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稻米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沛县当前稻米产业现状,分析产业优势,找出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统筹规划、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調优品种革新技术、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打造沛县稻米优势主导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米产业;现状;对策;沛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24-03
  近年来,水稻作为沛县重要的优势粮食作物,产量水平已连续多年超过9000kg/hm2,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但是稻米产业如何加快发展,才能更加充分发挥沛县稻米产业的优势,是一个使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1.1 稻米产业地位突出 水稻具有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比较效益高、保护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等多种优势。近年来,沛县把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稳定面积,提高单产,面积始终保持在30000hm2,产量9000kg/hm2,水稻总产270000t,品种以中熟中粳为主,80%产量本地加工企业消化处理外,其余作为居民口粮。稻米生产加工正日益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
  1.2 水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沛县“十二五”以来,水稻全部粳稻化,从省内外先后引进试种了一批优质新品种,筛选确定了苏秀867、阳光800等优质水稻主推品种,实现了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稻作栽培技术也由产量型向品质效益型转变,在普及推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秧技术、群体质量栽培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水稻产量已连续5a稳定在9000kg/hm2以上。
  1.3 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近几年来,以实施“万亩水稻绿色高效示范片建设”和“优质食味稻米基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通过稻米产业化开发,目前已建成江苏省水稻标准化示范区1.33万hm2、无公害认证生产基地1万hm2、无公害产品6个,按照沛县无公害稻米(绿色)生产操作规程开展基地建设。
  1.4 产业开发进展迅速 生产加工企业通过对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和宣传,注册稻米品牌。而且积极创建省市名优品牌。加工方面,沛县先后投资近亿元,目前日产60t加工企业84家,日产30t加工企业66家,沛县大米年加工能力达360万t,本县所产稻谷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企业一是在周边市县收购,二是跨省外调加工。沛县大米主要销往河南、山西、江苏、上海等省市,外销量占全县总产量的80%。
  2 产业发展优势
  沛县地处苏、鲁、豫、皖大三角,温光资源丰富,秋季昼夜温差,是稻麦栽培的优势区域。所产稻米品质优于南方,差于北方,但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南方市场,稻米品质可与苏南种植的南粳系列大米相媲美,因此沛县发展稻米业前景广阔。
  2.1 自然条件优越 一是沛县地处中纬度暖温带过渡带,热量资源优于北方,平均气温13.9℃,适宜水稻种植。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401.3h,年辐射量为494.49kJ/cm2,特别是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物质积累,常年降雨量812.7mm,且雨季分布与作物生长同步,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优质稻米的生长发育、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二是有土质肥沃优势明显。沛县稻米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微山湖东侧区域,稻区土质肥沃,生产优势明显。种植区域主要有淤土、壤土两种类型,分别占61.4%和34.6%,土壤有机质在0.8%~1.4%,特别湖区稻田,有机质在2%以上,速效氮在60~92mg/kg,有效磷8~19.3mg/kg,有效钾80~114mg/kg。同时,沛县沿湖地区作物秸草丰富,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再加上近年该区农户常年施用有机颗粒肥,这些生产条件确保了稻区生产土壤有机质的提高。
  2.2 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沛县县委、县政府就沿湖区域与滩涂开发,组织县农委、水利、国土、开发、科技等综合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并组建相应办公机构,对该区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汇集沿湖水文、地貌、生物、生态资源等相关资料,编制了《沛县水稻产业开发总体规划》,通过有关专家论证,把沿湖优质无公害稻米开发确定为沛县的优势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稻米基地2万hm2,开发湖田1万hm2,稻渔综合种养基地0.07万hm2,基地视野开阔,集中连片,不仅易管理,好控制,而且是优质稻米生产的最佳基地。
  2.3 技术体系完善 一是农业科技水平高。沛县技术力量雄厚,科研人员大多曾参加过部、省、市级的1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稻米业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二是形成了优质稻米生产栽培技术。沛县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选用生物农药和解除有害物质的生化制剂等,生产出的大米经国家绿色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全部指标达到绿色食品要求,并制定了“无公害(绿色)稻米栽培技术规程”,作为地方标准在全省发布执行,为沛县稻米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具有良好的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供种基础。沛县近年来不断引进名、特、优、稀水稻新品种,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到科研院校和育种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示范优质新品种,供周边市县参观学习,同时沛县种子站和粮作站等部门合作,建立品种展示基地,扩大良种繁殖面积。
  3 存在问题
  3.1 优良品种少 除阳光800、苏秀864等优质品种外其他品种优势不明显,生产栽培上优质水稻品种欠缺,米质水平较差。近年虽然实施了品种优良化工程,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优质生产和市场需求,稻米品质多数在三级以下,即使个别品种米质较好,常常也因产量较低而被淘汰,如沛优96528,该品种虽经省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国标一级米标准,被确定为淮北地区重点开发品种,但是产量只有7500kg/hm2,较大面积推广的主体品种产量低近1500kg/hm2,且优质不优价,推广2a便淘汰,直到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理想的高产优质品种。优质品种短缺制约了沛县稻米业的快速发展。   3.2 稻米产业竞争力不强 沛县稻米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包装简单,品位不高;企業加工设备陈旧,加工质量差,以低档加工为主,更不具备直接建立生产基地的实力,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稻米加工企业规模小,造成了各个小型加工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在竞争市场胜出。
  3.3 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沛县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经营单位,种植水稻品种多乱杂,优质品种推广力度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家庭劳力情况不同等因素,农民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形不成合力,农民无组织化生产给水稻提质增效带来较大管理难度,栽培措施不到位,难以统一品种和标准化生产等,盲从意识较重,物化产品投入多,特别是氮肥和农药的大量投入,不仅引起稻株氮素和农药的富集,稻米品质和卫生质量下降,导致水稻经济效益滑坡。过剩的氮素和农药流入水体、流入自然生态系统,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了环境,又形成一种不良生态循环。
  3.4 合同订单难以履行 近几年稻区农户生产前虽然同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合同明确使用品种、技术和确定保护价格等,但农产品市场变化多端,而订单这种形式对彼此双方的约束力又较弱,到最后不是产品质量不合格或市场价低导致企业不履行保护价收购,就是价位高,农民不愿出售给企业。订单生产本意是互利双赢,但最终只落得一厢情愿,达不到订单生产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
  4 发展思路与目标
  4.1 发展思路 沛县稻米产业要立足沿微山湖生态区资源先决条件、以优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为目的,做大做强沛县优质稻产业为目标,加大优质稻推广力度。通过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采取优质稻绿色生产技术措施,提高稻米质量、打造品牌大米,进一步提高市场竟争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提升沛县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水平。
  4.2 发展目标 根据沛县稻米生产面积稳定在3万hm2左右。在全县重点植稻镇,建设绿色稻米加工生产基地,在沛县境内重点扶持2~3个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1~2个“沛县”优质稻米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加大宣传力度,把沛县大米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力争全县优质稻米商品率达80%以上。
  5 产量发展对策
  5.1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要围绕优质稻米业建设,县里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挂帅的优质稻米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发展规划,项目产业化实施方案,落实农业专项资金。镇政府具体落实生产技术措施、开展项目建设等,全县统筹推进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产业化开发工作。
  5.2 抓基地建设 构建标准化体系 本着巩固提高现有基地积极开发建设新基地,对沿湖各镇的可用土地资源进行一次详细普查,摸清能够种植稻米的土地面积,同时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最高水位,对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要增加生产、加工所需的电力、晾晒、储藏设备等生产性设施建设以形成新的基地。要充分利用好湖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一是加快产地产品的认定、认证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栽培,加快基地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基地实行标准化栽培,三是强化投入品控制,基地按照国标,保证大气和土壤质量,选用灌溉用水。病虫防治提倡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每一种有机合成农药在水稻一个作物的生长期内避免重复使用。肥料使用要控制氮肥用量,减少土壤硝酸盐含量(在40mg/L以下),按照平衡施肥技术,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原则落实生产措施,四是通过全程绿色稻米质量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5.3 调优品种 革新技术 要夯实稻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不断培育和选用新的优质品种。近期要对现有品种进行好中选优,抓好提纯复壮和品种繁育,远期应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引进一批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的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抓好品种储备。另外,稻米品质不仅与品种有关,还与栽培管理关系也十分密切,应切实抓好一批优质、高产节本,降耗、增效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确保优质稻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技术路线推进。
  5.4 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提高稻米业产业化水平 龙头企业不仅能够推进产业化经营,而且能够带动基地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做大做强稻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龙头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整合优势,成立企业协会,统一“沛县”大米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包装质量和产品档次,真正把优质稻变成优质米。其次,要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性、规模化的优质稻米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覆盖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优质米销售网络。再次,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共同在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益。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明确皖南常见的单体大棚、联体大棚2种规格育苗棚内的温度相关性,为棚内温度计悬挂位置选择和温度自动化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该文采用棚内各位点温度比较的方法研究了棚内温度相关性,结果表明:2种规格育苗棚大小棚之间温度差异规律一致,大棚靠里端1/3处、中间苗池的中间位置苗盘以上5cm的位置为棚内温度代表性位点。  关键词:皖南;烤烟;育苗棚;温度;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通过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探讨在机插秧条件下对氮肥的合理调控,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水稻机插秧高产水肥田管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氮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53-02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点在含山县环峰镇大西圩行政村。土种为血马肝田,土壤质地中壤,地块平整,肥力中上,pH值5.9,有机质27.
摘 要: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土壤状况、气候条件、良种选定、田间管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影响很大。该文通过对前期土壤处理改良、地下害虫防治、全生育期技术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收获管理等要点进行了阐述,对小麦高的栽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泗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1-0045-02  小麦要丰
摘 要: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86—2011年坡沟系统地表径流和产沙量指标数据,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地表产流产沙特性,并分析了时间尺度上地表径流与产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径流量、产沙量的均值存在差异,且呈现规律性,即在同等降雨条件下灌木小区径流量和产沙量均最小,坡耕地径流量和产沙量均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产流、产沙次数均为坡耕地>人工
摘 要: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逐渐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三门峡市气象局通过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较强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适时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为农防灾减灾决策服务能力,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特色农业发展;三门峡市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
通过电镜扫描观测了5个西藏野生光核桃的花粉形态,其中4个花瓣变异材料的花粉具有明显的形态多样性,5个材料的花粉纹饰都具有原始性。并且对光核桃花的特征、花粉育性、授粉方
摘 要:玉米新品种审定必须经过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3个步骤,生产试验是玉米品种审定试验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连接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的纽带。对2016年承担的江苏省淮北夏玉米生产试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品种的推广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性:夏玉米;生产试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9-0036-2  Summarization
摘 要:该本文介绍了苦瓜免耕栽培技术,主要有免整地作畦、免施基肥,改人字架为平架,尼龙网引蔓上架,使用控释肥减肥等技术。  关键词:苦瓜;免耕;栽培  中圖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8-0046-02  苦瓜不仅富含营养,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大家喜爱,在我国南北均有大面积种植。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郊农民种植大棚苦瓜尝试利用前作草莓畦免耕种植,搭平
摘 要:该文利用铁岭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规律。结果:铁岭县地区日照1956—2014年年平均日照为2634h,月平均日照值为219.5h,日平均日照值为18.3h。日照时数正在以0.62h/10a的速率减少。月平均时数最多的年份是2004年的242.0h,照时数最少的是2010年的190.2h。月平均日照最多的月份是5月份,日照时数为266.5h,日照最少的月份是12月份,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