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建筑史上,屹立着三大建筑奇迹,它们分别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拿马运河,以及云南滇越铁路上的“人字桥”。 同时,“人字桥”也是中国进入世界名桥名录中的一座桥,另外一座是赵州桥。

人字桥位于屏边县北湾塘乡波度箐与倮姑站之间,是滇越铁路的标志,是当时建筑水准的体现,也是滇越铁路修筑中最艰巨的一页。“人字桥”于1907年3月10日动工,1908年6月28日三角拱助上弦固定,7月18日8点用绞车钢缆绳合拢,三角架9点30分徐徐放松,10点30分正式合拢,12点准确合拢,7月30日组装钢架桥,12月6日完工,“人字桥”是滇越铁路上的巨型钢架桥,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人字桥在两山峭壁之间的跨度为67米,跨越在直壁对峙的四岔河谷上,距谷底100米。桥体纤细均匀,造型美观。它以独特的设计、精巧的造型而名传天下。 在地图上,滇越铁路进入屏边段后,过了倮姑,好像一股线被人猛地向中间使劲挤,成了一个“几”字形,铁路隔河相望,而“几”字的顶端,就是人字桥的位置。听说过的人,大都没有见过,因为它的位置实在偏僻。
由于险峻的地理位置,此段施工方案一再失败,为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遂将人字桥施工段情况拍照后,向全法国征集桥梁设计,在众多的应征稿中,法国桥梁女工程师鲍尔·波登中了标。当她决定参与设计竞标时,也感到很棘手,为此绞尽脑汁,整日冥思苦想。一天,她在裁缝店量衣服时,看到裁缝不慎将剪刀掉落,张开的剪刀尖正好插入地下,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形,这一意外突然激发了她的灵感,人字桥的设计方案由此而出。

顺着河谷,越过乱石,离桥越来越近,而人字桥带来的压迫感让人屏住了呼吸,初时,可与桥平视,行300米左右,桥就到了天上,蓝天白云下,银光闪闪,惊若银河鹊桥。沿陡峭的小路上到铁路,海拔达到了955米。走进隧道,其中一段黑得彻底,心里禁不住发慌,在闪光灯下,发现隧道里一点支砌都没有,如此坚硬的岩石,全是工人一锤一锤地凿出来的。临近隧道口时,两条铁轨反射着亮光,像是指引走出黑暗时代的道路。走上人字桥,山风猛烈,不得不把帽子抓在手上,站在桥头,仰望头顶的峭壁,完全可以想象当时法国人近乎绝望的心情,南溪河的源头四岔河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架桥,前后望去,除此别无他途。人字桥因山高路险,所用材料全在法国制成,由轮船运到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运到就近,然后由中国工人从30公里外的地方一段一段地背上山,因此也要求单件材料重量不能超过140公斤。而架桥用来牵引的钢索,是由数百名工人一起徒步扛上施工点的。而除运输的艰险、深谷的瘴气肆虐外,复杂的地质情况也威胁着工人的生命,1908年的一天,靠南面的隧道即将开通,突然发生渗水,洞内200多路工无一生还。站在桥梁钢架下,一颗颗铆钉仍紧密如旧,银色的防锈漆保护着它抵抗风吹日晒。在当地负责桥梁安全的“人字桥保安分队”的保安说,整段“人字桥”只在2004年给钢梁上过漆,当时是用安全网罩住桥梁的下面,很安全。在分队简陋的阅览室里,有一个历史宣传展板,新来的队员都要接受教育。在人字桥的历史上,记录了几桩惨案:1907年,100名中国工人前往人字桥工地。悬崖峭壁、岩陡苔滑,无安全设施,只好用绳子系人于半空中凿岩放炮。4月的一天,风雨交加,雷鸣电闪,法国工头不把正在作业的工人拉上来,只顾自己逃避躲雨。待雨停止,16名工人中3人因绳断跌入深谷,13人被风吹撞岩石,血肉模糊。年底,法国工头让工人由便道到工地干活,并将这些工人的发辫一个连一个地系起来,让其顺岩边往下走。工人走得慢,工头顺势一脚将最后一个工人往岩下踢,其余工人一连串地摔死于大河中。史料记载,修建仅67米长的人字桥死亡中国路工800多人,这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令人惊骇的数字。当年法国报纸称:中国工人在人字桥上的施工是“死亡之上的舞蹈”。人字桥可谓是用白骨堆成的桥。

人字桥有许多传闻。抗日战争期间,滇越铁路作为中国唯一通往海外的钢铁运输线,日军曾进行了轮番轰炸,仅轰炸人字桥就出动了数十架次的飞机,先后投弹700余枚,但是因为人字桥位于两山峭壁之间,日机不敢过低俯冲,加之山风劲吹和当时守桥的防空部队拼命护卫,人字桥竟奇迹般地分毫未伤。后来,为阻止日军沿滇越铁路进犯我国,国民政府下令拆毁碧色寨到河口间的桥梁和线路,唯独保留了人字桥,还专门派了一个连在人字桥驻守,除非日军逼近方可炸毁,就是因为人字桥具有“不可修复性”。“文革”期间,派驻铁路的个别军代表竟然提出要更换人字桥的某些部件,理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应该拆除,好在这一愚蠢的行为没有变成现实。100年以来,人字桥至今连一颗螺钉都没有换过,依然傲立于两山峭壁间,风采依旧。
走在谷底,我们感到的是大自然的雄奇,巨斧劈开的山谷,让人绝望、无法飞越。而人字桥,像逐日的夸父,大步轻灵地一跨,就把湍急的河水留在了自己的身下。不能不惊叹于这种征服的勇气,这种象征定格在这个偏僻的山谷,97年,近乎永恒,这个人字,是中国数十万筑路工人和法国技术工人的象征,是西方普罗米修斯和中国女娲两种精神的结合。这是一座工人用智慧创造的纪念碑。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中国工人在筑路中显露出的不为天堑折服的气质,法国技术人员对施工计算的精细,支撑起了这座桥、这条路,最终带来的是西南一条交通的大动脉。

由于人字桥的特殊性,未经许可是不得上桥的。看守桥梁的过去是部队,如今是铁路保安公司,24小时都有人值勤。自从客车停运后,想坐火车体验“人字桥”已经没有机会。所以,这座桥就这样横卧在两山峭壁之间,如同一个沉睡的老人。历史的长河,如桥下的四岔河水,奔流不息。回望历史,滇越铁路的开通会给人带来刺痛,但当时间流逝,铁路的便利已不可或缺,我们也有了正视和面对过去的勇气,先辈所受的磨难我们记在心底,而他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液,因为这种历史不会重演,开拓的精神却要薪尽火传。

人字桥位于屏边县北湾塘乡波度箐与倮姑站之间,是滇越铁路的标志,是当时建筑水准的体现,也是滇越铁路修筑中最艰巨的一页。“人字桥”于1907年3月10日动工,1908年6月28日三角拱助上弦固定,7月18日8点用绞车钢缆绳合拢,三角架9点30分徐徐放松,10点30分正式合拢,12点准确合拢,7月30日组装钢架桥,12月6日完工,“人字桥”是滇越铁路上的巨型钢架桥,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人字桥在两山峭壁之间的跨度为67米,跨越在直壁对峙的四岔河谷上,距谷底100米。桥体纤细均匀,造型美观。它以独特的设计、精巧的造型而名传天下。 在地图上,滇越铁路进入屏边段后,过了倮姑,好像一股线被人猛地向中间使劲挤,成了一个“几”字形,铁路隔河相望,而“几”字的顶端,就是人字桥的位置。听说过的人,大都没有见过,因为它的位置实在偏僻。
由于险峻的地理位置,此段施工方案一再失败,为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遂将人字桥施工段情况拍照后,向全法国征集桥梁设计,在众多的应征稿中,法国桥梁女工程师鲍尔·波登中了标。当她决定参与设计竞标时,也感到很棘手,为此绞尽脑汁,整日冥思苦想。一天,她在裁缝店量衣服时,看到裁缝不慎将剪刀掉落,张开的剪刀尖正好插入地下,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形,这一意外突然激发了她的灵感,人字桥的设计方案由此而出。

顺着河谷,越过乱石,离桥越来越近,而人字桥带来的压迫感让人屏住了呼吸,初时,可与桥平视,行300米左右,桥就到了天上,蓝天白云下,银光闪闪,惊若银河鹊桥。沿陡峭的小路上到铁路,海拔达到了955米。走进隧道,其中一段黑得彻底,心里禁不住发慌,在闪光灯下,发现隧道里一点支砌都没有,如此坚硬的岩石,全是工人一锤一锤地凿出来的。临近隧道口时,两条铁轨反射着亮光,像是指引走出黑暗时代的道路。走上人字桥,山风猛烈,不得不把帽子抓在手上,站在桥头,仰望头顶的峭壁,完全可以想象当时法国人近乎绝望的心情,南溪河的源头四岔河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架桥,前后望去,除此别无他途。人字桥因山高路险,所用材料全在法国制成,由轮船运到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运到就近,然后由中国工人从30公里外的地方一段一段地背上山,因此也要求单件材料重量不能超过140公斤。而架桥用来牵引的钢索,是由数百名工人一起徒步扛上施工点的。而除运输的艰险、深谷的瘴气肆虐外,复杂的地质情况也威胁着工人的生命,1908年的一天,靠南面的隧道即将开通,突然发生渗水,洞内200多路工无一生还。站在桥梁钢架下,一颗颗铆钉仍紧密如旧,银色的防锈漆保护着它抵抗风吹日晒。在当地负责桥梁安全的“人字桥保安分队”的保安说,整段“人字桥”只在2004年给钢梁上过漆,当时是用安全网罩住桥梁的下面,很安全。在分队简陋的阅览室里,有一个历史宣传展板,新来的队员都要接受教育。在人字桥的历史上,记录了几桩惨案:1907年,100名中国工人前往人字桥工地。悬崖峭壁、岩陡苔滑,无安全设施,只好用绳子系人于半空中凿岩放炮。4月的一天,风雨交加,雷鸣电闪,法国工头不把正在作业的工人拉上来,只顾自己逃避躲雨。待雨停止,16名工人中3人因绳断跌入深谷,13人被风吹撞岩石,血肉模糊。年底,法国工头让工人由便道到工地干活,并将这些工人的发辫一个连一个地系起来,让其顺岩边往下走。工人走得慢,工头顺势一脚将最后一个工人往岩下踢,其余工人一连串地摔死于大河中。史料记载,修建仅67米长的人字桥死亡中国路工800多人,这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令人惊骇的数字。当年法国报纸称:中国工人在人字桥上的施工是“死亡之上的舞蹈”。人字桥可谓是用白骨堆成的桥。

人字桥有许多传闻。抗日战争期间,滇越铁路作为中国唯一通往海外的钢铁运输线,日军曾进行了轮番轰炸,仅轰炸人字桥就出动了数十架次的飞机,先后投弹700余枚,但是因为人字桥位于两山峭壁之间,日机不敢过低俯冲,加之山风劲吹和当时守桥的防空部队拼命护卫,人字桥竟奇迹般地分毫未伤。后来,为阻止日军沿滇越铁路进犯我国,国民政府下令拆毁碧色寨到河口间的桥梁和线路,唯独保留了人字桥,还专门派了一个连在人字桥驻守,除非日军逼近方可炸毁,就是因为人字桥具有“不可修复性”。“文革”期间,派驻铁路的个别军代表竟然提出要更换人字桥的某些部件,理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应该拆除,好在这一愚蠢的行为没有变成现实。100年以来,人字桥至今连一颗螺钉都没有换过,依然傲立于两山峭壁间,风采依旧。
走在谷底,我们感到的是大自然的雄奇,巨斧劈开的山谷,让人绝望、无法飞越。而人字桥,像逐日的夸父,大步轻灵地一跨,就把湍急的河水留在了自己的身下。不能不惊叹于这种征服的勇气,这种象征定格在这个偏僻的山谷,97年,近乎永恒,这个人字,是中国数十万筑路工人和法国技术工人的象征,是西方普罗米修斯和中国女娲两种精神的结合。这是一座工人用智慧创造的纪念碑。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中国工人在筑路中显露出的不为天堑折服的气质,法国技术人员对施工计算的精细,支撑起了这座桥、这条路,最终带来的是西南一条交通的大动脉。

由于人字桥的特殊性,未经许可是不得上桥的。看守桥梁的过去是部队,如今是铁路保安公司,24小时都有人值勤。自从客车停运后,想坐火车体验“人字桥”已经没有机会。所以,这座桥就这样横卧在两山峭壁之间,如同一个沉睡的老人。历史的长河,如桥下的四岔河水,奔流不息。回望历史,滇越铁路的开通会给人带来刺痛,但当时间流逝,铁路的便利已不可或缺,我们也有了正视和面对过去的勇气,先辈所受的磨难我们记在心底,而他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液,因为这种历史不会重演,开拓的精神却要薪尽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