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国号之争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x200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9月25日深夜,来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方面知名人士,都收到了由周恩来、林伯渠两人联名的午宴请柬:“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
  请柬中所说的“商谈重要问题”是什么呢?
  原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在筹备建国时,虽然将国号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同时又加上了“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在政协主席团常委会讨论这一方案时,对要不要后面的括号,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要,有人认为不应该要,双方争持不下。于是,主席团常委会责成周恩来向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
  26日上午11时半,会议在六国饭店准时召开。周恩来首先讲话说:“今天请来赴会的,大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前辈。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就教长者’。各位看见‘共同纲领’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对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或许还有点旧感情。”
  周恩来的话刚讲完,民建的黄炎培即发言说:“现在虽说解放了,但由于老百姓受的还是落后的教育,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这个简称,我看是非常必要的。况且,政协五年召开一次,五年之后我们觉得这个简称不必要了,再去掉它也并无不可。”
  听完黄先生的发言后,何香凝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结果,是许多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要是大家都不赞成,我也不坚持己见。”
  第三个发言的是辛亥革命后“归隐”38年、平生不写民国国号的前清进士周致祥。他说:“我反对用‘中华民国’之类的简称,因为二十多年来,这一名称已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成为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所以,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
  司徒美堂非常赞赏周致祥的意见,接着发言说:“我虽然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也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四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关,22年更给蒋介石及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应该是极其庄严的,既然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还要等到五年之后才改呢?古语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现在革命胜利了,还称‘中华民国’,连国号也不敢改,何以昭告天下百姓呢?所以,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
  司徒先生的发言,赢得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纷纷发言。马寅初先生说:“我拥护司徒美堂的主张,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一个简称,实在不伦不类。”陈嘉庚、张澜、陈叔通、车向忱也发言表示赞成。车向忱还从教育群众方面作了阐述。他说:“新国号老百姓可能一时还不能接受,但这只是个宣传教育问题。经过宣传,让人认识我们这次革命政权的性质,老百姓不见得反对用新国号。”
  著名法律专家沈钧儒则从法律的观点解释新旧国号不能并容的原因。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该如此。世界各国的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立国文件上的其他简称。况且,将来在行文上,包括用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订约,都有诸多不便。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可能有些群众还会写中华民国,但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要明令禁止,慢慢就会改过来的。”
  沈钧儒的发言后,与会者再无不同意见,会议即宣告结束。周恩来作了小结。他说:“我会把老前辈的意见综合起来,送给主席团常委参考,最后由主席团常委做出决定。”
  后来,主席团常委接受了这些老前辈的意见,去掉了简称,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国号。
其他文献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员修学进爵途径之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唐玄宗开元六年(728年)设“丽正修书院”,乃我国书院之起点。到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宋代有庐山“白鹿洞”、尤盛(嵩阳)“石鼓”、湖南“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有书院,明、清书院盛行。  从北宋王安石时代开始设“庙学”,即在“孔庙”中设的学校。一般县城皆有庙学,但大都在“庙学”中祭祀有孔子。  一、从“望
期刊
唐朝规定,官员70岁致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这个条件可以说是很宽松的。按照孔子的说法,70岁已经进入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在唐朝的时候,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估计不是很多,否则杜甫也不至于要说:“人生70古来稀。”  但不是所有的官员到了年龄都愿意退休。既然不愿退,自然会和组织上讲条件。为公,继续革命给咱们大唐这座宏伟的建筑添砖加瓦;为私,切身利益得以保存,还可以为子孙后代谋取一些福利。  武则天时
期刊
一、沦陷区和阎管区的恶劣环境  十二月事变之后,在山西大体形成了五种地区:一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是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二是日军占领的沦陷区,主要是同蒲铁路、正太铁路、白晋铁路及主要公路等交通要道和这些交通要道上的若干大中城市;三是根据地和沦陷区之间敌我双方势力都可以深入的游击区,主要是同蒲铁路北段以及大同、太原与晋东北、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接壤的地区,同蒲铁路南段以及榆次、平遥
期刊
春节将至,随着手机短信、网上拜年与电话贺年成为时尚,新年贺卡这一遥表祝愿、传递思念的传统拜年方式似乎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正因它逐年减少,小小贺年卡渐成藏家新宠。  一、小名片化解拜年重负  贺年,按古义解释,就是庆丰收。我国古时是农业社会,一进腊八,就是进入年节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拜年了。  朝岁之礼,到了明清,已形成一套繁文缛节。从皇帝到大臣,为参加新年大典,从半夜起一直忙到
期刊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如孔子所言,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对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领导者如何执政,不仅直接影响到执政效果,也引导着社会整体风气,关乎立国安民大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官德,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在历朝历代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保留着大量相关论述。古人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对今天亦有参考价值,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有益启示。
期刊
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近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结果,“左右不知所对”。  其实,赵匡胤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  五代十国,兵祸連绵,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藩镇节度使在外拥有重兵,一些宿将在中央典领禁军,对于手掌兵权的这些人来讲,过把皇帝瘾是潮流所向。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检使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兵权的重要性。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
期刊
迨至七七事变,日军占据华北,把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山西雁北13县,划为“蒙疆地区”。各地成立伪自治政府,并在张家口成立伪蒙疆政府统辖这一地区,利用汉奸德王为主席,汉奸蒙人李守信为副主席。它的组织机构一应俱全,简直和一个国家一样,如大同商人马永魁任伪蒙疆政府财政部部长即其一例。当时他们在大同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由汉奸夏恭(大同人,清举人)任委员长,由日本最高顾问前岛主持政权。内设各厅,设日人顾问若干人
期刊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襟榆社而带祁县,依清徐而傍榆次,平面轮廓呈鸽子展翅状。境内雪峰孤矗,凤山嵯峨,白塔托云,鼓楼迎霞,山川灵秀,美如画卷。  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境内乌马河流域有了人类定居。考古发现有白燕遗址、大白园遗址、岗上遗址、郭里遗址、沙子地遗址等多处文化遗存。唐虞时代,太谷县称奥壤。商代后期称箕国。境内有箕城(今太谷县城东30里白燕村、王
期刊
苏轼平时就喜欢与歌妓开玩笑,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第10卷就载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苏轼在钱塘时,有两位歌妓要求脱籍从良,这本是好事,苏轼当时也正大权在握,暂时代理知州职务(因知州正值出差),对两位歌妓的请求,苏轼的判词却仍然是善谑多才:一位歌妓因“人老珠黄”,没什么太多的观赏价值,就称之为“九尾野狐”,随你的心愿从良就便;而另一位则因色艺俱佳,如批准从良,走后就会空“冀北之群”,意为让那些远道而
期刊
在山西,“南下干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48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要求各解放区把准备足够的干部,当作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来实现。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这一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华北局于1948年12月召开专门会议,决定从太行、太岳两个区党委选调得力干部,组建南下区党委,随军南下到新区开辟工作。“长江支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南下福建的。辽沈、淮海、平津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