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千年的生命思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_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的《赤壁赋》紧扣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把作者忧患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超然于时空的人生喟叹,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他在儒家与道家双重思想的影响下难以抉择的心灵的挣扎,从而了解他对生命的思索。
  【关键词】解读;《赤壁赋》;生命思索;乐观豁达的胸襟
  
  有人说,苏轼是一位“无往而不乐”的天仙才子。他能够“谈笑生死之际”,尽管身处逆境,依然胸襟豁达,“豁达乐观”是他的灵魂。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游览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文中表现出作者身处贫困仍显乐观的人生态度。尺幅之间一波三折,写出了作者一段不凡的心路历程,这段心路实则揭示出苏轼达观的人生形态的三次转变,更指明了中国诗人想要超越自我的人生哲学之路。
  文章开篇主要描写作者与客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月白风清、雾气缭绕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澄碧境界,这也是主客悠闲自乐心境的真实写照。当然,文中“窈窕之章”的歌唱,“冯虚御风”与“羽化登仙”的幻想,也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苦闷。第二段开头“饮酒乐甚”句,紧承上文的“举酒属客”,继续描写主客泛舟时的欢快。但是,短暂的欢快终究掩饰不了内心的痛苦。接下来的“扣舷而歌”,显异于先前的民歌轻唱,折射出作者屡遭贬谪后知音难觅、身无所属的悲慨。况且“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更催化了这种情绪,使他原只依稀的困惑变得格外明晰。第三段,作者借客人之口尽情宣泄自己心中的苦闷,首先是人事沧桑的感慨,然后是壮志未酬的悲怆。
  文章的重心在第四段。作者写景衬托悲凉心境,而写悲凉心境,正是为下文写乐观、旷达、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的感悟作铺垫。这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思索层面,也是文章主旨所在。身陷困厄的苏轼之所以能够积极地继续自己的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倦地跋涉,其原因是复杂的。这里有他所受文化教育的浸润,有他宏大抱负的支撑,……但最主要的是他在同自然对峙的过程中产生的顿悟。正是赤壁的江山风物触发了作者的慧根,敦促他不断同自己、同宇宙对话,引领他完成精神还乡的壮举。首先,作者从潮涨潮落、月盈月虚的角度立论,体悟到世间万物的变与不变都系永恒:“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从而呼吁人们不要因时空永恒而感喟自身渺小,而应将人生投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体系中进行全维的考察和观照,从而发现自身的力量与伟大。其次,作者认为在“物各有主”无法改变的制约下,人们必须正视现实,不纠缠于现实给自己带来的苦闷,抛弃虚妄与焦虑,让自己的思想休假,精神散步,真正落实“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的美好,人世的荣辱得失、忧愁快乐就构不成对人生的挤迫与催逼。
  文章最后一段是写主体因为超脱而获得的一种感悟宇宙、人生真谛的“至乐”之境,是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思索的最高境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真正的极致状态的内心平和,这是躁动的心灵归复安静后于大自然中寻找到的永恒寄托。
  苏轼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魂就像飞鸿,它不会眷恋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印,它惟一的使命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的生命的国度里。他的诗文,既是文学的,同时也是哲学的,充满对人生、对生命的思索。
  总之,苏轼在《赤壁赋》中假借主客问答的方式,表现出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作者超脱的俯察人生与宇宙之后的哲理参悟,他也因此而真正做到了无往而不乐啊!
其他文献
编者按: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HEPI)网站于2020年3月30日刊登了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副校长克里斯·赫斯本兹(Chris Husbands)和政策与战略负责人娜塔莉·戴(Natalie Day)的文章——《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八项干预措施》(Eight I
【摘要】科技文阅读是高考阅读题中的主打题型,只有把握住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感知、定向、比照、推理,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准确快捷。  【关键词】科技文阅读;解题思路;感知;定向;比照;推理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感知、定向、比照、推理。下面我们结合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生物多样性》3道阅读题进行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
【摘要】文章从“话题选择”、“文体专长”、“谋篇专长”、“手法专长”和“选材定向”五个方面的培养,针对当前高考作文的“多话题(命题)”和“三自政策”,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阐述了如何练好高考作文的“绝活”和“绝招”。  【关键词】高考;作文;特长培养    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30年过去了。纵观30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从1999年开始,基本上采用了“话题作文
随着全民创新热潮的到来,K-12、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如何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将设计思维作为一种通用方法论引入教育领域等。在此背景下,2016年12月9-10日,“2016设计、计算与创新思维培养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主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和中央电教馆馆长王
【摘 要】节选于司马迁之杰作《史记》中的文章——《鸿门宴》是一篇巧用对比手法的力作,对比手法贯穿全文始终。全文通过对刘项两大阵营的四对人物——主帅项羽与刘邦,谋臣范增与张良,武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的对比描写,不仅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副惊心动魄的故事场景,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道出了双方明争暗斗、形势互换的根源。  【关键词】《鸿门宴》 《史记》 司马迁 人物形象   
据《大学世界新闻报》(总第488期)2018年1月12日消息,国际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教授、该中心创始人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发表题为《2018年高等教育继续面临各种困境》的评论文章,对2018年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他指出,由于欧美等国民族主义反弹、英国脱欧以及各国高教财政经费不增反减等不利因素,今年国际高等教育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育只追求教条的工具关怀,漠视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要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注重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为学生构建更富活力、更为开放、更加自主与和谐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关怀 对话交流 开放课堂 自主学习    走上工作岗位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学前路茫茫。曾经在高一段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语文课很无聊,没有
据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2019年6月24日消息,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IES)于当日发布了一份名为《艾奥瓦州高中: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及教师对学校支持技术使用的看法》(Technology Use in 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Support for Technolog
译者注:促进就业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施政重点之一,他在2017年6月15日签署了一项行政令,增加拨款2亿美元,大力推广学徒制,以填补600万个技术岗位空缺。学徒制有望让人们学习技能,却不用负担接受高等教育的沉重债务,同时增加就业机会。美国智库新美国(New America)教育政策项目资深政策分析师玛丽·爱丽丝·麦克卡西(Mary Alice McCarthy)2017年10月26日在美国《
【摘要】“独留青冢向黄昏”中“向”的理解,与诗歌的意境、上下诗句间的关系和修辞、诗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有着深入的联系,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杜甫 古典诗歌 诠释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课本应是探究的出发点,我们把课本中疑惑的地方与学生共同做深入探究,既可以从发展的角度使学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