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认识和发掘古典的意义与价值,是关乎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未来的重要问题,不可不慎思而行。一百年多前,“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怀着拯救中国文化的宏愿,喊出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他们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其后续种种行径,却颇有过犹不及之弊。反观他们所大力提倡学习的西方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在内的思想运动,却无不是回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时期,向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的思想中汲取养分,进而提出适应当时社会的新理论。我们极力抛弃自己的传统去学习西方,而他们却对自己的文化源头视若珍宝,这种奇异的反差实在是引人深思。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反思与弥缝,人们逐渐发现,于文化而言,“古今”问题比“中西”问题更有迫切思考的必要。“古典”是什么?“现代”是什么?“古典”对于当今的文化发展有何意义?凡此种种,无不因其关涉到文化的未来而显得意义重大。我想,刘强先生也必定一直在思索着这些问题,作为一位文化学者,这或许是他肩上卸不下的责任与使命吧!如果说2010年出版的《有刺的书囊》是其对“现代”的观照,那么这本《穿越古典》则是他对“古典”的回溯与探求。该书第一辑“古典杂论”中的十篇论文皆是作者对先秦至魏晋时期文学的研究成果,此是作者的“学术大本营”,故而其笔力所到处,可谓游刃有余,其思深体密,多有新论。如在探讨阮籍处世态度的转变时,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阮籍的“恋母情结”进行探讨,揭橥了“丧母事件”是阮籍从“至慎”转向“佯狂”内在动因。类似妙论不一而足,循章读来,时欲击节。
  王充《论衡》有云:“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是故对待“古”与“今”,绝不可持针锋相对、非此即彼的态度,一旦偏执一方,则允正的文化研究势必会被无休止的党同伐异所取代。刘强在该书《自序》中说道:“从对‘今典’的观照阐发转向了对‘古典’的寻绎省思。只不过,对古典的寻绎和省思,依然没有离开对现实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追问和分判。”这段自白庶可视为作者对如何处理“古今”问题的一次解答。在对古典文史研究体认的同时,作者还一直在思索着当下的经典教育问题,书中第二部分“文教新说”便是他教育理论的呈现。刘强从经典中生出信心,又从经典中获得信念,他以“人能弘道,道不远人”的信念,倡导用经典教育来匡正课本教学的阙误,用书院教学来弥补体制教育的不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当今的经典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阻力,但只要怀有“立己达人”的道心,自然会不辞艰阻地坚持弘扬经典。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此即是也。书中对“学统之建立”“道统之赓续”“师道复兴”和“经典教育”诸问题之所以不厌其烦而津津乐道,大概正是作者深明夫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乐趣吧!亲近经典,默识心通,再以所得“反刍”当今社会,正是刘强对于“古今”态度的最好诠释——“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之道”即是我们文化中的那些最元初、最具生发力的精神内核。《易》曰:“复者……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兴者,起也。我们探讨复兴古典,所着意者,正是天地阴阳之间,那一阳初动的刚长之势,以俟其“反复其道”之大德,古典的价值,便正在于它垂轨万世而复归于当下的典范意义。
  因《穿越古典》一书是由作者近几年的文稿合辑而成,故而其中还增列了数十篇书评与序跋演讲,虽稍显纷驳,但这也正是作者浸淫古典之中,将古典的诗意融入自己生活的鲜明表征。尤其是此类文章于体例上的限制相对较少,因此也更能呈现作者在日常阅读、人际交往、会议演讲等方面的思与行,从而使读者得以窥见作者整全的生命状态。其实,古典的意义也正是在于这种“知行合一”的日常修养,只有使古典精神参与当下生活,方能明心见性,以至于“变化气质”。
  我们的肉身虽无法突破时空的界限,但我们的灵魂却能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不正是一种精神的“穿越”吗?穿越古典,不是空无地追忆过去,也不是执泥地拒斥现代;穿越古典,恰恰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过往,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度过当下,也是为了让我们更为坚定地走向未来。从当今文教到魏晋文化再到先秦经典,刘强在“古”与“今”之间往来穿梭,而他所不停地追寻的,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某虽不才,私心所措意者,不过是致敬古典,进而呼唤古典精神的回归罢了。”诚哉是言!回望历史,正是那些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往圣先贤,用鲜活而律动的生命,不停地为我们塑造着那源源不息而参赞万有的古典精神。而这些,曾一度与我们渐行渐远。“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如今的我们不仅要呼唤古典精神的回归,更需要守护、培育它,使其融进我们当下的生活,在“现代”中不断彰显和体用“古典”的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古典精神守护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反思求索,为我们的文化引来更多蕴含着独特民族基因的源头活水,用绵续千载而不辍的古典之泉,滋养我们日渐枯槁的文化心灵。
  (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而哲学这一追问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之学则是这一精神生命的核心。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以及哲学智慧之继承发扬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回归到中国哲学固有的问题,确定特定的哲学思想所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而思考这些思想所蕴含的智慧如何为现代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案。同时,应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性之关系,需要梳理出重要思想观念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把握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笨花、洋花都是棉花。  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 有个村子叫笨花……  铁凝以抒情笔法将 “笨花”吟诵为生命的传奇,也使其成为回溯乡土中国历程的符号。铁凝将笨花作为一种镜像来书写,而有关笨花村庄的叙事,指涉为生命与精神意向的象征,原本是走向对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探索的凭借。  《笨花》一改铁凝以往创作《哦,香雪》《玫瑰门》等关注女性命运、注重个人情感开掘的基调,截取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
王小帅是当代中国影坛最具个性和风格的电影作者之一,面对当今电影市场中一浪高过一浪的商业化浪潮,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将目光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来承载自己对于个体、社会和历史的独立严肃思考,为推动中国作者电影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小帅在谈到《地久天长》的创作初衷时说道:“希望通过时间去感受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自身的命运的无常。”30年间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被导演
己亥年初夏的五月,有机会到衡阳参加船山书院的学术活动。作为中国书院研究的同道,王立斌将他的《辛稼轩与铅山瓢泉词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送我。我与王立斌虽初次相识,但因其师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史树青先生,我在岳父家曾常與史先生相见并请教,所以便有了亲切感。  王立斌与我同为恢复高考上的老知青大学生,也同为中国书院学会的副会长。其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长于考古、文博、历史、文物鉴定、图书和书
最近一个月,我一直在自欺欺人。拖着拖着就是不愿意打开这个叫做“第三学期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总结”的文件夹,仿佛只要我不动笔,这门课程就永远不会结束。而只要在电脑上敲下任何一个字,就是正式地和过去一年半中的自己和老师告别。昆图斯说,“习惯是比天性更顽固的东西。”是啊,我已经习惯了每次课前看着先生单肩背着公文包,手端着白瓷杯走进教室,习惯了课上听到刷新古代文学史的新颖学术观点,习惯了课后在宿舍里和舍友讨
京剧自晚清年间成熟,迅速进入鼎盛时期,并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短短时间里就风靡全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近两个世纪以来,京剧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拥有特殊地位,对它的繁荣发展助力不小,福兮祸兮,不能一概而论,整体而言,对京剧的传播助力不小,但更重要的是京剧伶人们对艺术的精心雕琢与执着追求,才成就了京剧辉煌的成就与地位。  尽管京剧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与艺术领域有毋庸置疑的地位与影响,但京剧研究的
2011年11月16日,“美国国家图书奖”在纽约揭晓。是年奖项都有哪些作家最终入围?获奖作家和获奖作品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美国国家图书奖:此NBA非彼NBA  当今世界,无论是喜好篮球还是不喜好篮球,大概少有人不知道美国的NBA,即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美国还有一个NBA,其全称为National Book Awards,即“美国国家图书奖”。  第一届美国国家图书奖举办于1
1961年,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发表在《河北文学》上,小说讲述的是抗日小英雄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1963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小兵张嘎”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而这部作品亦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红色经典。小说和电影在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2004年又被翻拍成同名电视剧。张嘎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进入新时期以来,《小兵张嘎》被编入《战斗的童年文学丛书》
刘淑度为鲁迅所刻印章。晚年刘淑度。  鲁迅晚年时有两枚印章经常使用,一枚是“鲁迅”,另一枚为“旅隼”。这两枚印章均为石章,现在都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壹/  “鲁迅”这枚石章高63毫米,鲁迅文稿《〈北平笺谱〉序》钤印。“旅隼”高63毫米,在鲁迅自己设计的《准风月谈》封面中钤用,使之成为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这两枚章还用于字幅上,特别是《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的诗稿上同时钤上了这两
《北鸢》无疑是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以巨幅的容量演绎关乎民国的家族记忆与历史记忆。然而民国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时事复杂多变,风云诡谲,然而也是一个丰盛而辽阔的场域所在,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正同此理。甫一乱世之中,往往就若纸鸢命悬一线,而又暗藏一线生机。沉浮于其中的青年弄潮儿们注定要在家国之间做出选择,究竟是舍小家成就其大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于浊世固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