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民族。和黄帝在涿鹿大战的蚩尤,就是苗族的英雄祖先。苗族的历史至少和汉族差不多长吧,很可能比汉族还要古老。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曾经“九战而九不胜!”说明黄帝打了九次败仗,蚩尤打胜了九次。当时蚩尤族的生产生活其实比黄帝族要先进不少。
在汉文的古籍中,往往把蚩尤描写得非常可怕,“蚩尤”这两个字就是“可恶的虫子”的意思,古书上说他们“八十一个兄弟铜头铁额”,还说他们“食砂石子”。其实,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苗族——蚩尤族当时已经会冶金炼铜,他们已经从事农耕生产,而身在西部的黄帝族却还处于游牧社会,还不懂得农耕,所以就把蚩尤族吃粮食说成是“食砂石子”。粮食是有点儿像沙子,但是并不是沙子呀,可是,黄帝族当时少见多怪,不知道是粮食。说“蚩尤作兵”,兵是兵器的意思,说蚩尤族是青铜兵器的发明者。可见,蚩尤族当时在生产上确实比黄帝族要先进得多。我在《蚩尤考》《蚩尤续考》《蚩尤与龙》等文章中曾经对这些历史事实做过详细的论证。于此可见,苗族确实是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他们原来在山东、河北和长江流域等地居住,战败后,才被赶到遥远的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去了。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灾难深重的民族,尽管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却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历史文化,只能保存在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之中。有时在苗族服装的图案花纹上,也可以看到对苗族历史和文化的记载。不过这些民俗图案还是要相关的民间文学去解释说明。可见,苗族民间文学对研究和了解苗族的历史、社会、民俗、生活和民间科技等等,都十分重要。苗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中国56个民族中很重要的一个民族。但是人们对苗族的文化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许多人迫切希望尽可能多了解一些苗族的历史文化。过去我们也看到过《苗族古歌》《苗族史诗》《苗族文学作品选》和一些苗族作家的作品,但是,往往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如今我惊喜地看到,那些长期从事苗族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团结协作,付出了艰苦、辛勤的劳动,编成了系统的“中国苗族文学丛书”,一共15本,洋洋好几百万字。涵盖了整个苗族民间文学和近现代的苗族作家文学的代表作品。前四部是民间文学作品选,是苗汉双语对照的版本,这是苗语的纪录文本,对照着汉语译本,就非常忠实可靠。这是一种新的做法,过去还没有条件这样做。其余十一本则是只有汉文译本的《史诗选》《古辞选》《神话传说故事选》《民间故事长诗选》《古近代文人诗文选》《现当代文人诗文选》《现当代散文选》《现当代小说选》《戏剧影视作品选》《民间文学论集》《作家文学论集》。
这是非常全面而系统的苗族文学集大成的著作,堪称苗族文学的总汇。如此大规模的苗族文学丛书,是破天荒的盛举,值得我们特别注意。此套丛书由苗族聚居区的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丛书内容极其丰富,对全国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吧。对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我在这里也不可能详细论述,只能就我所知,百里挑一,略做一点介绍,未免挂一漏万。
这四大本民间文学作品选,按方言的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西部方言区(川黔滇方言区)又分为川黔方言区和云南昭通地区的滇东北方言区,内容丰富,各有特色,所以分为两卷。
在这四卷《民间文学作品选》中,都按内容分为《开天辟地篇》《生产劳动篇》《战争迁徙篇》《风俗习惯篇》《爱情故事篇》等等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集中了非常精彩的各类文学作品。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汉族也有,流传很广。曾经对中国古代神话做过深入研究的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专著中说:“盘古的神话本产生于南方而后渐渐北行的。”一般神话学者都认为,此神话是首先产生在苗瑶民族之中的。书中所收《盘古开天,晴皓立地》是苗族古歌的一篇,在苗族广泛传唱,其内容通过民间韵文经过歌手的传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个记录本共15页,其具体内容比我们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要丰富生动得多。
在东部卷的《生产劳动篇》中,有《物种的来源》《赎五谷魂》等篇,是富有古老的幻想特色的。由此可知,这些也是古歌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战争迁徙篇》记述了苗族由中国的东部、北部向中国的西部、南部一步步迁徙的艰难历史过程。其中有许多现实的心理描写,但是也有许多地方保留了远古神话的内容。而《乾嘉苗民造反歌》则用诗的语言,记录了清代大规模的苗族起义历史,歌颂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在清兵杀进山村时,苗民男女齐上阵,“战场摆开风车阵,车肚里头灌石灰”,石灰迷住清兵的眼睛,他们又在地里放了逮野兽的“长套索”,绊得清兵人仰马翻。但是,敌强我弱,官家兵多,苗民反抗最后还是以悲剧结尾。有许多英雄的颂歌是非常感人的。东部方言区的苗民与汉族接触最多,受封建王朝的压迫最甚,所以他们的反抗也最多。
《风俗习惯篇》则详细反映了苗族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是苗族人民生活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婚礼、接亲的礼辞中,我们看到在结婚时,是要敬神的。“我们屋内敬了众祖先,我们屋外祭祀土地神。先祖们乐呵呵,土地菩萨笑开心。”这是人神共庆的大喜事。苗族对媒人是非常感激的,谢媒祝福词很有意思:
愿媒人发富又发贵,白发斑斑好寿年,
活到一百二十岁,五男二女七子团圆。
这里和汉族也有相类似的祝福。此外还有许多“礼辞”,如《建新屋礼辞》《祭祖辞》、吃鼓脏的《椎牛祭辞》等都是民间礼仪中演唱的原始文本,其内容是我们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具有很大的科学与文学价值。
《爱情故事篇》中除赞美歌、思念歌和对答盘问的盘歌之外,还有《分散歌》,这是我过去不知道的。谈恋爱谈不成了,好了好散,但是单相思还是难分难解,虽然“苗山吉祥之龙已一去不复返,但是你的美名还刻在我的心中”。这种歌唱,反映了苗族青年男女多情多义的善良思想。此外,还有长篇的情歌《娘芭娘朗》,是有特色的长篇抒情长诗。
《中部民间文学作品选》的结构与东部的一样,但是具体作品内容就大不一样了。《开天辟地篇》摘录了《苗族古歌》中众多的特色内容,又有一些别的记录,如《兄妹成婚》等等。《迁徙战争篇》有《张秀眉反歌》,这是记述著名的张秀眉大起义的民歌。《风俗习惯篇》有许许多多内容,如《赞酒席歌》《赞老人歌》《贺新年歌》《焚巾曲》《理岩理辞》等。《爱情故事篇》有情歌40首和一些爱情故事诗、小故事等作品。
《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有两本,两本的史诗古歌都重点反映了蚩尤与黄帝大战的详细情况。当然,由于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所以许多细节、人名地名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蚩尤在最西边的云南苗族中叫“格蚩尤老”(格蚩爷老),在黔西苗族中则叫“蒙尤娄”,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女首领叫“蒙博娄”。
他们都是英勇善战、德高望重的首领。“爷老”“爷娄”,都是“老祖公”的意思。对立面的首领并不叫黄帝,而叫“沙蹈爵氏敖”(简称沙蹈)。大战是因为争夺生存的地盘而引起的。开始是格蚩尤老一方大胜。后来沙蹈一方偷取了格蚩尤老部下的“龙心”,又运用美人计窃取机密,所以就把格蚩尤老打败了。这就迫使他们离开浑水河(黄水河)的平原地区一步步南迁,经过一次次大战,逐步迁到西南的深山野岭之中的黑水河地区。这些就是迁徙史诗的主要内容,在西部苗族古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可能是因为西部苗族是蚩尤的嫡系,所以他们对战争和迁徙的情况知道得最多,对这些历史也歌唱得最多。
他们对美好的北方平原故土是非常怀念的。所以,不仅在史诗里有许多记述,而且在民歌中也有不少的歌唱。如在丧礼仪式上歌唱的祭歌《指路经》,就要指引死者的灵魂回归故里——一步步由南向北,由黑水河到白水河,再到黄水河。一路上充满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是一定要“抓住你公你婆的衣裙角走”,“去你爹娘生你的故乡,去到老祖公居住的地方”,一直走到远古的老家,和英雄的祖先团聚在一起。
这些苗族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浓烈的感情,富有苗族的民族色彩,是非常动人的真正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正如王朝文同志在总序中所说:“如此鸿篇巨制,为苗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它的出版,其意义与价值,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它还兼有哲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为当今苗学研究和多学科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而又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确是非常恰当的评语,我非常同意。
在汉文的古籍中,往往把蚩尤描写得非常可怕,“蚩尤”这两个字就是“可恶的虫子”的意思,古书上说他们“八十一个兄弟铜头铁额”,还说他们“食砂石子”。其实,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苗族——蚩尤族当时已经会冶金炼铜,他们已经从事农耕生产,而身在西部的黄帝族却还处于游牧社会,还不懂得农耕,所以就把蚩尤族吃粮食说成是“食砂石子”。粮食是有点儿像沙子,但是并不是沙子呀,可是,黄帝族当时少见多怪,不知道是粮食。说“蚩尤作兵”,兵是兵器的意思,说蚩尤族是青铜兵器的发明者。可见,蚩尤族当时在生产上确实比黄帝族要先进得多。我在《蚩尤考》《蚩尤续考》《蚩尤与龙》等文章中曾经对这些历史事实做过详细的论证。于此可见,苗族确实是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他们原来在山东、河北和长江流域等地居住,战败后,才被赶到遥远的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去了。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灾难深重的民族,尽管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却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历史文化,只能保存在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之中。有时在苗族服装的图案花纹上,也可以看到对苗族历史和文化的记载。不过这些民俗图案还是要相关的民间文学去解释说明。可见,苗族民间文学对研究和了解苗族的历史、社会、民俗、生活和民间科技等等,都十分重要。苗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中国56个民族中很重要的一个民族。但是人们对苗族的文化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许多人迫切希望尽可能多了解一些苗族的历史文化。过去我们也看到过《苗族古歌》《苗族史诗》《苗族文学作品选》和一些苗族作家的作品,但是,往往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如今我惊喜地看到,那些长期从事苗族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团结协作,付出了艰苦、辛勤的劳动,编成了系统的“中国苗族文学丛书”,一共15本,洋洋好几百万字。涵盖了整个苗族民间文学和近现代的苗族作家文学的代表作品。前四部是民间文学作品选,是苗汉双语对照的版本,这是苗语的纪录文本,对照着汉语译本,就非常忠实可靠。这是一种新的做法,过去还没有条件这样做。其余十一本则是只有汉文译本的《史诗选》《古辞选》《神话传说故事选》《民间故事长诗选》《古近代文人诗文选》《现当代文人诗文选》《现当代散文选》《现当代小说选》《戏剧影视作品选》《民间文学论集》《作家文学论集》。
这是非常全面而系统的苗族文学集大成的著作,堪称苗族文学的总汇。如此大规模的苗族文学丛书,是破天荒的盛举,值得我们特别注意。此套丛书由苗族聚居区的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丛书内容极其丰富,对全国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吧。对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我在这里也不可能详细论述,只能就我所知,百里挑一,略做一点介绍,未免挂一漏万。
这四大本民间文学作品选,按方言的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西部方言区(川黔滇方言区)又分为川黔方言区和云南昭通地区的滇东北方言区,内容丰富,各有特色,所以分为两卷。
在这四卷《民间文学作品选》中,都按内容分为《开天辟地篇》《生产劳动篇》《战争迁徙篇》《风俗习惯篇》《爱情故事篇》等等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集中了非常精彩的各类文学作品。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汉族也有,流传很广。曾经对中国古代神话做过深入研究的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专著中说:“盘古的神话本产生于南方而后渐渐北行的。”一般神话学者都认为,此神话是首先产生在苗瑶民族之中的。书中所收《盘古开天,晴皓立地》是苗族古歌的一篇,在苗族广泛传唱,其内容通过民间韵文经过歌手的传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个记录本共15页,其具体内容比我们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要丰富生动得多。
在东部卷的《生产劳动篇》中,有《物种的来源》《赎五谷魂》等篇,是富有古老的幻想特色的。由此可知,这些也是古歌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战争迁徙篇》记述了苗族由中国的东部、北部向中国的西部、南部一步步迁徙的艰难历史过程。其中有许多现实的心理描写,但是也有许多地方保留了远古神话的内容。而《乾嘉苗民造反歌》则用诗的语言,记录了清代大规模的苗族起义历史,歌颂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在清兵杀进山村时,苗民男女齐上阵,“战场摆开风车阵,车肚里头灌石灰”,石灰迷住清兵的眼睛,他们又在地里放了逮野兽的“长套索”,绊得清兵人仰马翻。但是,敌强我弱,官家兵多,苗民反抗最后还是以悲剧结尾。有许多英雄的颂歌是非常感人的。东部方言区的苗民与汉族接触最多,受封建王朝的压迫最甚,所以他们的反抗也最多。
《风俗习惯篇》则详细反映了苗族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是苗族人民生活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婚礼、接亲的礼辞中,我们看到在结婚时,是要敬神的。“我们屋内敬了众祖先,我们屋外祭祀土地神。先祖们乐呵呵,土地菩萨笑开心。”这是人神共庆的大喜事。苗族对媒人是非常感激的,谢媒祝福词很有意思:
愿媒人发富又发贵,白发斑斑好寿年,
活到一百二十岁,五男二女七子团圆。
这里和汉族也有相类似的祝福。此外还有许多“礼辞”,如《建新屋礼辞》《祭祖辞》、吃鼓脏的《椎牛祭辞》等都是民间礼仪中演唱的原始文本,其内容是我们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具有很大的科学与文学价值。
《爱情故事篇》中除赞美歌、思念歌和对答盘问的盘歌之外,还有《分散歌》,这是我过去不知道的。谈恋爱谈不成了,好了好散,但是单相思还是难分难解,虽然“苗山吉祥之龙已一去不复返,但是你的美名还刻在我的心中”。这种歌唱,反映了苗族青年男女多情多义的善良思想。此外,还有长篇的情歌《娘芭娘朗》,是有特色的长篇抒情长诗。
《中部民间文学作品选》的结构与东部的一样,但是具体作品内容就大不一样了。《开天辟地篇》摘录了《苗族古歌》中众多的特色内容,又有一些别的记录,如《兄妹成婚》等等。《迁徙战争篇》有《张秀眉反歌》,这是记述著名的张秀眉大起义的民歌。《风俗习惯篇》有许许多多内容,如《赞酒席歌》《赞老人歌》《贺新年歌》《焚巾曲》《理岩理辞》等。《爱情故事篇》有情歌40首和一些爱情故事诗、小故事等作品。
《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有两本,两本的史诗古歌都重点反映了蚩尤与黄帝大战的详细情况。当然,由于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所以许多细节、人名地名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蚩尤在最西边的云南苗族中叫“格蚩尤老”(格蚩爷老),在黔西苗族中则叫“蒙尤娄”,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女首领叫“蒙博娄”。
他们都是英勇善战、德高望重的首领。“爷老”“爷娄”,都是“老祖公”的意思。对立面的首领并不叫黄帝,而叫“沙蹈爵氏敖”(简称沙蹈)。大战是因为争夺生存的地盘而引起的。开始是格蚩尤老一方大胜。后来沙蹈一方偷取了格蚩尤老部下的“龙心”,又运用美人计窃取机密,所以就把格蚩尤老打败了。这就迫使他们离开浑水河(黄水河)的平原地区一步步南迁,经过一次次大战,逐步迁到西南的深山野岭之中的黑水河地区。这些就是迁徙史诗的主要内容,在西部苗族古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可能是因为西部苗族是蚩尤的嫡系,所以他们对战争和迁徙的情况知道得最多,对这些历史也歌唱得最多。
他们对美好的北方平原故土是非常怀念的。所以,不仅在史诗里有许多记述,而且在民歌中也有不少的歌唱。如在丧礼仪式上歌唱的祭歌《指路经》,就要指引死者的灵魂回归故里——一步步由南向北,由黑水河到白水河,再到黄水河。一路上充满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是一定要“抓住你公你婆的衣裙角走”,“去你爹娘生你的故乡,去到老祖公居住的地方”,一直走到远古的老家,和英雄的祖先团聚在一起。
这些苗族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浓烈的感情,富有苗族的民族色彩,是非常动人的真正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正如王朝文同志在总序中所说:“如此鸿篇巨制,为苗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它的出版,其意义与价值,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它还兼有哲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为当今苗学研究和多学科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而又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确是非常恰当的评语,我非常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