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目标意识,创新确立教学目标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aixiaoaixiao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创新化确立。目标意识,从目标的简要、学情的考虑、目标的对接、目标的表述、目标的维度与目标的“回望”管控几个角度来论述;教学目标的创新确立,从运用助读资料确立,一“语”式创建和个性化多点设立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教学目标 目标意识 创新确立
  一、强化目标意识,聚焦课堂高效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提前设定,它明确设定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无论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还是一个单元、一个课题或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该设定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管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没有目标的随意性教学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但日常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随意授课、教学目标不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课堂创新或优课比赛面前,许多教师一时难于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要么落于俗套,要么情急之下照搬教参,缺乏对文本的加工与管控。
  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其实是一种聚焦课堂有效、高效的教学素养。语文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本、写作、阅读和语文实践的审视和提炼,是对授课内容的指向性选择。树立教学目标意识,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简”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各种语文知识、字词、语言、修辞、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写作技巧、阅读或写作的策略方法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确定为课时的教学目标。但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涉及的目标点太多或目标太大,只能疲于应付,谈不上进行有效的语文素养的训练与培养。教研中发现,有的教师一节课确立过好几个教学目标,“匆匆赶路”;有的教师确立的目标虽不多,但每一个目标的落实其实是很费时间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②感知诗歌内容,培养鉴赏诗歌能力;③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这样的大目标,其中任何一条在一个课时内都很难完成或有效落实,更何况是三条。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有完成或落实的可能,“简”或“精要”是语文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要求。当然了,课文中没有的或者与本课不相干的内容,就更不能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目标的“简”,是集中于某个目标或浓缩成一个目标,是对单元目标的分解与分配,使得课堂空间更大,更有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2.目标的确立要充分考虑学情
  学生的学情很复杂。教学的有效或高效,建立在充分研判和把握学情基础之上。对学情的掌握,首先要考慮学段、年龄、所处的文化氛围(城市或农村、东部或西部、文化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其次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优等生、学习困难生、特殊学生都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那么教学目标的确立,就要有难易、深浅的区分。
  3.课时目标要与单元目标对接
  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其间有目标的层级系统,大致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或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临近的上位目标应该是单元教学目标。目标设计时,有必要将学段目标(或单元目标)加以分解,分配到多篇课文甚至多个单元的教学中落实。这样做,能让一节课“瘦身”下来,教学内容才有可能变“实”,单元任务变“实”,语文训练变“实”。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是“学习‘小人物’的优秀品质,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语文教师可以把单元任务分解到单元的四篇课文当中。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可以将“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欲扬先抑’手法”作为主目标;第10课《老王》,将“分析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掌握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作为主目标;第11课《台阶》可以将 “研读父亲的物质期待与精神追求”作为主目标;第12课《卖油翁》可以将“体会在简洁的言语当中展现人物形象、反映深刻的生活智慧的方法”作为主目标。
  4.目标的表述要准确
  为便于操作和评价,教学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来表述。教学目标的维度,一般包括四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作、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而非教师,所以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学生应该…,学生学会了…”;恰当的行为动作是“写出、列出、辨别、比较、背诵、默写、复述”等;行为条件呢?如“自读”“读完全文后”“在10分钟内”“经小组讨论”等等;表现程度的表述如:“至少能复述全文内容”“能默写课文,正确率98%以上”“找到所有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等。
  某些目标的实现很难达成,所以要采取描述性的表述体现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之中。例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审美能力”。
  5.理解运用教学目标的维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
  扬州大学的徐林祥教授发表在《学语文》2020年第3期的文章里讲道:“语文的三维目标,其实就是一个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是个整体,不是三项目标或三个目标。”[2]按照这样的观点阐述,以《三峡》教学目标为例,两个目标“①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②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之②,没有必要单列,应该和①整合为一个目标。也就是说,在“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的过程中,“对三峡的欣赏之情”自然就已经被学生体会了。   再如:①品味诗歌融情于景的语言;②体味诗歌的内涵。要体味诗歌的内涵,必然是以“品味诗歌的语言”为基础,是无法超脱和游离与语言之外的,所以,这两个目标,可以整合为一个目标,即“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6.授课中教师要“回望”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课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有目标,但教学过程不按目标来“移步”;教学过程中,教师遗忘了某个目标或偏离了某个目标;草草而过,达成不实;授课结束,不能回顾、提炼或收束,课堂结构显得松散。
  基于文本、学情、教学效果的综合考量,确立“精简”“准确”的教学目标以后,就要牢牢把握住“达成”的“主任务”,一步步展开课堂活动,以活跃的师生的对话,推动扎实的课堂读写,进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目标来“移步”,不可虚设,不可跳跃,更不可遗弃。语文素养中的思维、鉴赏、写作能力,非一朝一夕能培养,需渗透于一节节语文课堂的实践之中,渗透于一词一句一段的锤炼之中。教学过程要细致,也要有“厚积”。以目标为纲,用明晰的“目标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创新确立的路径
  1.根据助读系统来确立
  助读系统由助读材料构成,助读材料就是教科书的编写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等所做的说明、提示(旁注)或注释,也包括课后思考和运用实践。
  目标的确立可以因人而异、因果而变。教师可借助助读材料,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例如《昆明的雨》后的有这样的阅读提示:“本文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根据这个助读材料,可以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①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立体描绘雨季的章法。②感悟作者提到的“四美”——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圍美。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助读材料的核心任务,显得独到新颖,语文味十足。
  2.一“语”式创建
  一个“词”建构,按照文脉和作品精髓,教师可创造性地运用关键词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既是文本框架,也成为师生解读文本的框架。例如《藤野先生》,教师抓住“爱”这个词,确立“以‘爱’为关键词,读出藤野先生爱业爱生和爱国之情”。
  一句“话”建构。在《老王》一课中,抓住人物的善良品行,可以确立“体会‘灰色的背景、金色的灵魂’的意蕴”教学目标;抓住《岳阳楼记》的美点,可以确立“理解作者是如何体现‘楼因文美、文因人美、人因情美’”的教学目标。
  一副“联”建构。在《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用人物对比法来塑造周亚夫形象。教师可以用“分析本文‘正侧双笔,明暗双线;对比一法,详略一技’的艺术手法”来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再如用“通过鉴赏‘月台青褂一背影,清苦父子两泪光’体悟父子深情”确立《背影》的教学目标。
  一个“指令”建构。教学指令,是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动作要求,教师可以用教学指令来确立教学目标,并且按照这个指令完成课堂教学。例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学,将“辨真假,明真义”,在阅读中懂得“虚荣”与“被人重视’”作为本课教学目标。
  3.个性化多点设立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更不是“教参式”范本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根据预设的训练点、根据个性化特色,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视角来确立教学目标。以《木兰诗》为例,我们可以确立出多个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灵活选择。如:“了解《乐府诗集》,自读成诵”;“通译全诗,复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梳理故事情节,理清诗歌结构、分析详略手法”;“在流畅的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分析铺排、互文、对偶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木兰形象,树立爱家爱国的感情”;“熟读诗歌,改编成一部课本剧”;“品析语言,辨析木兰女儿、女英雄双面形象”;“掌握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的民歌特点”。
  【参考文献】
  [1]佚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J].异步教学研究, 2002(5).
  [2]郑昀,徐林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2017:43-49.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向荣学校)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基础教学,提升学生能力;深度学习诗词,促进学生发展;关注个体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兴趣 深度学习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
这是一桩关于离婚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案件。本文的男主人公在完成由贫穷到富裕的蜕变之后,开始嫌弃曾经与自己相濡以沫10多年的糟糠之妻,他在将自己的财产转移之后,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婚闹剧……善良淳朴的妻子在对家庭财产状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丈夫推上了离婚的法庭。法律的天平究竟该如何维护这位无辜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一    现年42岁的许亚兰出生在甘肃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片贫瘠的土地赋予了许
1930年7月,红22军成立,陈毅任军长。陈毅到任后,办起干部学校,任校长,为红22军和地方武装培养骨干。肖菊英是干部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她成绩优秀,还是学校的文娱骨干。肖菊英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当年8月中旬,学员提前结业,肖菊英被分配到红22军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9月,时年29岁的陈毅率红22军到达泰和县城,与18岁的肖菊英正式结婚。  这时一场打击所谓“AB团”的肃反运动,给党和红军造成了相
【内容摘要】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对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标准和要求。在此条件之下,教师需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进行全面了解,根据教学大纲需求对概念、公式、理论的教学进行改进,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进行学习和探究。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必须要明确各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将其渗透到学习引导、教学环节、活动实践等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有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指出话剧表演在提高预科生英语水平中的作用,为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话剧表演;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作用  民族预科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预科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十分薄弱,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为了帮助预科班学生顺利进入本科学习,必须要帮助他们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
1    在酒店的服务生宿舍里,我已经待了一年。每天穿梭在脂粉酒气中,我有些身心俱疲,总想着逃离这个过于招摇和夸张的环境。  上个星期天,网友老猫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有两个女孩诚征一名“品德高尚”的男士合租。当然,她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这样做除了减轻一些房租费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安全系数。  我依照她们提出的条件,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简历和相片用邮件传了过去。昨天,我收到了她们的回复,她们对我的初步印
入不敷出的家庭遭受考验    2001年,36岁的穆照鸿下岗了,工作了22年的他突然就这么闲下来了,委屈、茫然、无奈天天笼罩着他。没过多久,同在一个工厂工作的妻子也接到了下岗的通知。谁都害怕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失去工作,更何况是夫妻双方几乎同时下岗,这个家马上面临到很现实的问题:生存。  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少,孩子的学费也到了该交的时候,穆照鸿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好几岁。为了填补一点家底,夫妻俩在
虽然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新坏男人也不是绝对不能接近,但如果你运气不佳,遇上有以下提到的15种坏毛病的新坏男人,你就一定要当心了。    虽然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新坏男人也不是绝对不能接近,但如果你运气不佳,遇上有以下提到的15种坏毛病的新坏男人,你就一定要当心了。   若你不想在情海浮沉中受到伤害、浪费时间和感情,你最好先熟识这些危险新坏男人的特征,及早防范,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或遭受被抛弃之苦。
做导游时,异国校友萍水相逢      王勇的家在山东青岛,父母都是工薪阶层。2001年初,王勇进入一家驻扎在青岛的跨国公司,但工作一段时间后,王勇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够用。于是,2001年7月,29岁的王勇放弃了这份还算不错的工作,自学考入了北京大学法语系读书。  入学的第二年,王勇和很多学生一样,开始为筹措自己的学费四下打工。2002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导游公司通知王勇,有个叫卡奥乐的法国留学生想
【内容摘要】思维导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形象化教育手段,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学习自觉性提升。在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上引入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树立思想政治知识,能强化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复习效果提升。对此,本文以提高高三思想政治復习效果为主要研究目的,通过系统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从不同视角介绍了思维导图在高三实现政治复习课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