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满目新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mblossom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行进在蕲太线上,青山绿水间,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校园焕然一新,学校教学楼已成为当地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筑,美丽校园成了蕲阳大地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2018年以来,蕲春县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部署,紧扣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决策部署,以“站稳前列,领跑黄冈,勇立荆楚”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浓墨重彩书写蕲春教育的“奋进之笔”。
  师能大提升:丹心热血育新花
  3月7日上午,蕲春县赤东镇中心学校教研员曹其汉,带着江晓丹等4名优秀青年教师来到王塆小学送教,拉开了该镇“名师送教进点”活动的序幕。
  一个上午,青年名师团队给深山里的师生们上了四节示范课,涉及语文、英语、体育等学科,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零距离的互动课堂,让教学点师生大呼过瘾。
  赤东镇“名师送教进点”活动,是该县如火如荼开展“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的缩影。近年来,蕲春县以更新教育观念为立足点,以提升师德师能水平为切入点,以考核为抓手,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的“三大工程”,引领城乡教师提师能、修师德、正师表,为办好新时代人民最满意的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实施“教师培训工程”。该县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精心组织协同合作培训项目,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活动,截至目前,全县送教下乡培训专题讲座达58场次,参训教师共7959人次。
  实施“教师净化工程”。县教育局印发《蕲春县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建立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师德师风督察,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着力解决师德失范的问题,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增强教师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党建引领,组织开展“四比四看”专题教育活动、“立足岗位做贡献,甘为教育做奉献”主题党建特色活动以及“五星级支部”“十星级党员”“党员示范标兵”“黨员示范岗”等创建活动,效果显著。2018年,县教育局针对重要节点、重点对象,开展提醒谈话26次,约谈机关干部、基层校长288人次,立案11件,处分13人。系列组合拳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在全系统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实施“三名”培育工程。出台《蕲春县名师名校名校长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成立“三名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三名工程”专项经费,大力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培育工程。对入选的“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教师提能组合拳,促进了教师素养大提升。2018年,100名教师被评为“蕲春名师”,199名教师被评为“蕲春骨干教师”。该县第二实验中学校长何欢荣获2018年马云乡村校长奖(全国20名),檀林镇乌沙畈小学青年教师毕传高荣获2018年马云乡村教师奖(全国101名);青石镇陈坳小学的宋琳琳老师荣获“荆楚好老师”称号……
  资源大整合:城乡一体展新颜
  每周三上午10点,蕲春县檀林镇田桥学区的陈敦礼老师会骑摩托车赶到三公里外的大权教学点,给这里的十几名孩子上音乐课和体育课。
  在蕲春,像陈老师这样去农村教学点送教的老师很多。蕲春县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多,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十分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蕲春县着眼教育长远目标,在全市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办学模式改革,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按照“乡镇‘1 N’、城乡帮扶、中学 小学 教学点”等三种模式,构建中心小学和村小、教学点横向协作,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的办学模式,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扩大城乡学校的‘朋友圈’,来组建符合基层学校实际的发展共同体,提高优质教育覆盖率,让孩子在家门口能上学,上好学。”谈起改革的初衷,蕲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祥喜如是说。
  为了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农村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等问题,蕲春县实行教师“区管校聘”,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构建学区内同建、同管、同享、同研、同训、同评的“六同”办学机制。
  与此同时,蕲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18年,全县教育项目建设共投入2亿多元,惠及全县104所学校。投入9700万元用于全县学校信息化整体建设。加大对教育项目的投入,做大教育公平的 “底盘”,“城郊弱化、镇区拥挤、农村空心”的状况逐步缓解。
  全员大德育:满园桃李竞新姿
  3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蕲春县青石中学九(2)班教室里气氛温馨,一月一度的“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颁奖典礼正在举行。“通过评选‘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引导学生发现感动、体验感动、传递感动,从而在全班掀起一股求真尚美的热潮。”班主任朱桂生说。
  朱桂生是近几年成长起来的全省名优班主任,他将德育贯穿于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朱桂生模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围绕“有效德育”,蕲春县教育局深度整合教育资源,从课堂、教师、评价、家庭等方面构建“特色 全员”体系,德育之花在蕲阳大地欣然怒放。
  刘河中心小学着力研究“问题孩子”,建立了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和功能全面的少年宫,帮助“问题孩子”走出成长迷途;横车中学以“雅”课程为纽带,开展家长沙龙,发觉自我力量,共筑德育同盟,共解家教难题;蕲州镇中和蕲州镇中心小学的“教子有方论坛”拉近了家长和学校的距离……
  蕲春还将“戏曲进校园”、文化育人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全年送戏进校园达70多场次,参与观看学生达3万多。2018年,该县编写了地方教材《我爱李时珍》,让医药文化进校园。成功举办了蕲春县第四届中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和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全员德育给孩子成长插上了更丰满的羽翼。在黄冈足球联赛中,蕲春思源学校初中足球队卫冕男足、女足双冠,同时代表黄冈市参加湖北省校园足球中学生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其他文献
当我们谈学校文化的时候,总是会涉及学校的环境、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而精神文化是其核心,并会指向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事实上,办学思想应当是一位校长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目标和梦想,至少是一位校长对生命、对教育、对校园的具体理解和行动。  我曾经在乡镇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并在农村学校厉山三中担任校长近十年。厉山三中在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过程中,倡导的是“成功教育”,并于2004年秋,提出
2015年,一面鲜红的旗帜在江汉平原腹地高高扬起,3000余名教育志愿者铿锵宣誓“靠近我,温暖你,共筑教育梦”。三年来,这些“红马甲”活跃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遍布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辉映党性光彩。  汇聚爱心,用爱凝成的队伍  志愿服务是潜江市教育局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之一。为践行志愿精神、倡导文明新风,2015年6月,潜江市教育局局长亲自
“那一年,我們用‘钢板体’,小心翼翼地写下志愿;那一年,我们举起右拳,庄严虔诚地立下誓言。如今,党员档案中将写下新的一页,那一盏心灯,那一颗初心,交相辉映,永不泯灭……”12月10日,江城冬雨霏霏,省委党校报告厅群英荟萃春潮涌动,由公务员培训处党支部、县处二班党支部、县处三班党支部、往届选调生班党支部联合主办的“重温入党志愿,坚定理想信念” 主题党日活动隆重举行。  活动中,省委党校公务员培训处处
王开岭先生写了一篇散文《消逝的放学路上》,他在文中回忆起他童年时代的放学路上,让人感到特别亲切:“放学路上的每一条巷子和每一个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糖葫芦的吆喝声、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响声,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谁家树上新筑的鸟窝……”  多么生動的一幅“放学图”呀!  今天的放学路上似乎少了这些生动的元素:街道变宽了,而人行道却变窄了;
2月3日,省教育厅召开全厅干部大会,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刘传铁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全体厅领导、驻厅纪检组及机关全体干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宣布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2016年度“十大创新”事项和“十件大事”的评选结果。其中,“十大创新”事项为:出台我省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的政策文件;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改
受益于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领,我省以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坚持扩资源和提质量“两手抓”,初步实现了学前教育保障公平和提高质量的同步快速发展。  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快速扩大。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6814所,在园幼儿162.58万人,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了55.04%、45.42%。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75%,比2010年增加了28.35个百分点,提前五年实现
2013年5月9日,银川市政府秘书长率银川市市直学校校长组成的15人教育考察团队来到武穴市梅川镇小学(以下简称“梅川镇小”)考察。在校园里,在操场上,在音乐、书法、美术教室里,考察团成员不时发出赞叹:“梅川镇小的素质教育花开叶茂,真不愧是湖北农村小学教育的典范!”  梅川是千年古镇,梅川镇小是一所百年老校。作为这所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学校的新校长,胡运新的观点非常明确:坚守就是特色。他说:“坚守就是守
教育,始于家庭,归于学校,成于自己。但成长无法代替,教育所能提供的只是一种帮助。  回到教育开始的地方,当母子初遇,教育就发生了,并与成长相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帮助,这种“帮”因爱而生,为成长而来。事实上,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爱则无帮;无帮,教育就不会发生。  帮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的方法——这就是“帮教育”。“帮教育”理念的关键
近年来,襄阳市教育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德育系统化、课程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做文章,推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构建系统化模式,筑牢德育基础  襄阳市教育局从理念、目标、实践三个宏观层面着眼,系统构建了“五四三”德育模式,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序可遵、有章可循。  用“五个一切”统领德育理念。多年实践,襄阳市逐渐提炼形成了“五
隆冬时节,走进浠水县党政幼儿园,如同走进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红色的塑胶跑道,翠绿的草皮操场,七彩的文化长廊,多功能的“小城堡”……不时传来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这所充满快乐和生机的幼儿园,始建于1952年,历经60余载的砥砺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跻身湖北省示范幼儿园行列。  优化办园环境,老园焕发新光彩  曾几何时,幼儿园面临着这样的发展瓶颈:教学设施老化,园舍不足,许多想入园的孩子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