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折点

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6年6月的一天,巴勃罗·毕加索来到位于比利牛斯山深处的加泰罗尼亚古村落戈索尔。这处“壮丽的”山间避世所是一位朋友向他推荐的,虽然此地曾因走私犯藏身而臭名昭著。心怀好奇的毕加索说服情人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奥利维耶和毕加索相识于1904年,次年同居在一起。两人的关系轰轰烈烈地维持了7年。奥利维耶60多次出现在毕加索的画作中)和他一同前往。奥利维耶是个时髦的法国女艺术家,赤褐色头发,做过毕加索的模特,对法国香水情有独钟。他们先从巴黎坐火车来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那里和毕加索的故友们度过了几周快乐时光,然后从巴塞罗那风尘仆仆地前往戈索尔。
  通往戈索尔的最后一段山路崎岖不平,他们只得骑上骡子,紧贴着悬崖绝壁通过了危险的羊肠小道。一到达目的地,毕加索和奥利维耶就在山村唯一的客栈住了下来。他们的计划是通过作画消磨夏日时光,同时享受简单生活的快乐。
1906年,毕加索在加泰罗尼亚古村落戈索尔小住了10周,他的一位朋友称此地为“山间避世所”

  艺术史学家们认为,毕加索在戈索尔的短暂时日对他的艺术生涯极其重要,因为在那里,从流言蜚语的巴黎艺术界逃离出来的毕加索,显著而深刻地改变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到1906年时,毕加索已经在作为先锋派艺术的中心巴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1901年,他的第一次巴黎画展在画商安布鲁瓦兹·伏勒尔的画廊举办,好评如潮。此外,美国收藏家利奥·斯坦和格特鲁德·斯坦兄妹也是他的鼎力支持者。但是,其忧郁感伤的“蓝色时期”和“粉红时期”的绘画,尽管堪称佳作,仍深受19世纪象征主义之类艺术运动的影响。
  但是,一来到戈索尔,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就迅速朝一种全新的、惊人的、更原始的方向转变。它开始变得更硬朗、更简单、更陌生,却更具永恒性。毕加索感觉到了这种改变,并陶醉于灵感袭来的狂喜中。在戈索尔逗留的约10周时间里,他进入排山倒海般的高产期:据其传记作者约翰·理查森统计,他创作了7幅巨型画、12幅中型画以及无数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雕刻。

头盖骨与走私犯


  是什么催化了这种翻天覆地的转变和创作激情的迸发?原因可能有几种。例如,毕加索在戈索尔的许多画作中都有奥利维耶的身影,说明那时24岁的画家对这位情人的感情是异常炽烈的。
  此外还有毕加索与戈索尔那家客栈老板刚刚建立的友谊。这位饱经风霜、老谋深算的九旬老人,何塞普·方德维拉,曾是个走私犯,留着光头,一口洁白牙齿,深受毕加索欣赏和敬佩。当然,方德维拉严峻冷漠、清心寡欲的外在形象开始渗透到毕加索的艺术中,成为检验他此后所有作品的一块试金石(画家作于1972年的骷髅般的自画像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比利牛斯山的多所教堂里,毕加索遇到了加泰罗尼亚罗马式艺术,这对他此后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但是在戈索尔,毕加索还遇到了另一样改变他画风的东西。在山村的教堂里,他看到一座12世纪的彩饰木制圣母雕像,硬朗的白色脸庞极富表现力,一双上色的大眼睛生动传神。
  今天,这座77厘米高的木雕收藏于位于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MNAC),被视为加泰罗尼亚罗马式艺术的典范。在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罗马式的毕加索”特展上,展示了这位西班牙现代主义艺术家约40件作品,而这座木雕无疑在其中扮演了明星角色。展览暗示了毕加索的作品与那些中世纪罗马式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后者大多来自比利牛斯山建于11至13世纪的各种教堂,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也因这些藏品而蜚声世界。举例来说,任何人只要一看到戈索尔的圣母像,就会发现它正是毕加索的《女人与饼》(Woman with Loaves,1906)的創作源泉之一。
左图:毕加索的情人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他的许多画作中出现,包括这幅《亚维农的少女》
右图:毕加索在其“蓝色时期”和“粉红时期”的作品仍受19世纪象征主义的影响,如这幅《拿烟斗的男孩》(1905)

  问题是,虽然艺术史学家们意识到毕加索多年来对罗马式艺术兴致浓厚,并最终导致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但他们有意忽略罗马式艺术对他艺术进程的影响,反而更倾向于坚持那些众所周知的因素的影响力,如非洲部落艺术、古伊比利亚雕塑和现代艺术先驱保罗·塞尚。
  “虽然毕加索的‘原始主义’一直为众人所知,”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佩佩·塞拉说,“但显而易见,罗马式艺术也是他极其重要的源泉之一。展览清楚地表明了毕加索和罗马式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

创新血脉


  可能在戈索尔之行的四年前,毕加索就首次严肃地看待罗马式艺术了。当时,配合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的复兴,一场关于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的大型展览在巴塞罗那举办。30余年之后,即1934年,定居法国的毕加索已是国际名流,在这座崭新的国家博物馆(后称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前不久,他重回巴塞罗那前来参观。   当地报纸全面报道了此事,证明这是毕加索最后一次回到祖国——在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上台成为国家元首之后,他再没有重返西班牙。“从一间展厅到另一间,”记者写道,“毕加索,在那些无与伦比的早期加泰罗尼亚艺术品前流连忘返,对艺术品的力量、强度和技巧等惊叹不已。他不假思索地声称,我们的罗马式艺术博物馆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任何想了解西方艺术源头的人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当代人的宝贵一课。”
  正如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所揭示的,毕加索一生收集了许多关于罗马式艺术的图书、明信片和照片,说明他对这个主题经久不衰的兴趣。在这方面,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比如,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另一位伟大的西班牙当代艺术家,也对罗马式艺术顶礼膜拜,在巴塞罗那成长的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它。当被问及这对他意味着什么时,米罗总是拍拍前臂上的静脉:这是他的创新血脉。
  那么,罗马式艺术教给毕加索和米罗的“宝贵一课”究竟是什么呢?据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的说法,毕加索被加泰罗尼亚罗马式艺术的“素朴”所吸引。“这是一种天真的、非常‘原始’的艺术,”塞拉解释道,“例如,它不运用透视法,人物的脸部构造极其简略,这些都为毕加索所用。它还充满了象征——眼睛,火焰,鱼——象征其他东西。还有另一些主题与毕加索有重要联系:暴力,被肢解的躯体,头盖骨,十字架刑罚,死亡降临。所以,除风格方面,还有主题联系。”
任何人只要一看到戈索尔的圣母像,就会发现它正是毕加索的《女人与饼》的创作源泉之一

  爱丁堡大学艺术史名誉教授、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毕加索肖像展策展人伊丽莎白·考林认为,毕加索对罗马式艺术养料的汲取,主要体现在“风格、强度和力度上的效仿,并非由自然主义的审美趣味所驱动”。
  和塞拉一样,她相信1906年毕加索在戈索尔的逗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给了他一个艺术突破的机会,让其更充分地吸收新發现的艺术来源,发展在大都市竞争环境之外的理念和主题。在那个极其闭塞、远离现代社会的地方,他对原始主义的偏好势必会得到强化”。
  的确,毕加索对原始主义的广泛兴趣有助于解释他对罗马式艺术的着迷。“原始主义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伊丽莎白·考林说,“但是,很明显,原始主义者觉得‘原始’比成熟、僵化的西方文艺复兴和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更真实、更纯粹。它在本质上与自然主义和学院主义势不两立。所以那时任何被视为‘典范’的东西都很有可能被原始主义者否定。”
  换句话说,在毕加索奋力解构和重构西方艺术深厚传统的过程中,罗马式艺术给他提供了一种启示性样式。正如考林所言:“当罗马式艺术成为他的灵感来源——他为新发现而兴奋,毕加索从不消极被动,但是我想,他被一种新的创作源泉所吸引,是因为它契合了某个已经引起他兴趣的东西,对他当时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傻瓜威尔逊》(马克·吐温)  在马克·吐温的诸多作品中,《傻瓜威尔逊》确实不太引人注目。它是马克·吐温为了偿还债务匆匆赶写出来的,以连载的方式刊登于《世纪杂志》,一开始就遭到各方的严厉批评,但这并不能抹杀这部小说的价值。  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故事,对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社会进行了无情讽刺和控诉:有黑人血统的女奴罗克珊为了让儿子摆脱奴隶命运,把襁褓中的两个婴儿调了包,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儿子和主人儿子
那儿处于从轻轨站到湖岸不远的位置,他俩想在此度过一天。起初他们只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别动!”他突然握紧她的手说道。那个男人脸朝下趴在草丛中。两人并没有惊叫,周围环境依旧:烈日炎炎,草色明亮,有风袭来。只是细节变得更为刺眼:死者那粘着黑色斑块的头发,快速飞行的绿头苍蝇。  施莱辛格从前是一名优秀律师。“刑事辩护,”他过去常说,“是大卫与歌利亚之战。”他过去一直相信自己站在正义一方。很长一段时间内,他
8月30日,星期四  “她已经失踪一个月零两天了。”  男人表情痛苦,似乎连她失踪了几个小时都能马上说出来。  “她跟你没再有任何联系?”  “没有,”他语气稍有踌躇,随即清了清嗓子,“没有,先生。”  两人坐在一家亚洲风味的餐馆里,对于科尔特·肖来说,这里跟其他中餐馆没什么区别。他吃的是馄饨,应该是餐馆自制的高汤煮的,味道不错。坐在对面的男人面前堆着一圈碟碟碗碗,什么豆腐、酱汁、汤、蛋卷、米饭之
佩吉·梅纳德只见过那幅肖像画一次,记得当时是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当她悄悄走进这间威尔作为画室的地下室时,威尔正好背对着她,丝毫没有察觉。威尔在画室的时候总是习惯忙着清洗画笔,大概所谓艺术家的画室不过是阴暗肮脏的地下室的委婉表达吧。  她来地下室是要告诉威尔午餐做好了。就是这次,她看见了那幅肖像画。画上的女孩约莫18岁,穿一件荷叶边的白色羊绒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她的黑眸摄人心魄;蓝黑色秀发飞扬
“玛丽,别担心。我知道我们的生意时好时坏,但我真的已经看到转机了。”  玛丽总觉得以前好像也听过类似的话,但他们结婚还不到一年,她还是要给杰克一点时间来证明自己。她和杰克在教堂相识,一见如故。玛丽很高兴能辞掉商场的工作,让杰克来打理财务。  她脱下晨袍,穿上防水登山裤、两件毛衣和一件棉外套。今天,她和杰克要去雪鞋健行,这比玩高山速降容易多了。昨天,她穿着从闺蜜那里借来的紫红色风雪服,在玩高山速降时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写于14世纪末,讲述了中世纪一群朝圣者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途中发生的故事。600年后,电影《星球大战》就拍摄于这条朝圣之路。这条路叫瓦特林大道——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世界里,该大道承载着数量最多的掌故。  人们现在认为瓦特林大道就是A2和A5号高速公路。这两条公路斜跨英国,连接威尔士西北部的安格尔西岛与英格兰东南部的多佛。但这条大道在整个英国历史上一直都存在。它是该岛为数不多的历
毫无疑问,弗朗西斯要迟到了。里德站在火车站旁的桥上寻思着,手里紧抓着背包肩带,越来越焦躁不安。他注意到早上天气预报预报的雨已经下起来了。  他现在位于离家200英里的地方,弗朗西斯还没来。可里德并不确定弗朗西斯会爽约,也许只是他自己来早了。过去五年里,他们俩有过三四次这样的约会,但里德真的记不清楚两人见面的具体时间。  里德转过身,远远望见一个身材丰腴的女人,正顶着大风奋力从桥的另一端朝这边走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为此,广大品德课教师做了大量的探索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这中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误区,试分析如下。  误区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等車时,公共汽车要到站了,不要跑到车前,等公共汽车停稳后再上车。
小时候,每次受委屈或者被父母责打后,奶奶总是喜欢端一杯红糖水给我喝,不知怎的,喝了后就真的不哭了,感觉似乎没那么疼,没那么伤心了,其实那只是一杯甜到发腻的红糖水。  大学毕业了,第一次跟好朋友逛街,看着身边无数少男少女端着一杯杯五颜六色的饮料,上面还插着造型各异的管子,时不时吸上一口。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种时尚的饮料,叫“奶茶”,它的诞生,让“红糖水”彻底从我的饮料生涯中消失。  现在,偶尔三五好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