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火箭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哪个孩子不喜欢仰望夜空?哪个孩子不被夜空的美妙景象所吸引?他们都畅想着有一天能登上宇宙飞船,去银河系遨游。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吸管火箭》单元。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制作吸管火箭并挑战发射,比较谁设计的火箭飞得更远。本课适合四到五年级的学生。
  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學会控制和操作变量,他们要测试吸管火箭,评估每个变量,决定理想的飞行模型。这一过程将会深深吸引学生,他们会研究所收集的飞行数据,分析吸管火箭的飞行结果,并对设计的装置进行改进。
  一、火箭简史
  在单元开始前,我会先向学生介绍火箭的历史。从中国的烟花到现代的火箭,建造火箭的历史是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在19世纪60年代,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曾设想有一艘太空飞船能从地面射出去,并飞到月球上。再往前回顾,事实上第一个火箭是由中国人制造的。大约在公元14世纪末,有一个名叫万户的官员,他在凳子上绑烟火筒并点燃,希望借此飞上月球。火药燃烧时会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但一旦火药燃尽,就没有动力带着万户和他的椅子飞翔。1900年,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火箭发展的明显进步,许多科学家为此做出了贡献,如俄罗斯物理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戈达德、火箭设计者德国的沃纳·冯·布劳恩等。现在有许多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火箭的历史,如罗恩·米勒写的《火箭的历史》及《火箭》。
  二、火箭是怎样运行的
  在学生开始设计及制作吸管火箭前,他们需要理解什么是火箭,并知道火箭是如何运行的。我决定通过头脑风暴来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首先问:“什么是火箭?”有学生回答:“它是把人带到外太空的一种装置。”有的说:“它是很大、很吵的一种机器,离开地面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和气体。”第二个问题通常要比之前的问题难一点:“你认为是什么使得火箭能飞起来?”有人回答:“它使用大量的燃料。”也有人说:“是大爆炸提起火箭,使火箭离开地面。”头脑风暴结束后,我们开始讨论蕴含在火箭背后的科学。
  本节课,学生将接触到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的是力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个气球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如果你向气球里吹足气,然后释放它,空气会从开口处跑出来,它会促使气球向气体跑出的反方向运动。空气从气球释放出来产生的力是一个作用力,与之相等的力,是空气从气球释放的、驱动气球向前运动的力,这是反作用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十分激动,他们都在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也可以将这个课扩展为用气球、风筝线、一个塑料吸管、一个干净的塑料包、胶带来制作一个气球火箭,如果有学生对乳胶过敏,最好购买由乙烯基、箔或塑料制成的气球。
  火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将气体从一个方向排出,当气体从火箭的尾部排出时,火箭就会被推着向上运动。火箭作用在燃烧燃料上的力,会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运行。促使火箭运行的反作用力也叫做推力,推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火箭喷出的气态的质量和速度。火箭离开地面时,一定要有比重力更大的推力,推力越大,则火箭运行速度越快。这里,我参考的是西蒙·布鲁姆的《保持引力》一书。火箭的能量也可以是吸管火箭的能量源,吸管火箭的发射台比较昂贵,可以自制发射台来代替,谷歌上就有制作发射台的详细步骤。有些资料书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火箭的运行原理,如《火箭是如何运行的》《火箭及其他飞行器》。
  三、让我们开始吸管火箭活动
  在NSTA链接中,可以找到吸管火箭的一些记录及数据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在教室开展吸管火箭活动呢?因为这是一个融入STEM的活动,具体包括科学模型制作、数据收集、设计测试和一些数学技能。
  开始制作前,我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有关吸管火箭的视频,它很好地介绍了制作和测试吸管火箭的过程。
  看完视频后,我问大家:“你们会如何设计一个吸管火箭让它运行最远呢?”在和学生讨论火箭的设计前,我花了一些时间了解学生对制作火箭的想法。有的学生觉得可以设计三角形或正方形火箭,另一些同学描述的火箭与NASA的火箭类似。讨论结束后,我们正式开始火箭的设计工作。由于要操作具体变量,所以需要回顾火箭的规格:吸管长10~20厘米,可以有2~5个翅片,火箭头必须在直径2厘米以内,同一火箭将会有三个不同的发射角度,学生应一一记录。然后,学生记录下他们的猜想,并动手设计火箭。他们需要画出火箭草图,然后制作火箭。在制作阶段,测量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需要用尺子去量吸管的长度和火箭头的直径,并使用三梁天平来确定火箭的质量,如果学生熟悉双盘天平的话,也可以用它来代替。这一过程中,将翅片装在吸管上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因而我建议两个同学一起合作完成。
  四、吸管火箭测试
  完成火箭的设计、制作及测量后,学生应在无风天气下,去空旷的室外完成测试。由于学生选择三个不同的发射角度,因此需要记录三次发射的不同距离。从记录来看,比较远的距离有39米。
  测试前,我建议在地面展开30米的卷尺,这样有利于同学们看到自己火箭的飞行距离。同时提醒他们带好安全风镜,便于在发射地区能够清晰地看到火箭飞行。
  接下来,让学生们带着记录表、剪贴板和一支铅笔,记录下火箭的飞行距离。当火箭释放后,学生很有可能因为激动而忘记记录数据,所以有时需要提醒学生专注自己的工作。我很期待听到火箭飞出去后学生发出的欢呼,但并不是所有的火箭都能飞得很好,作为老师,我们应安慰学生,让他们有另一次机会改进火箭的设计。
  一名学生正在记录她的火箭飞行数据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分析火箭飞行的结果,测试的唯一变量是火箭发射的角度。我们希望通过控制变量来建立一个更系统的方法。之前的活动中,控制的变量是吸管的长度、翅片的个数和火箭头的大小,操作的变量是发射角度。这一次,学生没有改变火箭自身的设计,仅需控制火箭的发射角度。   五、吸管火箭的改进
  在之后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操纵一个之前被控制的变量,从而控制其他变量。例如,可以被操作的变量有吸管的長度,学生可以设计、制作、测试并记录数据。火箭长度可以是10厘米、15厘米或20厘米。与此同时,翅片的数量和设计得保持不变,鼻锥的大小也得统一,发射角度45度。通过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学生能够了解每个被操纵的变量如何影响火箭的飞行。
  操作的变量也可以是翅片的数量或火箭头的大小。在本单元最后,学生能够对发射最远的火箭类型达成共识。
  六、一些困难
  在向学生介绍火箭的制作和发射主题时,学生说出了他们脑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最初,学生们对火箭的美观更为重视,而不是考虑火箭的什么特性能使之飞得最远。在学生初次试飞火箭后,这个误解不再是个问题。第二个困难是能否精确测量、称量火箭。一些学生使用尺子的方法并不准确,从而导致测量数据有误。此外,对火箭质量的称量也是一大挑战。
  对于低年级学生,让他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下结论会很困难,而这恰恰是一个重要的技能,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会多次用到。写实验报告也令人头疼,《吸管火箭》单元开始,学生就要为实验报告做准备,他们需要检查火箭飞行的结果,然后操作一些变量使火箭飞得更好,因而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但学生在这一点上仍有困难。
  七、课程评价
  在《吸管火箭》单元,我用了许多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在课上,我会提问或观察学生们在火箭飞行实验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我要看学生有没有用尺子准确记录下飞行距离,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规格制作火箭,听听学生是否能说清楚他们所做的工作。最后,我想看看学生能否在第一次试飞的基础上,制作出一个更成功的火箭。对此,我会专门设计一个环节来评判学生的表现。
  《吸管火箭》单元十分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学期快结束时,我问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是哪个,他们首先说到的就是吸管火箭,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是一个将STEM与课程相融得很好的活动,学生们充分享受了活动的过程。
  八、吸管火箭制作指南
  下面是对吸管火箭制作的一些简单指导:
  1.拿出一根吸管,并将其长度切到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
  2.在卡纸上,画出你将贴在火箭上的翅片,将翅片剪下来,并用剪下的翅片做模板,接着制作剩下的翅片;
  3.使用透明胶带,将翅片贴到吸管火箭上;
  4.制作黏土火箭头,直径2厘米或更少;
  5.将黏土火箭头放置到吸管底端。
其他文献
一、设计背景  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包括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其
山海关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从这里入海,先后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胜地40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境内人文古迹星罗棋布,有价值的多达15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按类别可大致分为长城、古遗址、古民居、寺观祠庙、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及石刻六大类。全区共有34处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2处、市
一、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并行发展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主要以学生经历获取事实性知识的探究活动为主,注重科学概念与探究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这为我们以科学概念和探究能力并行发展作为教材编写的逻辑主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湘版小学
【摘要】政务信息工作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一个纽带输送平台,如何实现政务信息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是政务信息报送管理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本文章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章从梳理分析办公室信息工作现状着手,分别从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简称“三化”)对信息工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举措,总结思考政务信息工作开展的经验与措施,在不影响科研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促进各条线、各部门主动挖掘信息、编报信息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声音的特性,提高探究意识和兴趣,我们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声音、感悟声音。  声音拓展性课程设计的演变  声音的拓展性课程设计,源于一次偶然。在执教《声音》单元《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特意布置了一个制作小乐器的任务。因为课堂中讲到了控制水杯的水量来改变声音的方式,还有把管子截成长短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声音的方法,我认为学生也会这样去试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结果第二天就
【摘要】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而言,想要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完善。本文浅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优化管理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管理;档案管理;重要作用  档案是记录个人、团体、社会等行为活动的重要形式。从古至今,档案记录工作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绳结法、刻木法、甲骨等,发展到以文本记录和电子记录为主的档案记录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电子档案,一方面给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提出新的对策来完善。为此,本文以同类研究中鲜见的社会冲突论为理论视角,力图在社会整体的发展中,探索电子档案的发展与困境。  【关键词】电子档案;发展;困境  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它是社会整体的重要
在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后,我们发现活动设计与教学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教师对学生判断的“理所当然”,影响了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要经受不小的挑战。如何准确而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该设计怎样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做实这些“精致化”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克服困难,引导他们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  一、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
《溶解》一课是湘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水》单元中的内容。本课先让学生猜想清水里能否“藏”东西,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通过对比观察盐、沙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过程。再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关注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溶解现象,甚至亲手做过,他们对溶解有
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基本性质,本课是从《认识空气》一课中延伸出的内容。  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师要通过有递进关系的几个实验,借助其他可见媒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感知,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初步理解物质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具体感知,空气被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