女儿,忍不住也哭起来:“宝宝,妈妈错怪你了,对不起。”
“那我还是坏孩子吗?”女儿问道,眼神中充满期待。“不是,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乖宝贝。以后妈妈会听你把话说完,不会再错怪你了。”“拉钩!”女儿伸出手指,破涕为笑了。
可以说,在漫长的育儿道路上,这只是件小事,但我一直记忆犹新。由于冲动,我错怪了女儿,使她稚嫩的童心受到了伤害。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孩子年龄小,他们常用自己的方式和同伴进行交往,而且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很好地解释事情的原委。这就需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的童心才不会因我们的一时冲动而受到伤害。
虽然只是个故事,但我依然为这位母亲感到庆幸,因为她带着宽容和信任听完了孩子的话,这使她感受到了孩子的爱,感受到了孩子的亲近。
想着想着,我的目光不由得落在女儿身上,她难得安静下来认真地看图画书。女儿自小非常调皮,上幼儿园后,我们更对她严加管教,每天都会上下打量她一番,再询问一遍,生怕她在幼儿园惹是生非,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带来麻烦。几年来,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有一次就是因为我这个妈妈没有用信任和宽容之心对待女儿,以致错怪了她。
那天放学回家后,女儿头上别了个很眼生的发夹。这显然不是我买的,于是问她:“你头上的新发夹哪来的?”女儿一愣,下意识地去摸自己的头,似乎已经忘记了发夹的存在。只见她一把拉下发夹,看了又看,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说:“哦,好像是小月的。”很显然,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的第一意识告诉自己,这是不好的苗头,很多孩子的坏习惯就是从这样的小事开始的。不知不觉中,我一下提高了嗓门:“怎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呢?坏孩子才拿别人的东西。”女儿对“坏孩子”三个字很敏感,瞪大了眼睛,不理解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她,顿时委屈地哭起来,并跑到先生身边。“哭什么,你3岁的时候,有一次就偷偷拿了家里的钱。”我气不打一处来,想用“前科”来刺激女儿认识自己的错误。“哇!”女儿的哭声顿时提高了八度。“你这是干什么,3岁时她对钱根本就没概念。不就是一个发夹,用得着这样损孩子吗?”先生非常气恼。一阵大吵后,我忽然感觉自己刚才过于冲动,女儿的人品真的这么差吗?
“呜,呜……”女儿哭得很伤心。突然,我想到女儿早晨带在头上的发夹也不见了踪影,难道错怪了她?于是我赶紧走到她身边,温和地问道:“你自己的发夹呢?”“在小月那里,呜……我没有偷人家的东西。我的给她了,她的给我了。”女儿已泣不成声。原来只是孩子们互相交换自己喜爱的小东西,并非女儿的人品出了问题。顿时,我心里充满了愧疚,于是一把抱起女儿,忍不住也哭起来:“宝宝,妈妈错怪你了,对不起。”
“那我还是坏孩子吗?”女儿问道,眼神中充满期待。“不是,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乖宝贝。以后妈妈会听你把话说完,不会再错怪你了。”“拉钩!”女儿伸出手指,破涕为笑了。
可以说,在漫长的育儿道路上,这只是件小事,但我一直记忆犹新。由于冲动,我错怪了女儿,使她稚嫩的童心受到了伤害。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孩子年龄小,他们常用自己的方式和同伴进行交往,而且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很好地解释事情的原委。这就需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的童心才不会因我们的一时冲动而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