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石膏像快速抓形法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描石膏像是学生美术技能训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历年的中考、高考素描考试中是最常见的考题,是素描中必须的专题训练。通常我们完成一张石膏像素描作品至少需十几个小时,而一般的素描考试时间限制在三小时左右,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高水平的素描石膏像,就需要一定的训练方法。
  
  一、注重造型训练,培养大局观念
  
  1.从总体入手。学生在画画时,往往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在开始看到石膏像时,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往往是头部的五官,那么入手时就会从刻画五官开始,容易出现形不准、结构不准确、花、散等情况,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大动态、大比例入手,可以用衬布或纸盖住石膏像的头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石膏像的动态结构上来,并启发用学生诸如优美、扭转、丰满等词语来描述总体感觉,然后进入起形阶段,用长的直线概括出石膏像的形态特征,并比较石膏像的头、颈、胸、底座等几大部分的比例大小、位置关系,进一步定形。注意,在这个阶段不提及五官等细节刻画。这个训练需要较长时间,这是整体的把握,在总体比例结构把握没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练习。
  2.描绘五官。大的动态结构掌握以后,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五官的刻画上来。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正面石膏像,注意五官的比例关系,如两眼之间的距离是一个眼的宽度,发际线、鼻底线、下颌线构成的三庭关系,口缝在下庭的上三分之一,耳在中庭等,并注意眼、鼻底、口缝构成的平行关系,熟记以上“三庭五眼”关系。然后利用石膏像做道具,沿鼻梁在脸的中间贴一条细彩带,以确定脸中线,转动石膏像,让学生观察左右脸的外轮廓及五官的透视变化,并讲解对应的透视规律,同学们有了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再在大动态的基础上练习五官在各种角度的变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总体造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二、快速完成作品
  
  在有了一定造型能力之后,开始训练尽量快速地完成一幅石膏像作品,要在三小时内完成全画。具体方法如下:
  1.压缩起稿步骤。有些同学在起稿阶段,总怕形不准而不敢往下画,从而在起稿阶段要用到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那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起稿时,不需要等所有轮廓都起准确了,再进行下一个步骤。用长的直线起形,只要对象大比例准确,主要部分确定下来了,便可以马上转入铺大体明暗阶段,也就是将外形和明暗一起进行。在起形阶段,时间不要超过二十分钟,而且越快越好。
  2.简化暗部变化。铺明暗关系在素描里非常重要,三大面的表现对于石膏像的立体表现至关重要。但在开始铺明暗时,我要求学生主要注重强调暗部整体形状特征,忽略细微的变化,并使用重色的铅笔,减少暗部涂色次数。
  3.加强明暗交界线。明暗交界线在决定石膏像的体积感方面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明暗对比强烈结构转折明显的地方,如外轮廓、明暗交界线、底座等处,用虚实不等的线来处理,并加重强调。
  4.强调整体效果。在对石膏像进行明暗关系处理时,要注意灰部的层次,把握好有与暗部的衔接,减少对次要部分的刻画,并始终眯者眼观察,做到从始至终地整体表现。
  5.省略或减少背景的表现。石膏像完成以后,可以省略背景,当然如果时间还充裕的话,可用局部对比的方法,将石膏像明部衬托一下即可。
  6.少修改。在作画过程中,要始终提醒学生尽量少修改,观察仔细后再下笔,少修改或不修改,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通过以上的方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又快又好地完成一张石膏像素描作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美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香河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使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式学习,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国内外有几十种教学模式,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前,中学数学教学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深入到学校各个领域,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而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已引起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所以当前课程需要改革,美术教师更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这是课程改革的前提。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关键词]数学考试 考试改革 改革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新教材进行检测时,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点加强变化。    一、语言表达——“激励化”    传统的数学考卷,语言表达过分严肃、呆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压抑、厌烦、恐惧的心理现象。课改实验后的试卷,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把考试当作一种教育学生的机会,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注意发挥试卷的教育功能,使试卷在形式上能吸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