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一代咏春拳宗师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问,咏春拳的创立者,李小龙的师父。对于粤人来说,叶问这个名字有着和黄飞鸿、李小龙一样的意义。佛山有个黄飞鸿堂,也有一个叶问堂。佛山当地每个人都能讲一段叶问的故事。
  
  出身佛山望族
  
  叶氏家族是佛山望族之一,祖居于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说是无人不知。
  叶家有一位小少爷,排行第二,名“继问”,虽自幼受严谨的儒家教育,却偏好三件事——玩枪、玩雀、玩功夫。
  叶问在7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咏春拳王”梁赞的入室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据说陈华顺一生教了36年拳技,收了16名弟子。
  陈华顺对叶问这个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后,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各年长师兄对这个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专研拳技。
  16岁时,叶问前往日本,但不久即转往香港,就读于圣士提反书院。
  在当年,圣土提反书院是很贵族化的学校,除来自各富有家庭的华人子弟外,更有远赴重洋的外籍商人子弟。在那种歧视华人的社会风气中,一旦华洋混杂,欧美学生总不免多生事端。而身材矮小的叶问,自然就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
  哪知这位年少气盛的小伙子却是个“棘手人物”,很多吃过他苦头的外籍小子,不久便懂得老远就乖乖避开他,因为这个中国小子的“Chinese Kungfu”实在厉害。
  年纪轻轻的叶问,在同学之中,似乎从未有过败绩,咏春拳使他信心十足,他甚至相信大概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打败他。
  
  初尝败绩
  
  一天,有一位姓黎的同学问他:“在我爹的绸缎庄中,有位武功很了不起的老伯,你敢去找他较量吗?”
  于是,叶问就去了。
  这位年约50岁的中年人,精光内蕴,虽举止不类武人,但绝不减矍矍神采,一眼看去,便知其武功底子不弱。
  虽然叶问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处处施展“绝招”,但只要一经接触,便给人家轻轻地带过。最不服气的,便是连人家手脚怎样动作也看不清楚,便莫名其妙地给人家抛得老远,甚至跌在地上。
  这个脸可丢得大了,负气的叶问恨不得立即躲到房中不见人。他哪里知道,这位轻易地挫败他的中年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师公梁赞的儿子——梁璧,论起辈分便是他的“师叔”了。叶问当然不会错过机会,遂拜其为师,此后努力地跟随这位师叔学功夫。
  叶问24岁时重回佛山。那时,他的武技已经突飞猛进,很多师兄亦非其敌。除了吴仲素因与他形同师徒,明白他这个秘密外,有些人误以为他曾学过别派武技,将他当作“叛徒”看待。
  殊不知,他们的师父陈华顺武功虽然超卓,但终究碍于学识问题,难以将自己所知的精妙之处尽授给下一代,因为咏春拳是一门看似极精简,而实则包含了极复杂精奥哲理的武学,也正因为如此,梁璧的武功虽然未必敌得过师兄陈华顺,却偏能调教出一位武技卓越、很有悟性的叶问来。
  
  与日本高手过招
  
  一次,叶问与其表妹出游。一个军阀排长对其表妹做出不礼貌行为,当时叶问身穿长衫,薄底礼绒鞋,一副公子打扮,斯文一表,望似可欺负。军阀排长旁若无人般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气愤之下,叶问突然标身进步,使出咏春拳手法,对方当场应身倒地。排长哪肯咽下这口气,起身拔枪。就在这时,叶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握住对方手枪,并以大拇指直压左轮手枪的转轮,指力顶断钢轴,整个转轮飞将出去。这手绝技一露,登时将对方吓呆。
  日军攻占佛山后,叶问的过人功夫,被日本宪兵队闻悉,欲邀请其担任宪兵队的武术教练。一向抱守民族正义的叶问,断然拒绝。日本宪兵队在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言明如叶问被打败,则听命差使。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叶问接受比武。来者是位身材高壮的高手,叶问摆出咏春桩手,目视对方,却一言不发,待兵来将挡。对方抢先出手,仅仅数招,对方败相毕露,叶问及时收马,一声承让,跳出比武画地。真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本人,暂离佛山,同时暗助我敌后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虽有一身武功,却放弃设馆授徒,在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除暴安良工作。
  
  性格独特的“老顽童”
  
  叶问性格颇为独特,他若幽默起来,就像老顽童一般;要是他一言不发,简直就是一张“扑克脸”,教人摸不清他会说些什么。叶问不大喜欢发言,但一开口便可能有惊人之语。不过,连他自己也承认,他的口才不大好。所以,请他大声演说比请他打一套拳还难。
  叶问似乎不大喜欢别人向他发问,除非是你有办法诱导他“自动”教你,否则,想要他开金口,可比看太阳从西边升起还要难。很多人说他“四不教”——无钱的不教,因为学不起;有钱的不教,因为有钱之人只希望多敛一点钱财;聪明的不教,因为怕他学得太快了;愚笨的也不教,因为反正教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叶问极少在人前直斥其非,故他的弟子们称为“西南二伯父”(指一贯态度极端含蓄,对后辈不加管教反而故意放纵,致使对方到后来自食其果的老人),他很少正面拒绝别人的答复,每逢人家向他询问任何事情,答案多数是“得、得”连声,致使人家摸不着他的真正意思。他那种属于老一辈典型的“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儒者作风,亦是致使大多不明究竟的弟子们对他略有不满的原因之一。
  
  与李小龙的趣事
  
  1950年,叶问来到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有人说,如果不是当年叶问来香港教拳,咏春拳这三个字就不会在香港如此流行,李小龙也不会有今天的声望。
  叶问一生性情耿直,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更不厚此薄彼。李小龙早期由熟人介绍到叶问门下学武,后来武功出众,到海外自己发展。李小龙成名之后,曾提出以一层楼的代价换叶问全套木人桩谱,遭到叶问婉拒。
  李小龙回香港拍电影之前,已在美国创立截拳道。自他创截拳道后,很多人都视他为“咏春叛徒”,认为叶问再也不会认他做弟子了,有人便跟李小龙打赌:由李小龙约叶问师父出来吃一顿晚餐,如果叶师能来,便是他们输,否则,便是李小龙输。
  于是,李小龙打电话给叶问,开门见山地问:“师父,我是小龙呀!我想问您一句,您到底认不认我李小龙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龙的话听起来简单,但很难回答。
  叶问如果回答“不认”,未免显得小家子气,若是回答“当然认啦”,又担心其他徒弟知道后,会很不满,会说“难道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成名了,您就连一点骨气都没有吗”,更担心一些外人知道后会说三道四。最后,叶问的答话言简意赅:“认不认随你呀!”只此一句,已将李小龙踢来的“球”又踢回去了。
  叶问后来说,他还是认李小龙这个徒弟的。李小龙跟他通完电话后,即“诚心邀请师父吃饭”,前来接他去酒楼。他到达后,才知道李小龙借此与人打赌。这也算是叶问与李小龙之间的一场趣事。
  摘自《人物汇报》2008.11
其他文献
素描石膏像是学生美术技能训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历年的中考、高考素描考试中是最常见的考题,是素描中必须的专题训练。通常我们完成一张石膏像素描作品至少需十几个小时,而一般的素描考试时间限制在三小时左右,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高水平的素描石膏像,就需要一定的训练方法。    一、注重造型训练,培养大局观念    1.从总体入手。学生在画画时,往往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在开始看到石
把西湖大学探索建立新的办学模式、现代大学制度置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西湖大学的办学就不仅是举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而是带有探索教育改革的使命。  日前,以西湖高等研究院为前身的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社会力量舉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进入全面建设发展的阶段。学校将以博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  从博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创造良好的情景氛围;第三,设立良好的英语语言交流环境。  [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境 创新能力    英语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种语言。如今的英语课堂,已不是过去那样呆板地去学习语言,而是灵活多样、趣味横生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体现语言的特殊性,更应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创造力。那么,在
[摘要]在实施新课标的形势下,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案例,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而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选取一些隐含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在对这些事例的探究过程中,从而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理念的课程设计,将研究性课程与综合型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必修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的平台,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提供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及时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 互助 主人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悦心境形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