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族文学丛书》面世之我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民族。和黄帝在涿鹿大战的蚩尤,就是苗族的英雄祖先。苗族的历史至少和汉族差不多长吧,很可能比汉族还要古老。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曾经“九战而九不胜!”说明黄帝打了九次败仗,蚩尤打胜了九次。当时蚩尤族的生产生活其实比黄帝族要先进不少。
  在汉文的古籍中,往往把蚩尤描写得非常可怕,“蚩尤”这两个字就是“可恶的虫子”的意思,古书上说他们“八十一个兄弟铜头铁额”,还说他们“食砂石子”。其实,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苗族——蚩尤族当时已经会冶金炼铜,他们已经从事农耕生产,而身在西部的黄帝族却还处于游牧社会,还不懂得农耕,所以就把蚩尤族吃粮食说成是“食砂石子”。粮食是有点儿像沙子,但是并不是沙子呀,可是,黄帝族当时少见多怪,不知道是粮食。说“蚩尤作兵”,兵是兵器的意思,说蚩尤族是青铜兵器的发明者。可见,蚩尤族当时在生产上确实比黄帝族要先进得多。我在《蚩尤考》《蚩尤续考》《蚩尤与龙》等文章中曾经对这些历史事实做过详细的论证。于此可见,苗族确实是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他们原来在山东、河北和长江流域等地居住,战败后,才被赶到遥远的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去了。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灾难深重的民族,尽管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却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历史文化,只能保存在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之中。有时在苗族服装的图案花纹上,也可以看到对苗族历史和文化的记载。不过这些民俗图案还是要相关的民间文学去解释说明。可见,苗族民间文学对研究和了解苗族的历史、社会、民俗、生活和民间科技等等,都十分重要。苗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中国56个民族中很重要的一个民族。但是人们对苗族的文化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许多人迫切希望尽可能多了解一些苗族的历史文化。过去我们也看到过《苗族古歌》《苗族史诗》《苗族文学作品选》和一些苗族作家的作品,但是,往往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如今我惊喜地看到,那些长期从事苗族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团结协作,付出了艰苦、辛勤的劳动,编成了系统的“中国苗族文学丛书”,一共15本,洋洋好几百万字。涵盖了整个苗族民间文学和近现代的苗族作家文学的代表作品。前四部是民间文学作品选,是苗汉双语对照的版本,这是苗语的纪录文本,对照着汉语译本,就非常忠实可靠。这是一种新的做法,过去还没有条件这样做。其余十一本则是只有汉文译本的《史诗选》《古辞选》《神话传说故事选》《民间故事长诗选》《古近代文人诗文选》《现当代文人诗文选》《现当代散文选》《现当代小说选》《戏剧影视作品选》《民间文学论集》《作家文学论集》。
  这是非常全面而系统的苗族文学集大成的著作,堪称苗族文学的总汇。如此大规模的苗族文学丛书,是破天荒的盛举,值得我们特别注意。此套丛书由苗族聚居区的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丛书内容极其丰富,对全国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吧。对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我在这里也不可能详细论述,只能就我所知,百里挑一,略做一点介绍,未免挂一漏万。
  这四大本民间文学作品选,按方言的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西部方言区(川黔滇方言区)又分为川黔方言区和云南昭通地区的滇东北方言区,内容丰富,各有特色,所以分为两卷。
  在这四卷《民间文学作品选》中,都按内容分为《开天辟地篇》《生产劳动篇》《战争迁徙篇》《风俗习惯篇》《爱情故事篇》等等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集中了非常精彩的各类文学作品。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汉族也有,流传很广。曾经对中国古代神话做过深入研究的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专著中说:“盘古的神话本产生于南方而后渐渐北行的。”一般神话学者都认为,此神话是首先产生在苗瑶民族之中的。书中所收《盘古开天,晴皓立地》是苗族古歌的一篇,在苗族广泛传唱,其内容通过民间韵文经过歌手的传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个记录本共15页,其具体内容比我们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要丰富生动得多。
  在东部卷的《生产劳动篇》中,有《物种的来源》《赎五谷魂》等篇,是富有古老的幻想特色的。由此可知,这些也是古歌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战争迁徙篇》记述了苗族由中国的东部、北部向中国的西部、南部一步步迁徙的艰难历史过程。其中有许多现实的心理描写,但是也有许多地方保留了远古神话的内容。而《乾嘉苗民造反歌》则用诗的语言,记录了清代大规模的苗族起义历史,歌颂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在清兵杀进山村时,苗民男女齐上阵,“战场摆开风车阵,车肚里头灌石灰”,石灰迷住清兵的眼睛,他们又在地里放了逮野兽的“长套索”,绊得清兵人仰马翻。但是,敌强我弱,官家兵多,苗民反抗最后还是以悲剧结尾。有许多英雄的颂歌是非常感人的。东部方言区的苗民与汉族接触最多,受封建王朝的压迫最甚,所以他们的反抗也最多。
  《风俗习惯篇》则详细反映了苗族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是苗族人民生活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婚礼、接亲的礼辞中,我们看到在结婚时,是要敬神的。“我们屋内敬了众祖先,我们屋外祭祀土地神。先祖们乐呵呵,土地菩萨笑开心。”这是人神共庆的大喜事。苗族对媒人是非常感激的,谢媒祝福词很有意思:
  愿媒人发富又发贵,白发斑斑好寿年,
  活到一百二十岁,五男二女七子团圆。
  这里和汉族也有相类似的祝福。此外还有许多“礼辞”,如《建新屋礼辞》《祭祖辞》、吃鼓脏的《椎牛祭辞》等都是民间礼仪中演唱的原始文本,其内容是我们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具有很大的科学与文学价值。
  《爱情故事篇》中除赞美歌、思念歌和对答盘问的盘歌之外,还有《分散歌》,这是我过去不知道的。谈恋爱谈不成了,好了好散,但是单相思还是难分难解,虽然“苗山吉祥之龙已一去不复返,但是你的美名还刻在我的心中”。这种歌唱,反映了苗族青年男女多情多义的善良思想。此外,还有长篇的情歌《娘芭娘朗》,是有特色的长篇抒情长诗。
  《中部民间文学作品选》的结构与东部的一样,但是具体作品内容就大不一样了。《开天辟地篇》摘录了《苗族古歌》中众多的特色内容,又有一些别的记录,如《兄妹成婚》等等。《迁徙战争篇》有《张秀眉反歌》,这是记述著名的张秀眉大起义的民歌。《风俗习惯篇》有许许多多内容,如《赞酒席歌》《赞老人歌》《贺新年歌》《焚巾曲》《理岩理辞》等。《爱情故事篇》有情歌40首和一些爱情故事诗、小故事等作品。
  《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有两本,两本的史诗古歌都重点反映了蚩尤与黄帝大战的详细情况。当然,由于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所以许多细节、人名地名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蚩尤在最西边的云南苗族中叫“格蚩尤老”(格蚩爷老),在黔西苗族中则叫“蒙尤娄”,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女首领叫“蒙博娄”。
  他们都是英勇善战、德高望重的首领。“爷老”“爷娄”,都是“老祖公”的意思。对立面的首领并不叫黄帝,而叫“沙蹈爵氏敖”(简称沙蹈)。大战是因为争夺生存的地盘而引起的。开始是格蚩尤老一方大胜。后来沙蹈一方偷取了格蚩尤老部下的“龙心”,又运用美人计窃取机密,所以就把格蚩尤老打败了。这就迫使他们离开浑水河(黄水河)的平原地区一步步南迁,经过一次次大战,逐步迁到西南的深山野岭之中的黑水河地区。这些就是迁徙史诗的主要内容,在西部苗族古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可能是因为西部苗族是蚩尤的嫡系,所以他们对战争和迁徙的情况知道得最多,对这些历史也歌唱得最多。
  他们对美好的北方平原故土是非常怀念的。所以,不仅在史诗里有许多记述,而且在民歌中也有不少的歌唱。如在丧礼仪式上歌唱的祭歌《指路经》,就要指引死者的灵魂回归故里——一步步由南向北,由黑水河到白水河,再到黄水河。一路上充满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是一定要“抓住你公你婆的衣裙角走”,“去你爹娘生你的故乡,去到老祖公居住的地方”,一直走到远古的老家,和英雄的祖先团聚在一起。
  这些苗族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浓烈的感情,富有苗族的民族色彩,是非常动人的真正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正如王朝文同志在总序中所说:“如此鸿篇巨制,为苗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它的出版,其意义与价值,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它还兼有哲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为当今苗学研究和多学科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而又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确是非常恰当的评语,我非常同意。
其他文献
当前的文学批评,说实话,还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几十年前鲁迅所批评的“捧杀”和“棒杀”依然存在。一味的无原则的颂扬,一味的为了出名而专对名人的“当头谩骂”,成了欲出风头者一举成名的手段。这种浮躁的心态,带有左翼文学、“文革”造反情结的余绪。使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特别是在金钱操纵下的各种作品研讨会和新书推介,是出版商、利欲熏心的评论家、心态浮躁的报人等多方共谋下的产物。而学院派的批评家,并不一定
阿来最初只是想写一部以清朝后期川藏边界瞻对地区一代枭雄贡布郎加为原型的小说,但是研究了瞻对的地方史之后,“察觉到这部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于是改变了主意,起初拟想中的虚构小说变成了非虚构的历史纪实文学。这是历史对文学的征服。但历史从来不仅仅是掘墓寻宝式的发现之旅,史料的诠释、意义的开掘、人性与人心的解读,需要文学家去体察、揣摩和勾画。在此,《瞻对:终于
这本书是我和易中天兄合作的成果,初版于1989年,原书名为《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花山文艺出版社)。它的最初的构思肇始于1984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美学会议,我与中天联名提交的会议论文是《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一万八千字(后发表于《青年论坛》1985年1、2期,该论文题目后来成为本书初版的副标题)。该文的写作实际上也是我和中天正式疏通和确立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声名显赫的哲学家,在中国也倍受青睐。老一辈学者如熊伟先生,今日中坚学者如陈嘉映、王庆节、孙周兴、邓晓芒、倪梁康、张祥龙教授等,都为翻译海德格尔的著作,介绍和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贡献巨大,成绩斐然。就连一向很少涉足翻译领域的靳希平教授,也翻译了一本洋洋几十万言介绍海德格尔生平思想的著作《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下简称《大师》)。海德格尔的魅力可见一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对我们长期以来视为当然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其开放课程网站时是如此;当2010年8月7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技术大会上说,今后5年内,互联网将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最佳“课堂”时,人们就更深切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之于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所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当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九百多年前的波斯天文学家兼诗人奥玛尔?海亚姆(OmarKhayyam,中译名有“莪默?伽亚谟”、“奥玛珈音”、“何雅慕”等多种),“业余”著有抒情诗集《鲁拜集》(Rubaiyat),很久以来就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小书之一。最初当然未能免俗,也是因为菲茨杰拉德(Edward I.Fitzgerald)的英译极受推崇,所以慕名而读之。郭沫若也许是国内最早的《鲁拜集》中译者,他1923年译出了《鲁拜集》。
尼尔·麦格雷戈所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论者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言其“绝后”,可能为时尚早;言其“空前”,则殊为恰当。时下坊间的世界历史著作,几乎都立足于文献;麦氏之作另辟蹊径,以文物或者物品为对象和基点来撰写历史。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尝试甚至冒险。这是博物馆文物展示卡片说明书的扩容,是博物馆加图书馆的合力书写。  一个国王的离婚案:洛泰尔水晶盘  洛泰尔水晶是9世纪欧洲的一件文物。水
在许许多多时刻,色彩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通常人们不能穿上大红衣服出现在葬礼上,灰暗的色彩在喜庆的场合也不受欢迎。这些时候,色彩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颜色。对一个色彩的选择传播着重要信息,所发挥的影响超乎想象。常识的约束力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塞尚说:“色彩是我们的大脑与宇宙相会合的地方。”  关于画家和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接受过普及教育的人们大多有所了解,比如三原色,比如冷色与暖色两大
《人间词话七讲》集合了叶嘉莹先生有关静安词论的演讲撷英。此集的发行,距《人间词话》问世已有一百余年,围绕着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种种声情美感,两位词学大师展开了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  每一位作家都在等待与之精诚相契的理想读者,每一部书都在等待心领神会之后的经典解说——既无阿谀,亦非附和,而是晓其隐衷、发其幽微的睿智阐释。王国维其人其作与叶先生的因缘际会,或可如是评述。从少女时代初读《词话》的朦胧悸动,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尤其是孩子们已经不再了解那段历史,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抗战的印像多停留在课本里的一些片段以及许多“抗日神剧”的娱乐化场景。如何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了解那段历史?当看到《神圣抗战》纪念版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疑问有答案了。  《神圣抗战》是一部被誉为“常青树”的抗战题材作品,最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