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纲要在指导思想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体现了“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我结合亲身体会,认为由于受长期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存在弊端,并尝试从树立新理念,改善新形式下师生关系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谈谈新课改后体育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此次改革,以期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教学目标是终身体育
从根本意义上说,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品性,为社会培养富有能力与创造精神、适应环境与竞争的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把在体育教育中获得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对手、公平竞争、机智敏捷、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品质等,在未来的社会参与之中持续发展与发挥。
围绕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依据所在,终身体育的任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形成运动健身意识,掌握健身方法,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运动行为习惯,最终拥有终身体育必备的素养,使学校体育教育过渡到社会群众体育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部分教师忽视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过于和片面地强调体育教学中的技术教学要求,钻入雕琢技术细节的牛角尖,若干教学教材内容的设置围绕竞技体育,重竞技、轻群体,抓少数、丢多数,片面地认识体育的生物学功能,忽视体育能力的获得和促进社会适应的功能,扭曲终身体育与终结体育的关系,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大众体育的断层与不一致性。
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学,大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告别了体育课后,回首一望,才发觉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未给自己留下多少有价值,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东西,不当运动员,花很大功夫学来的技术动作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校所学或者用不上,或者太狭窄,学生离开学校,其体育影响也就宣告结束。
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基础,肩负着终身体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跃升的使命,终结体育终将无可避免地为终身体育所取代。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二、高中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
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层次不明显,从小学到高中所学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使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变成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
2.体育教学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材固定,教学计划一致,而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运动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很少考虑。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学也能拿高分,有的学生“吃不了”,拼命努力了,成绩还是不怎么样。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严重地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受“应该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考高分上大学寄予厚望,对于非高考课目的的体育课认为可有可无,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殊不知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作业布置量非常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更谈不上兴趣培养。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多少年来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技术性偏强而趣味性不足等缺点仍然存在,且大部分学校受场地器材设施的影响与限制。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而且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方面考虑,灵活运用有限的条件,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搭配,选择那些能较好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活动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内容。如: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取部分选修的办法,提出多种项目给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平时正常的课堂内容中包涵具有时代性、传统性的体育项目,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由学生自己设想并提出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设计的体育项目中去,这样不仅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体育学科教学内容不仅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而且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使用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能动性,并紧贴体育运动内容,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并通过自编游戏的方法,优化组合动作和重新排列动作组合,学会逆向思考问题等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让学生自编自导,是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而且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创新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凡是经过自己的头脑精确思考而产生的新发现、新发展、新见解、新点子,都是创新。在体育课上,自编自导不失为一种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方法。自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导,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例如,游戏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介绍游戏的创编原则和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由学生自编自导,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一些基本动作自由组合,自配音乐。在班级联欢会上,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成绩好的学生身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发散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地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一、教学目标是终身体育
从根本意义上说,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品性,为社会培养富有能力与创造精神、适应环境与竞争的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把在体育教育中获得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对手、公平竞争、机智敏捷、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品质等,在未来的社会参与之中持续发展与发挥。
围绕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依据所在,终身体育的任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形成运动健身意识,掌握健身方法,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运动行为习惯,最终拥有终身体育必备的素养,使学校体育教育过渡到社会群众体育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部分教师忽视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过于和片面地强调体育教学中的技术教学要求,钻入雕琢技术细节的牛角尖,若干教学教材内容的设置围绕竞技体育,重竞技、轻群体,抓少数、丢多数,片面地认识体育的生物学功能,忽视体育能力的获得和促进社会适应的功能,扭曲终身体育与终结体育的关系,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大众体育的断层与不一致性。
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学,大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告别了体育课后,回首一望,才发觉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未给自己留下多少有价值,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东西,不当运动员,花很大功夫学来的技术动作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校所学或者用不上,或者太狭窄,学生离开学校,其体育影响也就宣告结束。
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基础,肩负着终身体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跃升的使命,终结体育终将无可避免地为终身体育所取代。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二、高中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
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层次不明显,从小学到高中所学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使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变成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
2.体育教学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材固定,教学计划一致,而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运动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很少考虑。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学也能拿高分,有的学生“吃不了”,拼命努力了,成绩还是不怎么样。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严重地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受“应该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考高分上大学寄予厚望,对于非高考课目的的体育课认为可有可无,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殊不知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作业布置量非常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更谈不上兴趣培养。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多少年来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技术性偏强而趣味性不足等缺点仍然存在,且大部分学校受场地器材设施的影响与限制。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而且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方面考虑,灵活运用有限的条件,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搭配,选择那些能较好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活动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内容。如: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取部分选修的办法,提出多种项目给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平时正常的课堂内容中包涵具有时代性、传统性的体育项目,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由学生自己设想并提出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设计的体育项目中去,这样不仅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体育学科教学内容不仅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而且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使用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能动性,并紧贴体育运动内容,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并通过自编游戏的方法,优化组合动作和重新排列动作组合,学会逆向思考问题等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让学生自编自导,是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而且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创新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凡是经过自己的头脑精确思考而产生的新发现、新发展、新见解、新点子,都是创新。在体育课上,自编自导不失为一种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方法。自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导,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例如,游戏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介绍游戏的创编原则和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由学生自编自导,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一些基本动作自由组合,自配音乐。在班级联欢会上,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成绩好的学生身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发散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地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