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平等协作和目标明确的高校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和能力教育方面的作用,形成学校和家庭协同的状态,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3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99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理清工作思路,学会利用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环境、模式、资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从而使得高校和家庭在教育教学方面形成合力,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当前高校和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和家庭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这个目的,高校和家庭一直在努力。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充斥大学校园,学生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信息量倍增。面对现实困境,需要高校和家庭主动更新观念,建立家校合作的双向教育机制,搭建切实可用的合作交流平台,达成优势互补、平等协作的目标,形成学校和家庭协同的状态,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家长认识不足。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就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了,在家庭的支持下,他们人生的道路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在后期的教育上就不需要过分操心了,只负责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就行了,至于孩子在学校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毕业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就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了。基于这个理念,大多数家长放松了对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跟踪教育和关心,导致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的家长甚至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不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问题,反倒认为是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出现问题。殊不知,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但需要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育,更需要家长的持续关心和支持。
(2)学校重视不够。现有的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方式都是局限于新生报到,学期末邮寄成绩单,或者电话联系个别学生家长,都是比较单一的沟通。学校要求学生工作者首要任务是管好学生的人身安全,所以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关注比较多,例如:家庭贫困、心理障碍、学业困难学生等,沟通交流的层面局限在如何解决个例上,从而忽视了与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正常沟通与交流,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家庭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逐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方式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构建高校和家庭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不断投入的工作,需要采用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学校要抓住学生工作的关键问题,有层次、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工作,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收集各类信息和制定相应的对策,要以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工作的所有问题,要更加主动、完善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确保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一致,逐步形成家校合作,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1.发挥家校育人的合力,樹立合作协同育人的共同责任意识
家校合作的基础是协同育人的责任意识的建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观念的引导,而学校教育行为也需要在新形势、新观念引导下开展,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才能开展步调一致的教育工作。在现实教育中,部分家长由于自身见识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其在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方面多具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发展需求。而学校在教育方面则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美国著名教育家范德格里夫特认为“参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内在的积极态度,而高校家校协作应该体现出具有共同的内在积极因素,因此,学校应该携手家庭树立协作育人正确合作理念。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合力,才能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才能完全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2.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
高校都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的家校协同育人局限于时间性、阶段性,主要工作集中在新生报到、毕业生就业和突发事件这个时间和阶段,其他时间则缺乏交流,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教育的整体思路和有效办法,也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所以学校在学生管理中要树立全新教育观,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要更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个性,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身体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为家校合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现行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合作的机构组成缺乏实效性,工作效率低。高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少,家长参与高校育人的全方位机制不健全,对涉及高校学生管理的决策性事务基本上没有参与。因此,高校要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综合情况和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入手,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向家长全方位反馈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在校情况,例如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地家访、来校交流等形式,让全过程沟通代替个别事件的沟通,表面沟通拓展到深层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更深层次的沟通,例如学生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等。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家校的努力,持续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多元化、多途径地深入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沟通交流的平台,最大化实现家校协作育人机制的效益。
3.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新形势家校合作沟通平台
家校合作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日常交流沟通,但在传统的交流中,往往都是单向的,交流信息的内容和信息传递的成本较高,已慢慢不被大家所接受。学校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搭建新媒体视域下的家校协作育人的网络平台,做到家校之间
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学校一方面应该做好新媒体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将学校各类信息及时向学生及家长公布,以便于家长和学校可以进行无缝隙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收集学生及家长的各类信息,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信息资料库,方便学校和家庭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在实际的工作中,学校和家庭双方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开展交流协作。只有利用移动化接收、新媒体的平台实现家校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才能让校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快速、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实现家长和学校育人的共同目标。
总之,在新媒体视域下,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家校协作拓展新领域、新观念,能够优化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家校协作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建设、社会发展、学生成长成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足凤.当前高校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4(6).
[2]孙国秀.教育生态视域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7).
[3]宇杰.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家校合作管理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5(1).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新媒体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3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99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理清工作思路,学会利用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环境、模式、资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从而使得高校和家庭在教育教学方面形成合力,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当前高校和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和家庭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这个目的,高校和家庭一直在努力。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充斥大学校园,学生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信息量倍增。面对现实困境,需要高校和家庭主动更新观念,建立家校合作的双向教育机制,搭建切实可用的合作交流平台,达成优势互补、平等协作的目标,形成学校和家庭协同的状态,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家长认识不足。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就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了,在家庭的支持下,他们人生的道路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在后期的教育上就不需要过分操心了,只负责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就行了,至于孩子在学校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毕业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就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了。基于这个理念,大多数家长放松了对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跟踪教育和关心,导致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的家长甚至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不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问题,反倒认为是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出现问题。殊不知,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但需要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育,更需要家长的持续关心和支持。
(2)学校重视不够。现有的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方式都是局限于新生报到,学期末邮寄成绩单,或者电话联系个别学生家长,都是比较单一的沟通。学校要求学生工作者首要任务是管好学生的人身安全,所以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关注比较多,例如:家庭贫困、心理障碍、学业困难学生等,沟通交流的层面局限在如何解决个例上,从而忽视了与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正常沟通与交流,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家庭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逐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方式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构建高校和家庭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不断投入的工作,需要采用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学校要抓住学生工作的关键问题,有层次、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工作,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收集各类信息和制定相应的对策,要以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工作的所有问题,要更加主动、完善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确保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一致,逐步形成家校合作,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1.发挥家校育人的合力,樹立合作协同育人的共同责任意识
家校合作的基础是协同育人的责任意识的建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观念的引导,而学校教育行为也需要在新形势、新观念引导下开展,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才能开展步调一致的教育工作。在现实教育中,部分家长由于自身见识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其在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方面多具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发展需求。而学校在教育方面则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美国著名教育家范德格里夫特认为“参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内在的积极态度,而高校家校协作应该体现出具有共同的内在积极因素,因此,学校应该携手家庭树立协作育人正确合作理念。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合力,才能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才能完全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2.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
高校都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的家校协同育人局限于时间性、阶段性,主要工作集中在新生报到、毕业生就业和突发事件这个时间和阶段,其他时间则缺乏交流,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教育的整体思路和有效办法,也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所以学校在学生管理中要树立全新教育观,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要更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个性,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身体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为家校合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现行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合作的机构组成缺乏实效性,工作效率低。高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少,家长参与高校育人的全方位机制不健全,对涉及高校学生管理的决策性事务基本上没有参与。因此,高校要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综合情况和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入手,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向家长全方位反馈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在校情况,例如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地家访、来校交流等形式,让全过程沟通代替个别事件的沟通,表面沟通拓展到深层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更深层次的沟通,例如学生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等。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家校的努力,持续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多元化、多途径地深入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沟通交流的平台,最大化实现家校协作育人机制的效益。
3.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新形势家校合作沟通平台
家校合作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日常交流沟通,但在传统的交流中,往往都是单向的,交流信息的内容和信息传递的成本较高,已慢慢不被大家所接受。学校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搭建新媒体视域下的家校协作育人的网络平台,做到家校之间
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学校一方面应该做好新媒体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将学校各类信息及时向学生及家长公布,以便于家长和学校可以进行无缝隙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收集学生及家长的各类信息,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信息资料库,方便学校和家庭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在实际的工作中,学校和家庭双方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开展交流协作。只有利用移动化接收、新媒体的平台实现家校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才能让校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快速、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实现家长和学校育人的共同目标。
总之,在新媒体视域下,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家校协作拓展新领域、新观念,能够优化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家校协作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建设、社会发展、学生成长成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足凤.当前高校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4(6).
[2]孙国秀.教育生态视域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7).
[3]宇杰.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家校合作管理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5(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