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培军,全国十佳班主任,山东省首届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等报刊,中央电教馆为他录制的班主任专题讲座光盘在全国发行。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教育这个杠杆也要靠一个支点,让教育的动力臂加长,使教育力度更强。这个支点就是良好的教育契机。
上学期,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时,看到同学们桌上摆放着各种打印或手抄的资料。课堂上,他们争相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说是从图书室的资料中查到的,有的说是从网上搜到的,还有的说是从爸爸那里了解到的。这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王梦洁说自己是从学校楼道展板中找到的资料。她的回答一下子提醒了我:这不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吗?于是,我及时表扬了她充分利用身边学习资源的做法。
课后,王梦洁的话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去年暑假,学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在教学楼、实验楼等学生经常活动的楼道上,创造性地推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线路图”,内容包括文明礼仪主题系列、中华美德教育主题系列、祖国大好河山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系列、书画艺术大观系列等7大系列200余块文化展板。文化线路刚推出时,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可是新鲜感一过,站在展板下观看的学生就越来越少。是呀,现在可以吸引学生的各种媒介实在太多了,这些无声的展板又怎能持久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呢?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可是毕竟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太遥远了。怎样才能吸引幼小的孩子去主动探索其中的奥妙呢?
我找来了班委会的同学,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同学们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把展板上的内容有计划地布置给大家背;有的说可以开展“展板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最后,学习委员崔书铭说:“五一期间,我跟着妈妈到北京旅游,本来单调乏味的殿堂、摆设,经导游一解说,人人都感觉到收获很大,非常有意思。我们何不组建一支校园文化导游团?”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接着由班长盖聪在班上进行宣传发动,通过竞选演讲、民主评议的方式,选出了以语文课代表李钰涵为团长的导游团组委会。组委会向全班同学发出“展示自我、服务他人,让无声的墙壁文化走进心灵”的倡议书,公开招聘文化小导游并广泛征集导游团名称。通过自荐—考核—上岗—展示等程序层层选拔,25名同学过关斩将,成为首批校园文化导游员,“小黄莺校园文化导游团”便由此而生了,同学们都为能成为一名“小黄莺”而自豪。在家长助教委员会的协助下,同学们又聘请我班韩秉政同学的家长——县电视台的播音指导,李浩雨同学的家长——县博物馆的解说员,还有我,担任他们的导游顾问兼指导教师,王昭同学的家长——一位个体装饰公司的经理还义务为我们的导游团制作了精美的导游证。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小导游们的热情。孩子们通过学习、培训后挂牌上岗,每人承包我班所在楼层的几块展板的解说任务。课间休息时,在走道上、教室旁,他们身披绶带,落落大方,将祖国的灿烂文化娓娓道来,介绍给在他们身边聆听的同学、老师。孩子们簇拥在小导游身边,听得聚精会神,过去楼道内屡禁不止的吵闹现象不见了。一幅幅展示民族文化精髓的展板让同学们目不暇接,一段段充满智慧的故事让孩子们会心微笑。徜徉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浸润着五千年荣光与自豪的种子悄悄地播进了他们的心田。孩子们还将文化导游工作带到了家庭,有的小导游为了使自己的讲解更精彩,拉着爸爸妈妈当听众进行实战演习。张乐鹏的家长对我说:“我家的小鹏自从当上了小导游后,好像变了一个人,由原来的电视迷变成了小书迷,饭后还经常和我们探讨祖国悠久的历史。他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全力支持他参加这项活动。”
如今我班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同学们读书的兴趣倍增,我班还自发地办起了班级图书角,举办班级读书交流等活动,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涌现出一批“读书大王”“金牌主持人”,我班也荣获了学校“文化特色班级”的美誉。现今还有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加入到小导游的行列中来。我们的导游团已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不让我班的任何一个同学掉队,解读出我校每一角落的内涵。
学校无大事,事事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去发现问题,用睿智的“脑”去思考解决方法。一句话,只要教师善于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并加以利用,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责 编 晓 月)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教育这个杠杆也要靠一个支点,让教育的动力臂加长,使教育力度更强。这个支点就是良好的教育契机。
上学期,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时,看到同学们桌上摆放着各种打印或手抄的资料。课堂上,他们争相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说是从图书室的资料中查到的,有的说是从网上搜到的,还有的说是从爸爸那里了解到的。这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王梦洁说自己是从学校楼道展板中找到的资料。她的回答一下子提醒了我:这不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吗?于是,我及时表扬了她充分利用身边学习资源的做法。
课后,王梦洁的话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去年暑假,学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在教学楼、实验楼等学生经常活动的楼道上,创造性地推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线路图”,内容包括文明礼仪主题系列、中华美德教育主题系列、祖国大好河山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系列、书画艺术大观系列等7大系列200余块文化展板。文化线路刚推出时,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可是新鲜感一过,站在展板下观看的学生就越来越少。是呀,现在可以吸引学生的各种媒介实在太多了,这些无声的展板又怎能持久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呢?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可是毕竟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太遥远了。怎样才能吸引幼小的孩子去主动探索其中的奥妙呢?
我找来了班委会的同学,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同学们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把展板上的内容有计划地布置给大家背;有的说可以开展“展板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最后,学习委员崔书铭说:“五一期间,我跟着妈妈到北京旅游,本来单调乏味的殿堂、摆设,经导游一解说,人人都感觉到收获很大,非常有意思。我们何不组建一支校园文化导游团?”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接着由班长盖聪在班上进行宣传发动,通过竞选演讲、民主评议的方式,选出了以语文课代表李钰涵为团长的导游团组委会。组委会向全班同学发出“展示自我、服务他人,让无声的墙壁文化走进心灵”的倡议书,公开招聘文化小导游并广泛征集导游团名称。通过自荐—考核—上岗—展示等程序层层选拔,25名同学过关斩将,成为首批校园文化导游员,“小黄莺校园文化导游团”便由此而生了,同学们都为能成为一名“小黄莺”而自豪。在家长助教委员会的协助下,同学们又聘请我班韩秉政同学的家长——县电视台的播音指导,李浩雨同学的家长——县博物馆的解说员,还有我,担任他们的导游顾问兼指导教师,王昭同学的家长——一位个体装饰公司的经理还义务为我们的导游团制作了精美的导游证。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小导游们的热情。孩子们通过学习、培训后挂牌上岗,每人承包我班所在楼层的几块展板的解说任务。课间休息时,在走道上、教室旁,他们身披绶带,落落大方,将祖国的灿烂文化娓娓道来,介绍给在他们身边聆听的同学、老师。孩子们簇拥在小导游身边,听得聚精会神,过去楼道内屡禁不止的吵闹现象不见了。一幅幅展示民族文化精髓的展板让同学们目不暇接,一段段充满智慧的故事让孩子们会心微笑。徜徉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浸润着五千年荣光与自豪的种子悄悄地播进了他们的心田。孩子们还将文化导游工作带到了家庭,有的小导游为了使自己的讲解更精彩,拉着爸爸妈妈当听众进行实战演习。张乐鹏的家长对我说:“我家的小鹏自从当上了小导游后,好像变了一个人,由原来的电视迷变成了小书迷,饭后还经常和我们探讨祖国悠久的历史。他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全力支持他参加这项活动。”
如今我班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同学们读书的兴趣倍增,我班还自发地办起了班级图书角,举办班级读书交流等活动,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涌现出一批“读书大王”“金牌主持人”,我班也荣获了学校“文化特色班级”的美誉。现今还有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加入到小导游的行列中来。我们的导游团已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不让我班的任何一个同学掉队,解读出我校每一角落的内涵。
学校无大事,事事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去发现问题,用睿智的“脑”去思考解决方法。一句话,只要教师善于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并加以利用,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