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厦语片之再考察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swd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最早的厦语片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而非继之后起的香港、台湾或南洋群岛等地.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厦语片,以暨南影片公司1934年摄制的《陈三五娘》为嚆矢.该片由暨南影片公司在上海秘密摄制,后来被运往厦门、台湾和南洋群岛等地公映.本文通过史料的考证、补遗,考察我国早期厦语片《陈三五娘》出现的历史语境,还原这部早期厦语片出现的社会背景、放映经过、禁映原因和最终结局等,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李濬益新作《兹山鱼谱》讲述朝鲜士人丁若铨流放著书终老海岛的历史故事.影片对文献述录之人物、情节及时空进行风格化的筛选过滤和拼接改造,诗化重构流配士人的苦难心史,改编寄寓对边缘人物的理解追佩、对边远社会的同情向往和对隐逸志向的应和皈依.诗意影像手法与诗化改编模式等称协和,共同强化影片的诗性风格.诗化模式赋予边缘人物纯洁德行,但同时虚化痛感、悬搁矛盾,使影片倾向于净化抚慰而非透视改造.
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业方兴未艾的当下,人工智能题材的电影还有诸多改善和创新的空间.而伦理作为其亘古不变的主题,在电影的叙事符号、叙事模式、叙事话语等多个方面都有体现.想要进一步升华人工智能题材电影主题的思想深度,就必须不断优化伦理叙事的创新策略,结合不同伦理思想的优长,让电影成为现代主流伦理思想的载体,创造更多人工智能题材的电影精品,推进影视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