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校统计留守儿童,每个班有将近20%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这些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少关爱和父母亲情,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颇多,如性格比较孤独、行为有偏差、卫生状况差……那么,怎样才能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呢?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爱更不会有“留守孩子”教育的成功。以下是我对“留守孩子”爱的教育中的一个案例。
【案例】朱林是个学习认真、遵守纪律的女孩,可我总觉得这孩子太老成,脸上常显露出忧虑,课堂上从不发言。两个星期以来,我从没看见她的笑容。为了弄清原因,课后,我把她叫到学校的亭子里,和以往一样,我想先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可是她一直不说话。难道她有什么难言之隐?我拉着她的手说:“林林,老师想当你的知心朋友,你接受我吗?”她点点头,我发现了她眼里的泪光。我趁机说:“你无论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对你的知心朋友说,你快乐,老师就快乐,你难过,老师也难过。”也许是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她打开了话匣子。我静静地听着。听着她的话,我不禁惊叹:惊的是她的父母怎么如此放心;叹的是林林的坚强与能干。原来,她从读四年级开始就独自带着两个弟弟上学,父母长年在海南打工——编竹篮,过年也不会回家,因为这段时间生意最好。到三四月间是淡季,父母一方就会回来住上一两个月。奶奶与父母关系不好,再说也在乡下,根本不会照顾他们。在吉水只有唯一的亲人——姨妈,但是离得比较远,很少过来。她的父母是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去打工——孩子多,再加上买了房。可我无法想象:一个这么小的女孩,要肩负这么多的重任:既要学习,又要洗衣、做饭……“你太能干了,家里要做这么多的事,可你的学习任务总是很好地完成。”我由衷地赞叹。“老师,现在好多了,我的两个弟弟长大了,可以帮忙做些事,他们一个读四年级,一个读二年级。老师,累点我不怕,就是到了晚上,我们有点害怕。”听了林林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呀,这就是“留守孩子”的无奈呀!班会课上,我把林林的事告诉了同学们,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向她投去钦佩和关切的目光。我说:“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林林吗?”经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我班成立了“真情小组”,就是每周的星期三和周末派三、四名学生到林林家帮忙洗衣、拖地、买菜……愿意参加的同学到班长处报名。令我欣慰的是,学生热情非常高,很多男生也自愿参加。晚上,我拨通了她家长的电话“我听林林说了你们家的情况,家庭困难一点可以慢慢来,可是孩子的教育、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错过了教育的时间,即使你有再多的钱也是无法挽回的,希望你们一定要留一个人在家里,一边照顾他们,一边打点零工,对于林林来说,今年是六年级毕业班,学习任务较重,你们务必要考虑……”家长特别感谢老师,他们表示,明年一定会留她妈妈在家,这半年不行,还望老师多关照。平时,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特别关注她,给她机会,给她鼓励。一个月后,我做了详细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给予她的帮助远不止一个星期两次,离林林家比较近的几个同学几乎天天放学后去她家,陪她一起写作业、做家务、聊天……难怪林林的变化这么大,她开朗了,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脸上也时常会洋溢着笑容——是大家给了她温暖、信心和勇气。第二学期,有了妈妈的陪伴,林林更是快乐无比,学习成绩也从中等迈入优秀。
【反思】以上案例只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采撷到的关于“留守孩子”教育的花絮。但它却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留守孩子”由于失却了亲情的温暖,更渴望老师的关注和爱的呼唤,因为这份师爱将如甘露,滋润孩子的心田,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用我们的爱心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尽量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绽开笑脸。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县①实验小学②进士学校)
【案例】朱林是个学习认真、遵守纪律的女孩,可我总觉得这孩子太老成,脸上常显露出忧虑,课堂上从不发言。两个星期以来,我从没看见她的笑容。为了弄清原因,课后,我把她叫到学校的亭子里,和以往一样,我想先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可是她一直不说话。难道她有什么难言之隐?我拉着她的手说:“林林,老师想当你的知心朋友,你接受我吗?”她点点头,我发现了她眼里的泪光。我趁机说:“你无论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对你的知心朋友说,你快乐,老师就快乐,你难过,老师也难过。”也许是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她打开了话匣子。我静静地听着。听着她的话,我不禁惊叹:惊的是她的父母怎么如此放心;叹的是林林的坚强与能干。原来,她从读四年级开始就独自带着两个弟弟上学,父母长年在海南打工——编竹篮,过年也不会回家,因为这段时间生意最好。到三四月间是淡季,父母一方就会回来住上一两个月。奶奶与父母关系不好,再说也在乡下,根本不会照顾他们。在吉水只有唯一的亲人——姨妈,但是离得比较远,很少过来。她的父母是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去打工——孩子多,再加上买了房。可我无法想象:一个这么小的女孩,要肩负这么多的重任:既要学习,又要洗衣、做饭……“你太能干了,家里要做这么多的事,可你的学习任务总是很好地完成。”我由衷地赞叹。“老师,现在好多了,我的两个弟弟长大了,可以帮忙做些事,他们一个读四年级,一个读二年级。老师,累点我不怕,就是到了晚上,我们有点害怕。”听了林林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呀,这就是“留守孩子”的无奈呀!班会课上,我把林林的事告诉了同学们,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向她投去钦佩和关切的目光。我说:“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林林吗?”经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我班成立了“真情小组”,就是每周的星期三和周末派三、四名学生到林林家帮忙洗衣、拖地、买菜……愿意参加的同学到班长处报名。令我欣慰的是,学生热情非常高,很多男生也自愿参加。晚上,我拨通了她家长的电话“我听林林说了你们家的情况,家庭困难一点可以慢慢来,可是孩子的教育、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错过了教育的时间,即使你有再多的钱也是无法挽回的,希望你们一定要留一个人在家里,一边照顾他们,一边打点零工,对于林林来说,今年是六年级毕业班,学习任务较重,你们务必要考虑……”家长特别感谢老师,他们表示,明年一定会留她妈妈在家,这半年不行,还望老师多关照。平时,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特别关注她,给她机会,给她鼓励。一个月后,我做了详细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给予她的帮助远不止一个星期两次,离林林家比较近的几个同学几乎天天放学后去她家,陪她一起写作业、做家务、聊天……难怪林林的变化这么大,她开朗了,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脸上也时常会洋溢着笑容——是大家给了她温暖、信心和勇气。第二学期,有了妈妈的陪伴,林林更是快乐无比,学习成绩也从中等迈入优秀。
【反思】以上案例只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采撷到的关于“留守孩子”教育的花絮。但它却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留守孩子”由于失却了亲情的温暖,更渴望老师的关注和爱的呼唤,因为这份师爱将如甘露,滋润孩子的心田,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用我们的爱心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尽量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绽开笑脸。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县①实验小学②进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