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的94例研究对象都来自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并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比组子以常规护理,实验组选择优质护理,并对两组患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率、血气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分别为10.64%、2.13%,明显小于对比组的9.79%、19.15%( P<0.05);实验组通气1小时血气相关水平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的应用,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改善血气指标。
【关键词】俯卧位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2-8714( 2019) 04-0007-01
俯卧位通气属于肺保护通气方法,主要是机械通气过程中选择卧位,借助增加功能残气量,使心脏对肺部的压迫明显减少,使患者氧合作用明显改善,使不良反应有效减少…。现阶段,相关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是辅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纠。现对优质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的94例研究对象都来自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并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比组47例患儿中,平均胎龄( 35.46±2.32)周;平均出生体重(2186.89±526.17)g。实验组47例患儿中,平均胎龄(35.32 2.25)周;平均出生体重( 2185.76±525.06)g。两组患儿在平均出生体重等资料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测等;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如下:首先,管理护理:操作前对门齿与气管插管间距离有效测量,对通气设备有效设置与记录。翻身前对气管插管的固定情况认真查看,避免插管由于牵拉等出现气体交换障碍,整理好相关管路,彻底倒出冷凝水。暂时夹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反流到呼吸机内。翻身过程中对管路与气管插管的顺畅情况认真检查,翻身后打开夹闭的引流管,对引流液性状与颜色等准确记录;其次,呼吸机管理:患儿俯卧位前调整呼吸机管道支架位置,为间断脱机者吸入2分钟纯氧后,短时间分离呼吸机,避免法神过程中牵拉气管插管出现呛咳和不适;再次,确保呼吸道的顺畅:每个30分钟对患儿呼吸情况进行检查,适当开展吸痰操作;吸痰前纯氧吸人2-5分钟,避免SP02的降低;最后,营养护理:患儿处在高能量消化状态,需及时补充蛋白质与热量,借助静脉注射的方式开展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儿出现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率、血气指标(包括P02、SP02、PC02)。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与计量资料(如通气l小时血气指标)分别用%、(x±s)表示,检验用X2、t,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
如表1:实验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分别为10.64%、2.13%,明显小于对比组的9.79%、19.15%( P<0.05)。
2.2 血气指标
如表2:实验组通气1小时血气相关水平优于对比组(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危重症疾病,死亡率较高。临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治疗,可使患儿氧合明显改善,对患儿康复也有积极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优质护理干预,可使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小于对比组;实验组通气l小时血气指标水平优于对比组。主要是因为:首先,可使患儿氧合状况显著改善:在患儿处在俯卧位时,水肿与肺内气体再次分布,复张背侧萎缩肺泡,改善全肺通气情况,于肺灌注不变的前提下,背侧肺气体交换明显增加,使VA/Q显著改善,减少肺内分流。因为患儿处在俯卧位,心脏在下,使对肺脏压迫明显减轻,进而使VA/Q显著改善;其次,使心脏对肺的压迫显著减轻:在患儿处在仰卧位时,心脏压在肺组织上,对肺的通气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心脏分量明显增大,使对肺组织的压力显著增加,在患儿改为俯卧位时,心脏在下,对肺的压迫显著减轻,使肺通气明显改善;最后,功能残气量增大:肺容量下降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种常见病理变化,典型表现为功能残气量减少,俯卧位机械通气增加了功能残气量,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明显改善[4]。
总之,优质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米洁,黄桃,高西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 14):1904-1906
[2] 梁晓燕,梁文娟,陈慧Orem护理改进模式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7,30( 12): 129-132
[3]邓洁,黄力,黄冠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予以俯卧位通气的效果以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 106-109
[4]李兰,周彦君,王杨,等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同吸痰深度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33( 10):1679-1681
【关键词】俯卧位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2-8714( 2019) 04-0007-01
俯卧位通气属于肺保护通气方法,主要是机械通气过程中选择卧位,借助增加功能残气量,使心脏对肺部的压迫明显减少,使患者氧合作用明显改善,使不良反应有效减少…。现阶段,相关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是辅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纠。现对优质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的94例研究对象都来自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并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比组47例患儿中,平均胎龄( 35.46±2.32)周;平均出生体重(2186.89±526.17)g。实验组47例患儿中,平均胎龄(35.32 2.25)周;平均出生体重( 2185.76±525.06)g。两组患儿在平均出生体重等资料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测等;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如下:首先,管理护理:操作前对门齿与气管插管间距离有效测量,对通气设备有效设置与记录。翻身前对气管插管的固定情况认真查看,避免插管由于牵拉等出现气体交换障碍,整理好相关管路,彻底倒出冷凝水。暂时夹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反流到呼吸机内。翻身过程中对管路与气管插管的顺畅情况认真检查,翻身后打开夹闭的引流管,对引流液性状与颜色等准确记录;其次,呼吸机管理:患儿俯卧位前调整呼吸机管道支架位置,为间断脱机者吸入2分钟纯氧后,短时间分离呼吸机,避免法神过程中牵拉气管插管出现呛咳和不适;再次,确保呼吸道的顺畅:每个30分钟对患儿呼吸情况进行检查,适当开展吸痰操作;吸痰前纯氧吸人2-5分钟,避免SP02的降低;最后,营养护理:患儿处在高能量消化状态,需及时补充蛋白质与热量,借助静脉注射的方式开展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儿出现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率、血气指标(包括P02、SP02、PC02)。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与计量资料(如通气l小时血气指标)分别用%、(x±s)表示,检验用X2、t,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
如表1:实验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分别为10.64%、2.13%,明显小于对比组的9.79%、19.15%( P<0.05)。
2.2 血气指标
如表2:实验组通气1小时血气相关水平优于对比组(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危重症疾病,死亡率较高。临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治疗,可使患儿氧合明显改善,对患儿康复也有积极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优质护理干预,可使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死亡率小于对比组;实验组通气l小时血气指标水平优于对比组。主要是因为:首先,可使患儿氧合状况显著改善:在患儿处在俯卧位时,水肿与肺内气体再次分布,复张背侧萎缩肺泡,改善全肺通气情况,于肺灌注不变的前提下,背侧肺气体交换明显增加,使VA/Q显著改善,减少肺内分流。因为患儿处在俯卧位,心脏在下,使对肺脏压迫明显减轻,进而使VA/Q显著改善;其次,使心脏对肺的压迫显著减轻:在患儿处在仰卧位时,心脏压在肺组织上,对肺的通气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心脏分量明显增大,使对肺组织的压力显著增加,在患儿改为俯卧位时,心脏在下,对肺的压迫显著减轻,使肺通气明显改善;最后,功能残气量增大:肺容量下降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种常见病理变化,典型表现为功能残气量减少,俯卧位机械通气增加了功能残气量,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明显改善[4]。
总之,优质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米洁,黄桃,高西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 14):1904-1906
[2] 梁晓燕,梁文娟,陈慧Orem护理改进模式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7,30( 12): 129-132
[3]邓洁,黄力,黄冠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予以俯卧位通气的效果以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 106-109
[4]李兰,周彦君,王杨,等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同吸痰深度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33( 10):1679-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