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论述小康和大同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正担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参加完一场祭典后,踱步到宫门外的高台之上。孔子注视着远方,连连叹气。
  学生子游在一旁见了,便问:“夫子,您为何叹气呢?”
  孔子回答:“大道实行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心向往之。那时候,天下为公,也就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谁有仁德,谁有才能,大家便推举他为领导人,即选贤与(举)能。大家都讲求信用,和睦相处,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子女。因而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成年男子能发挥才能,成年女子能嫁个好人家,儿童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及残疾人都能得到照顾。大家都竭尽所能共建美好社会,而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没有钩心斗角,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和谐的景象。这就是大同的世界啊。”
  孔子接着说:“现在就不同了,天下为家,天下成了某家族的天下。大家都只顾着自己的亲人,都为自己牟利,权力靠世袭传承。于是,欺诈与纷争随之出现,需要靠礼去约束人伦纲纪和社会秩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圣王,无不是依靠礼来治国的。这便是小康社会。”
  在孔子心目中,礼是维系等级秩序、人伦纲常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夏禹等圣王便是榜样。通过礼达到小康的境界,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状态。孔子之所以参加完祭典后叹气,便是有感于鲁国的君主没有遵循礼制。
  由于孔子所说的小康是从夏禹开始说的,那么大同无疑是“家天下”之前的时代。根据战国诸子的描述,唐尧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传给了虞舜;虞舜也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大禹。直到大禹开创夏朝,才打破原来的状态,天下为公成了天下为家。
  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核心是贤能政治,即依靠领导人的品德、才智来引领和谐社会。除了儒家,其他诸子也提出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國”。
  《老子》中,作者描绘了“小国寡民”以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图景。法家和黄老道家则认为,个人的品德与才智是不可靠的,因而贤能政治不能成为治国的保障。只有永恒的法或道,才能维系社会的和谐,才能创造“至安之世”。
  法家和黄老道家强调法、道的客观性与公共性,与儒家的大同理想构成两种“理想国”的设计路线。二者看似截然对立,却在后世的政治实践中相互渗透、互济互补。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柏拉图。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有不少相似之处:柏拉图强调让“哲人王”掌握政权,孔子强调贤能政治,两人都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身上;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社会分工、各安其位,从而维持社会秩序……从个人经历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曾周游列国,也都屡屡碰壁,最终以办学授业的方式传播思想。
  今天来看,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过于理想化了,但它追求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契合的。大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蓝图。
  (陈福民摘自《解放日报》2020年1月14日)
其他文献
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里,人们50年前狩猎的主要方式是“围捕”,一群人把猎物围住,然后用石块将其砸死,或者用长矛把猎物刺死。后来,这个原始部落从外部文明世界获得了枪支。按道理,此时应该采用“追捕”的狩猎方式,因为枪支射程远,如果仍采用“围捕”,不仅不易发挥枪支的优势,而且极易误伤同伴。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直到今天这个部落仍旧在用枪支“围捕”猎物。  一个社会学家偶然进入这个部落,对这种现象产生了浓
四十岁以后,我变成了一个主动示弱的人,不再较劲、不再遮遮掩掩,坦承自己的短板和缺憾,不再为没有意义的表面的虚荣和繁华埋单,释然地面对和接纳自己才华有限的事实,明媚而笨拙地生活着。成长的路上,因为不懂得迂回、婉转,走过很多弯路,也受到过非议和排挤;长大以后才明白,强悍和脆弱的刚硬其实是因为内心的不够饱满和丰盈,或者说是一种隐隐的卑怯和不安。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们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重要;而我们却习惯
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世界排名第三,一直就以自己专属的奶牛场而闻名。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奶牛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甲烷排放也一直引起着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一头牛每天通过打嗝放屁及排泄等生理功能,可以生产160~320升的甲烷。甲烷是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出二十多倍。而温室气体的浓度一旦增加,就会减少地球长波辐射进入太空的量,因为这些气体会在对流层内拦截较多的长波辐射,
朋友写煮得软到恰到好处的东西,有“汤里的冬瓜,无论是鸡汤还是鸭汤,炖到好处,似有似无,几近雾里看花”。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倒不是他所描绘的冬瓜鸡汤或冬瓜鸭汤,而是家里经常做的火腿冬瓜汤。将火腿切片放到汤里,与冬瓜同炖,所出成果,乍看依然是一锅清汤,殊不知放了时间这种料下去,往往是悄无声息地施了魔法。火腿这样的食材,久炖之下,唯香味和咸味传递出去,而一身筋肉,依然保持硬朗风骨。冬瓜则恰恰相反,
人们常用“灯红酒绿”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或是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热闹景象,“灯红”很容易理解,可酒何以“绿”呢?中国古代的酒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本草纲目·造酿类》中说:“酒,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除了红、绿、白色的酒之外,还有黄酒、琥珀色的酒等。酒之绿,与古代酿酒工艺粗糙有关。古时酿酒,尤其是家酿,有的根本不过滤,有的虽滤而不净,由于杂质多,尤其是碎米、渣滓浮在酒面上,时间长了就变成了
有些东西是让人想不透的,比如光阴。它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但能感受它在身边缭绕。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无限,所以我们时常有紧迫感,甚至渺小感。我们被时间控制,被它驾驭和限制,被它幸福着、痛苦着、抚慰着、期盼着。它像一张巨大的网,以其浩瀚与无穷把世界万物统统笼罩在自己怀里,任意把玩与雕琢。  人生的遗憾说到底是光阴的遗憾,它给予我们的并不多,因而让人感到遗憾和惶恐。人类的所有情感都凝聚在光阴里,所有
胡林翼是晚清中兴名臣,工作足迹遍布贵州、四川、湖北多地,曾国藩盛赞其才胜己十倍。这位封疆大吏、督抚重臣,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骨灰级地图“发烧友”。  胡林翼早年学习,不拘于四书五经,曾跟随老师蔡用锡研习舆地之学。他对《史记》《汉书》《左传》爱不释手、反复钻研,在图志中遍历川河关塞,在史料中参悟兵政机要,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而立之年后,胡林翼到贵州工作,公务繁忙之余,也没有忘了地图这个爱好。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沙叶新发表了独幕喜剧《一分钱》,由大导演黄佐临亲自执导,公演后颇获好评。黄称赞这个剧本写得非常“俏”,沙叶新为此有点自得。黄说:“小沙啊,你有本钱了。不过这个本钱不大,只有‘一分钱’。”大导演在鼓励新人的同时,一语双关,提醒取得了一点成绩的年轻人,不要骄傲自满。  有位老书画家门下有一学生,其作品得到几位圈内行家的赞扬,学生有点飘飘然。老师谆谆告诫:“要知道自己
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内,在装饰布置上,可谓费尽了心思,却总是感到难以尽如人意,不仅活动的空间小,而且缺少阳光的清明和地气的爽朗,尤其在炎炎的夏日,更感到热浪滔滔,苦闷难捱。不由怀念起绿荫匝地的农家小院,集纳着乡野的灵气,洒落着沁凉的清新,那是一种怎样舒心惬意的享受啊!  黄土平夯的院落里,有一棵枣树,有一棵桑树。枣树下置了一方捶布石,黑油油的石面上,光洁如一面镜子,母亲和姐姐织下土布,用心地
这是一辑风靡2017年年末朋友圈的短片,题目是《这个世界,总有人默默爱着你》,历时4分26秒,讲述了6个简短的故事。  故事1:漆黑的夜里,一个女孩坐在窗前,满脸忧伤,她想自杀,于是用手机发帖提问:“手上的动脉在哪里?越具体越好。”  故事2:女孩想买一本《时尚芭莎》杂志,报亭老板不但不肯卖给她,还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快走吧,别烦我!”把女孩赶走。  故事3:大雪飘飞的夜晚,孤单的女孩醉酒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