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病理学在医疗专业上面是一门非常主要的课程,在医学教育当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机能、形态以及新陈代谢等角度来描述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来讲述疾病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逐渐的受到了学生的重视。它是基础和专业课之间的重要桥梁和导向。
【关键词】病理学 临床医学 医学教育 探究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学习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它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就病理教学模式和改革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是将医学领域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只有学好病理学,才能够更好的观察其生命现象,从而能够正确的、系统的、深刻的认识病理学,才能够在基础和临床工作当中运用自如。所以说只有搞好了病理学课程建设,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为培养医护人才和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就病理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应用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已经实习的本科学生和临床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人认为传统教材的内容不符合实习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不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框架,其课程重复的内容较多,不能够很好的诠释病理学的概念和意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建议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病理学的内容,突出整体性与实用性,在学生能够吸收的原则下进行教学。
因此,首先必须从其相关的内容着手,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自己能够填补这片空白,增加对于知识的认识度。
例如,就呼吸系统这章节来说,其包含了肺炎、支气管炎以及肺结核等疾病。对各个病因的特点可以进行粗略的讲解,重点讲述各个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改变及临床表现,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收集和整理资料自己去了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尝试着进行临床知识的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临床知识按照系统进行分类讲解,从而让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个动态和整体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讲解病理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融入多学科知识,比如,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学科的基础,所涉及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涵盖了医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生命科学,就医学知识体系方面占据着很大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疾病。再比如说,在讲解肿瘤的时候,可以就肿瘤和细胞周期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免疫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认识病理学,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和具体含义。
在讲解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所带来的典型病例的时候,要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相对应的讨论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完全的代替临床实践,要求学生要重视临床实践,要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将客观医学成果作为保障,将书本中的临床实际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在临床工作中去进行考证。在考证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疾病加深理解和认识,掌握其治疗方法和思路。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病理学的认识和培养,能够明确自己想要担负的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
整合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强调理论知识。病理学理论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所有疾病的一些共同发病规律,各论是各系统器官疾病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是依次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经过和转归进行讲授,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少。为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研室对具体疾病的授课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引入案例。如在讲授消化性溃疡时,先从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入手,之后给学生展示病理标本,然后对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解释,再结合病理改变,分析相应的临床表现,从形态到功能、到生化改变,全面透彻地阐述疾病,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灵活应用。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强化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又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医学,掌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
2、图像和模型相结合,开展实验课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对疾病进行形态观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把大体解剖模型标本和组织学切片融入教学中,進行复习巩固。尤其是讲解病理学各章节时,在观察器官切片标本之前,首先利用解剖模型标本复习各器官的解剖学知识,然后复习组织学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使抽象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结构的认知程度,直观地做到了人体结构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
老师应利用实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显微电视摄像系统,向学生展示病例相关的病理标本,并予以解释,也方便回答学生对标本的疑惑。老师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比较正常解剖结构及病理标本、正常组织学结构及病理学结构,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对病变的理解。尤其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放大倍数拍摄,点击典型结构区局部放大或缩小,指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演示出来,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实教学内容,联系多个学科,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认识疾病,将基础医学与临床诊断联系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对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病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定等综合能力,为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病理学 临床医学 医学教育 探究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学习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它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就病理教学模式和改革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是将医学领域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只有学好病理学,才能够更好的观察其生命现象,从而能够正确的、系统的、深刻的认识病理学,才能够在基础和临床工作当中运用自如。所以说只有搞好了病理学课程建设,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为培养医护人才和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就病理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应用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已经实习的本科学生和临床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人认为传统教材的内容不符合实习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不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框架,其课程重复的内容较多,不能够很好的诠释病理学的概念和意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建议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病理学的内容,突出整体性与实用性,在学生能够吸收的原则下进行教学。
因此,首先必须从其相关的内容着手,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自己能够填补这片空白,增加对于知识的认识度。
例如,就呼吸系统这章节来说,其包含了肺炎、支气管炎以及肺结核等疾病。对各个病因的特点可以进行粗略的讲解,重点讲述各个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改变及临床表现,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收集和整理资料自己去了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尝试着进行临床知识的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临床知识按照系统进行分类讲解,从而让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个动态和整体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讲解病理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融入多学科知识,比如,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学科的基础,所涉及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涵盖了医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生命科学,就医学知识体系方面占据着很大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疾病。再比如说,在讲解肿瘤的时候,可以就肿瘤和细胞周期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免疫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认识病理学,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和具体含义。
在讲解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所带来的典型病例的时候,要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相对应的讨论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完全的代替临床实践,要求学生要重视临床实践,要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将客观医学成果作为保障,将书本中的临床实际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在临床工作中去进行考证。在考证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疾病加深理解和认识,掌握其治疗方法和思路。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病理学的认识和培养,能够明确自己想要担负的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
整合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强调理论知识。病理学理论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所有疾病的一些共同发病规律,各论是各系统器官疾病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是依次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经过和转归进行讲授,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少。为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研室对具体疾病的授课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引入案例。如在讲授消化性溃疡时,先从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入手,之后给学生展示病理标本,然后对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解释,再结合病理改变,分析相应的临床表现,从形态到功能、到生化改变,全面透彻地阐述疾病,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灵活应用。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强化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又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医学,掌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
2、图像和模型相结合,开展实验课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对疾病进行形态观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把大体解剖模型标本和组织学切片融入教学中,進行复习巩固。尤其是讲解病理学各章节时,在观察器官切片标本之前,首先利用解剖模型标本复习各器官的解剖学知识,然后复习组织学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使抽象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结构的认知程度,直观地做到了人体结构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
老师应利用实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显微电视摄像系统,向学生展示病例相关的病理标本,并予以解释,也方便回答学生对标本的疑惑。老师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比较正常解剖结构及病理标本、正常组织学结构及病理学结构,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对病变的理解。尤其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放大倍数拍摄,点击典型结构区局部放大或缩小,指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演示出来,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实教学内容,联系多个学科,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认识疾病,将基础医学与临床诊断联系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对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病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定等综合能力,为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