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严重,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究其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从责任认识、责任感情、责任意志等三方面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途径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有无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推进。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积极探索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江苏省连云港电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学院、淮海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八所院校大一到大四的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科,随机抽取762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开展研究。
本课题组设计“实践对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证研究” 调查问卷,设有单选25题,多选8题,案例论述2题。共计发放问卷762份,有效问卷692份,问卷有效率为90.8%。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共包含两部分,分别是学生基本信息和主体内容。第一部分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性别、生源地、学校、专业及年级。依据学生基本信息的回答情况对所有样本的基本情况作统计,见附表1。第二部分问卷主体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参与度及对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原因和完善途径的看法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在回答“觉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时,选择“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渐取代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占29.2%;“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占26.3%;“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占22.5%。当前“90后”大学生个人意识日益增强,注重个人利益与前途,轻社会利益和社会理想。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以自身行为是否获益作为做事的出发点和成败标准。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变,社会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社会上贫富悬殊、消极腐败、执法不公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冲击。他们由重社会责任转为重个人利益,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实现自我,满足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们对“您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多选)”进行统计发现,“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他人影响”有537份问卷选择;“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缺乏实践”有413份问卷选择;“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有356份问卷选择,“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有326份问卷选择,见图1。以上数据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
1.社会环境和他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影响最大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人现实生存发展压力大、分配不公、假冒伪劣等,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取向功利化、注重自我价值、偏重物质利益,他们试图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
特别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回答“从身边观察,最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地方是什么?”时,“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有390人选择,占总数的56.36%;“不爱惜公共财物”有136人选择,“在公共场合有不文明的语言”有81人选择,“破坏环境卫生”有75人选择。可见,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漠不关心。许多大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的困难,往往是消极逃避,虚度时光,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沟通能力已超过了现实,辨别是非能力明显弱化,不少“90后”对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当漠然,甚至伴有违法犯罪行为。
■
图1您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注:1.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他人影响;2.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缺乏实践;3.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4.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5.心理反差,理想与现实反差;6.市场经济负面影响;7.思想文化冲击。
2.大学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形式主义
在回答“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校园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中51.16%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其次20.38%的学生选择“其他社会性质的志愿者服务”;“通过‘两课’的课堂教育”选择最少,只占4.77%。见图2。许多学校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推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德育与其他教育环节脱离开来。■
图2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校园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1.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2.通过座谈会或讲座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3.通过‘两课’的课堂教育;4.通过参加团组织民主生活会等班级活动;5.其他社会性质的志愿者服务。
思想政治课实质上是灌输教育,未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只为拿学分。学生对于课程上的10小时社会实践,也是通过班级集体到实践基地劳动1-2次,上交心得了事。思想政治老师在实践目的、开展和总结上并没有给予指导。可见,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思路要做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变,要为现实服务。高校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特点,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教师素质,加强建立教学考核制度,使大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中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3.家庭注重智育教育,缺失情商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过多倾注于孩子的智育发展,只要学习成绩好,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思想扎根千家万户。家长忽视了对于孩子情感教育的培养,家庭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却使孩子心灵的沙漠化。“90后”的大学生没有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很难评估自身,在物欲横流,多元化思想渗透的今天,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激励自己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就更谈不上社会责任的担当。 4.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不高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分析,首先,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任务就是考大学,当真正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未及时调整人生目标,不曾考虑社会责任感的担当。其次,“90 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自立能力差,更多的是索取而不是奉献,对于这样的人社会责任感无从谈起。
(三)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在本次问卷中,回答“你认为纠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主要有哪些(多选)”中,有80.35%选择了“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74.57%选择了“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责任感的本质特征告诉人们,个体社会责任感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心理学也揭示,人通过认知、情感和适应三个心理过程可以实现人的社会经验,而社会实践最能将这三个过程有机统一起来。[1]
1.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和深化大学生的责任认识
责任认知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一直处在校园之中,没有深入社会,只是看到听到了诸如社会不公、社会腐败、贫富悬殊、社会风气不正等严重的社会现象,他们缺少理性思维,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生活百态,人间冷暖,聆听社会大众给予的殷切希望,激发大学生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理性看待社会不良现象,思考社会问题。
2.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激发和丰富大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益的需要。[2]人们具有了正确的责任认识要付诸行动,还需要将认识与情感相结合,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产生履行责任的动力,在行动之中体现社会责任感。从责任情感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交流,感受他人酸甜苦辣,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给予他人关怀与快乐,引发大学生无私的责任行为。
3.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磨炼学生的责任意志
责任意志是指个体从思想到实现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光在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为上。[3]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学生的行为能力训练,促使他们的责任行为得以强化,逐渐形成习惯。在问卷调查中,回答“社会实践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42.78%人选择“休息时间不足,劳动强度大,引起身体不适”;有34.1%人选择“上下班交通不方便”;有13.73%人选择“食宿不好”,可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外界物质条件差,这就需要学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磨炼自身的意志。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坚定社会责任感,将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当今缺失严重,要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努力共同发展。多年来实践证明,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能从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等三方加强,促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转变思想,内化自身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莉,孙静,吴澍.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7:111-112.
[2]刘爱玲.个体道德责任浅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朱尚华.论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5(5):69-71.
基金项目: 2010年度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XKY201009)
作者简介:
陈 琰:(1981- ),女,江苏苏州人,讲师,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学院团委书记。
韩晓庆:(1981-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苏州市沧浪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途径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有无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推进。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积极探索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江苏省连云港电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学院、淮海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八所院校大一到大四的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科,随机抽取762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开展研究。
本课题组设计“实践对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证研究” 调查问卷,设有单选25题,多选8题,案例论述2题。共计发放问卷762份,有效问卷692份,问卷有效率为90.8%。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共包含两部分,分别是学生基本信息和主体内容。第一部分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性别、生源地、学校、专业及年级。依据学生基本信息的回答情况对所有样本的基本情况作统计,见附表1。第二部分问卷主体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参与度及对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原因和完善途径的看法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在回答“觉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时,选择“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渐取代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占29.2%;“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占26.3%;“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占22.5%。当前“90后”大学生个人意识日益增强,注重个人利益与前途,轻社会利益和社会理想。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以自身行为是否获益作为做事的出发点和成败标准。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变,社会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社会上贫富悬殊、消极腐败、执法不公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冲击。他们由重社会责任转为重个人利益,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实现自我,满足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们对“您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多选)”进行统计发现,“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他人影响”有537份问卷选择;“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缺乏实践”有413份问卷选择;“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有356份问卷选择,“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有326份问卷选择,见图1。以上数据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
1.社会环境和他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影响最大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人现实生存发展压力大、分配不公、假冒伪劣等,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取向功利化、注重自我价值、偏重物质利益,他们试图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
特别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回答“从身边观察,最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地方是什么?”时,“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有390人选择,占总数的56.36%;“不爱惜公共财物”有136人选择,“在公共场合有不文明的语言”有81人选择,“破坏环境卫生”有75人选择。可见,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漠不关心。许多大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的困难,往往是消极逃避,虚度时光,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沟通能力已超过了现实,辨别是非能力明显弱化,不少“90后”对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当漠然,甚至伴有违法犯罪行为。
■
图1您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注:1.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他人影响;2.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缺乏实践;3.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4.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5.心理反差,理想与现实反差;6.市场经济负面影响;7.思想文化冲击。
2.大学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形式主义
在回答“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校园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中51.16%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其次20.38%的学生选择“其他社会性质的志愿者服务”;“通过‘两课’的课堂教育”选择最少,只占4.77%。见图2。许多学校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推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德育与其他教育环节脱离开来。■
图2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校园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1.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2.通过座谈会或讲座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3.通过‘两课’的课堂教育;4.通过参加团组织民主生活会等班级活动;5.其他社会性质的志愿者服务。
思想政治课实质上是灌输教育,未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只为拿学分。学生对于课程上的10小时社会实践,也是通过班级集体到实践基地劳动1-2次,上交心得了事。思想政治老师在实践目的、开展和总结上并没有给予指导。可见,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思路要做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变,要为现实服务。高校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特点,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教师素质,加强建立教学考核制度,使大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中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3.家庭注重智育教育,缺失情商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过多倾注于孩子的智育发展,只要学习成绩好,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思想扎根千家万户。家长忽视了对于孩子情感教育的培养,家庭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却使孩子心灵的沙漠化。“90后”的大学生没有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很难评估自身,在物欲横流,多元化思想渗透的今天,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激励自己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就更谈不上社会责任的担当。 4.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不高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分析,首先,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任务就是考大学,当真正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未及时调整人生目标,不曾考虑社会责任感的担当。其次,“90 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自立能力差,更多的是索取而不是奉献,对于这样的人社会责任感无从谈起。
(三)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在本次问卷中,回答“你认为纠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主要有哪些(多选)”中,有80.35%选择了“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74.57%选择了“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责任感的本质特征告诉人们,个体社会责任感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心理学也揭示,人通过认知、情感和适应三个心理过程可以实现人的社会经验,而社会实践最能将这三个过程有机统一起来。[1]
1.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和深化大学生的责任认识
责任认知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一直处在校园之中,没有深入社会,只是看到听到了诸如社会不公、社会腐败、贫富悬殊、社会风气不正等严重的社会现象,他们缺少理性思维,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生活百态,人间冷暖,聆听社会大众给予的殷切希望,激发大学生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理性看待社会不良现象,思考社会问题。
2.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激发和丰富大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益的需要。[2]人们具有了正确的责任认识要付诸行动,还需要将认识与情感相结合,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产生履行责任的动力,在行动之中体现社会责任感。从责任情感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交流,感受他人酸甜苦辣,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给予他人关怀与快乐,引发大学生无私的责任行为。
3.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磨炼学生的责任意志
责任意志是指个体从思想到实现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光在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为上。[3]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学生的行为能力训练,促使他们的责任行为得以强化,逐渐形成习惯。在问卷调查中,回答“社会实践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42.78%人选择“休息时间不足,劳动强度大,引起身体不适”;有34.1%人选择“上下班交通不方便”;有13.73%人选择“食宿不好”,可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外界物质条件差,这就需要学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磨炼自身的意志。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坚定社会责任感,将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当今缺失严重,要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努力共同发展。多年来实践证明,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能从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等三方加强,促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转变思想,内化自身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莉,孙静,吴澍.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7:111-112.
[2]刘爱玲.个体道德责任浅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朱尚华.论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5(5):69-71.
基金项目: 2010年度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XKY201009)
作者简介:
陈 琰:(1981- ),女,江苏苏州人,讲师,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学院团委书记。
韩晓庆:(1981-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苏州市沧浪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