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很忙。
行走,是他的人生姿态。他常常带领一批教师,辗转于全国各地,传播课程改革与思维创新的火种;他常常在各地名校的报告厅里侃侃而谈,谈教育的忧思,话教育的理想……忙碌不仅以动态呈现,更多时候是一种静态的表达——他常常以全国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的身份在华师大美丽的校园里徜徉,在那醇厚的学术氛围里对话;他常常在自己的校园里踱步思索。或伫立于那块卧牛石旁,凝视着镌刻其上的校训“至博至淳”,或端坐在教室后面,倾听师生们演绎讲学稿的精彩……生活就在这“动”与“静”之间不停地流转,然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教改、对乡村孩子的那份热忱和深情。
他就是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在浮躁的世相中,他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安静、平静和沉静。在《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都能看到有他与东庐中学的报道:在任何一家强势网站上,只要键入“东庐中学”、“讲学稿”、“陈康金”,就能立即搜索到几万条相关信息……是怎样的魔法和力量演绎了这个朴素的奇迹呢?
让时光倒流到1999年8月。
那时,他刚刚接任东庐中学校长。因办学质量差,又遇乡镇区划调整,学校面临被撤并的危局。东庐中学何去何从?东庐的孩子们怎么办?这些问题在他心中纠结,撞击,久久地煎熬着他。其实他并不在乎一个“校长”的名分,只是生于斯长于斯求学于斯的他深深地体会到农村教育的许多无奈与无助——设施落后,资源贫乏,师资薄弱,孩子们在贫瘠的土壤中艰难成长。面对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他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农村孩子享有和城里孩子、名校孩子同样的阳光。于是,他决定奋起一搏。
他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从改革备课模式入手,大力推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育改革。他狠抓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坚持集体研究备课,先在数学、化学学科进行“统一教案,师生共用”的备课实验。成效初显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课堂深处。经过艰辛的探索,他带领老师们把教案作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课堂笔记和课后的复习资料融为一体,自此,它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讲学稿。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10年来,庐中人秉承“合融”教育理念,在磨砺中迅速成长,褪去了乡村教师的卑微,质朴中又融入了大气和厚重。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校长”、“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教师”……尽管荣誉多多,但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从没有咄咄逼人的架势,永远保持着低调的行事风格,一如秦淮河毫不张扬的源头。当前,全国有千余所学校在学习、借鉴东庐“讲学稿”,“讲学稿”已演绎成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教学流派。各地纷纷邀请他前去讲学,东庐经验被众多的薄弱学校奉为课改的圭桌……众多炫目的光环并没有使他的质朴褪色,他永远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守望着这方灵秀的土地;如今,他也怀着与祖辈同样的执著,坚守着东庐中学这块“教改试验田”。他求索到教育规律和植物生长规律的共通之处,决心打造“绿色生态”的优质教育。美国作家塞林格笔下的“麦田守望者”,其至高理想就是:“守护着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东庐中学就是他心中的那块绿洲,那片“麦田”。在这里,有一群乡村孩子在自由地奔跑,畅快地呼吸,快乐地游戏……而他,为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执著守望。
(摄影
静清/撰稿杭蓉珍)
行走,是他的人生姿态。他常常带领一批教师,辗转于全国各地,传播课程改革与思维创新的火种;他常常在各地名校的报告厅里侃侃而谈,谈教育的忧思,话教育的理想……忙碌不仅以动态呈现,更多时候是一种静态的表达——他常常以全国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的身份在华师大美丽的校园里徜徉,在那醇厚的学术氛围里对话;他常常在自己的校园里踱步思索。或伫立于那块卧牛石旁,凝视着镌刻其上的校训“至博至淳”,或端坐在教室后面,倾听师生们演绎讲学稿的精彩……生活就在这“动”与“静”之间不停地流转,然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教改、对乡村孩子的那份热忱和深情。
他就是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在浮躁的世相中,他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安静、平静和沉静。在《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都能看到有他与东庐中学的报道:在任何一家强势网站上,只要键入“东庐中学”、“讲学稿”、“陈康金”,就能立即搜索到几万条相关信息……是怎样的魔法和力量演绎了这个朴素的奇迹呢?
让时光倒流到1999年8月。
那时,他刚刚接任东庐中学校长。因办学质量差,又遇乡镇区划调整,学校面临被撤并的危局。东庐中学何去何从?东庐的孩子们怎么办?这些问题在他心中纠结,撞击,久久地煎熬着他。其实他并不在乎一个“校长”的名分,只是生于斯长于斯求学于斯的他深深地体会到农村教育的许多无奈与无助——设施落后,资源贫乏,师资薄弱,孩子们在贫瘠的土壤中艰难成长。面对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他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农村孩子享有和城里孩子、名校孩子同样的阳光。于是,他决定奋起一搏。
他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从改革备课模式入手,大力推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育改革。他狠抓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坚持集体研究备课,先在数学、化学学科进行“统一教案,师生共用”的备课实验。成效初显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课堂深处。经过艰辛的探索,他带领老师们把教案作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课堂笔记和课后的复习资料融为一体,自此,它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讲学稿。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10年来,庐中人秉承“合融”教育理念,在磨砺中迅速成长,褪去了乡村教师的卑微,质朴中又融入了大气和厚重。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校长”、“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教师”……尽管荣誉多多,但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从没有咄咄逼人的架势,永远保持着低调的行事风格,一如秦淮河毫不张扬的源头。当前,全国有千余所学校在学习、借鉴东庐“讲学稿”,“讲学稿”已演绎成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教学流派。各地纷纷邀请他前去讲学,东庐经验被众多的薄弱学校奉为课改的圭桌……众多炫目的光环并没有使他的质朴褪色,他永远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守望着这方灵秀的土地;如今,他也怀着与祖辈同样的执著,坚守着东庐中学这块“教改试验田”。他求索到教育规律和植物生长规律的共通之处,决心打造“绿色生态”的优质教育。美国作家塞林格笔下的“麦田守望者”,其至高理想就是:“守护着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东庐中学就是他心中的那块绿洲,那片“麦田”。在这里,有一群乡村孩子在自由地奔跑,畅快地呼吸,快乐地游戏……而他,为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执著守望。
(摄影
静清/撰稿杭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