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99youai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秀珊(198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与发展。
  摘要: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实际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障碍咨询、轻发展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变得越来越窄。最后,文章讨论探索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文化引领上如何实践,能更好的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37-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早在1995 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就明确提出,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200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可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主要依靠心理咨询中心实现,高校重视障碍咨询而轻发展咨询,如果把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放在障碍咨询上,势必会降低心理咨询的目标。[2]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出现一过性、发展性心理问题被纳入严重心理问题范畴来解决。高职院校更重视代表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量,把其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因其效果不明显、不具有即时性而不受重视。显然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需要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窄,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局限性。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1.教育模式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多还是“消防员”的角色,以稳定安全为目标,这就很容易理解高职院校中咨询重点在心理障碍等严重个体心理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为服务于全体学生,树立以预防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的防治结合的教育目标是正确的。高职院的生源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一部分学生在高考中有强烈挫败感,大部分学生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职业目标缺失,因此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独特的模式,即(1)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意识,找准定位;(2)帮助学生适应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需求;(3)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4)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育途径定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这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优质平台,不过100多人的大班化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将心理健康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对待,心理健康必修课没有成为促进全校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有利抓手。小班化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革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障碍咨询的重任,其重要性已经被高职院校所认可,但是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引导式教育重视不够,只是在“525”类似的节日推进一些宣传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发展常规教育,例如开设情绪复原社、人际优化社等心理社团,并使其纳入校园名牌,以文化的形式一届一届影响学生。
  3.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发展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集中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个性,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精神财富[3]。校园文化在高校体现在学校的风格和精神,可以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团文化、媒体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近年,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较本科院的优势逐渐显现,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不够。所以,高职院要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重视校园精神内核的塑造,加强校园传承文化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要重视校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校园需要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课堂、媒体、社团等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品牌促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促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4SJD24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7).
  [3]宋绍成.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基于无锡 Z 学院调查报告[J].教育观察,2015,(7).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黄文洁(1993-),女,汉族,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学前教育。  摘要:绘本是幼儿早期阅读中重要素材,正确地引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能促进其认知、语言、情感领域的发展。然而无论在幼儿园还是教育机构,绘本教学都存在着许多不恰当的做法。本文分析了目前绘本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经验,归纳出绘本教学应当关注点的方面,为教师及家长提供一些指导建议。  关键词:幼儿;绘本教学;关注点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但现在的学生又特别怕写作文。其实,我们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写结合,巧妙渗透作文教学,就会化难为易,培养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作文;兴趣;积累;技巧  中图分类号:A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27
期刊
摘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问题。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如何提高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质量,是每个农村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规范化”是实现精细化学校管理的前提与基础,“个性化”是精细化教育教学的境界与思路,用心去做,用心做好,发挥精细化学校管理的智慧潜能,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的个性方可在管理中得到体现和传承!下面就我校在提高教学
期刊
摘要:写生乃“写万物之生意也”,山水画写生对从事山水画创作者而言,已经并不陌生。唐代张璪有云“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北宋范宽有“师诸人、师诸心、师诸物,”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古人诸多表述写生与创作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山水画教学中,写生环节尤其必要,写生体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观注方式。然而在呈现自然,表现物象本能的写生与创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各有心境。写生与创作出于“因心造境”,再由笔墨情趣
期刊
作者简介:浦秋婷(1981.09-),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常年担任教研组长,全面负责年级组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韵律活动指的是跟着音乐的旋律身体进行有节奏的运动,它能有效在音乐的感染下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等相对有所提高,在韵律活动中通过跳、唱等体验,可以开发潜能、健全人格,对幼儿的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班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对高校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基于现代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导致供需双方的缺口非常大,如何合理的运用社会资源服务于高校,然后高校反哺于社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企业业务骨干;2+1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89-01  一、引入的必要性  随着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到来,社会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67-02  古语云:“磨刀不耽误砍柴功”。意思指的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事先如果做好准备,就能顺利获得成功,否则可能会失败。对于英语学习而言, 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培养自学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
期刊
作者简介:白雅,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李依佳,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学语学。  摘要: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二外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存在,在教学等各方面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但不顾教育对象千篇一律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已无法适应课堂需要。本文对二外日语进行详细划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对策来解决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关键词:二外日语;教学对象;
期刊
作者简介:苏理华(1974-),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张华(1977-),男,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摘要:《大学英语(A)》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全国统一考试。研究者通过对四川电大《大学英语(A)》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大学英语(A)》学生学习现状,了解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探
期刊
作者简介:彭雪容(1991–),女,四川乐山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人际吸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着特有作用,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人际吸引为切入点,立足于教育者的角度,全面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际吸引运用存在的问题。并从善用人际吸引的个性吸引、邻近性、对等性等方面着手,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