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w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28-02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这个能力培养不好,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朗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加强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一、朗读激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感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这些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理想的风筝》一文,如果让学生直接朗读,不会有好效果,但换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味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学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这时,学生朗读就很容易把握文中的感情,完全投入其中,读出放风筝时的欢乐。在此基础感悟一位年过五十、腿有残疾的老人能够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激动、自豪。这样,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味,兴趣盎然,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达到喜欢阅读的目的。
  二、朗读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低年级阅读教学尤其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新课标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好习惯。喜欢阅读,经常读书。”
  正确朗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普通话,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清楚(声、韵、调读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多音字、儿化音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变音要读正确。教师可用范读、领读、指名读等方法训练学生朗读,从而达到正确朗读。
  流利的读,是指读得流畅,不中断,不读破句子,并根据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低年级学生朗读经常出现唱读或一字一顿地读,有时因心里紧张出现丢字、加字、读错字的现象。应指导学生先用眼睛看字、词、句,分清每个句子中哪些字是单音字,哪些字组成的是词。整段中哪些句子用哪种语气读、哪种语速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地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不同语气。比如:升调,表示疑问。降调,表示陈述、肯定、感叹等。平调,表示庄严、悲痛、冷淡。曲调,表示幽默、含蓄、夸张、惊奇。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和指导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然能比较流利的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来。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这样,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克服方言对朗读的影响,逐步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好习惯。有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爱读书、常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学到知识、表现自我、得到享受、获得成功的手段,为将来奠定基础。
  三、教师引导,学生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编者三者的对话。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去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注重学生读书质量,扎扎实实的落实到阅读教学中。
  阅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使读者激活原有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需求,掌握学生阅读心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教师设计问题要精、巧,问得要及时,尽量要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好问题,直接问到学生内心感受上。沿着学生的思路顺藤摸瓜,以问促读,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深层意蕴,走进文本,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由领悟到体悟;得“趣”到得“法”。
  能抓住要点和关键提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表现。“学贵有疑”,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感悟和质疑的关系,阅读课应有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感悟和质疑谁先谁后,谁轻谁重,要因文而异,辨证处理。一般地,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古诗词、儿童诗歌,教学时可以感悟在前,质疑在后,并在感悟上多花时间;常识性文章、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寓言故事等,教学时可以质疑在前,感悟在后,并在质疑、解疑上多花时间。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质疑和感悟结合起来。要告诉学生质疑不要局限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上,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焦点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让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生成,主动创造。
  总之,阅读能力是具有心理特征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课程的难易程度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聚焦成都,赢在西部.2010年10月17日~19日,成都世纪城娇子国际会议中心, “第五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在此隆重揭幕.以“新能源和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本届“欧洽会”,
【摘要】建筑工程检测过程中合理应用无损检测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发现建筑工程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方便实施各种防范措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标准。本文就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建筑工程检测;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单位也依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引进先进技术,提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2.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
对日关系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发展长期、稳定和健康的
2002年上半年中国消费IT及数码产品市场总体比较平淡,销售额115.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15.8%.与此同时,数码相机、MP3、移动闪存盘的增长分别达到33.75%、102%、300%
经济全球化趋势 ,已成为新世纪的历史特点和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面貌 ,都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当然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人类的“福音” ,它在不
期刊
一、三大视点rn(一)共同推动日中经济合作走向新阶段rn2003年3月5日至17日,中国召开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此次大会上,确立了2002年11月在党代会上决定的“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流程环节中,电力方面的内外线安装往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着施工的成效以及人们的用电安全,对此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一些电气工程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