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60例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患者,48例治愈,10例好转,死亡2例,死亡率为3.33%。结论:针对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的治疗,要掌握患儿的早期表现及病史特征,早期通过CT或腰穿进行辅助检查,当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呕吐、抽搐、肌张力增高时应考虑为该病的可能,尽早进行临床检查和治疗。
关键词:晚发性VitK缺乏 颅内出血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32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63-02
维生素K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维生素K缺乏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婴儿最为常见。出生后20d至3个月的婴儿因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成为晚发性VitK缺乏。其多导致患儿颅内出血,对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损害较大,临床死亡率较高[1]。对于本病积极治疗是保证预后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系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经临床诊断为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9d~3个月。患儿喂养方式上53例为纯母乳喂养,7例为混合喂养。60例患儿出生后均未进行预防性的Vitk 1注射。患儿临床表现上:10例服用过退烧药,28例有呼吸道感染,22例有腹泻表现。患儿病程19h~7d,入院时60例患者均有颅内高压表现,可见有面色苍白、呕吐、抽搐、肌张力增高,发热8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7例,注射治疗时无法止血52例,皮肤出现散在瘀点42例,瞳孔双侧不等4例,5例出现昏迷。
1.2 实验室结果。患儿血测定得到,60例血红蛋白均小于正常值90g/L,血小板值在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为3.8×109/L~24.7×109/L,50例患儿为重度贫血,58例出现PT延长(2例由于入院前经维生素K1治疗表现为正常)。60例患儿中2例由于情况危急未进行CT检查,剩余58例均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硬膜下出血17例,脑实质出血26例,脑室出血38例。
1.3 临床治疗。60例患儿均进行维生素K1治疗,剂量控制为5mg/次,一日2次,治疗5d;同时针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输血及降压治疗,使用药物为20%甘露醇或速尿,其他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情况平稳后给予脑生素、胞二磷胆碱至痊愈。
2 结果
60例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患者,48例治愈,10例好转,死亡2例,死亡率为3.33%,2例死亡患儿经腰穿脊液发现红色不凝,为颅内出血所致。
3 讨论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虽然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缺乏时,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K为显示抗出血活性的一组化合物,包括维生素K1、维生素K2、维生素K3,为形成活性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Ⅹ所必需。缺乏维生素K时会使凝血时间延长和引起出血病症。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K2,为天然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2]。维生素K人体需要量少,但新生儿却极易缺乏,经胎盘向胎儿输送的维生素K水平低,母乳中维生素K水平低,婴儿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量少可以造成婴儿维生素K缺乏,并可导致新生儿出血[3]。本文60例患儿喂养方式上53例为纯母乳喂养,7例为混合喂养。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纯母乳喂养容易导致幼儿维生素K缺乏。腹泻患儿22例及长期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8例容易导致体内肠道细菌紊乱从而引起合成的维生素K的量减少,导致维生素K缺乏。
在本病的治疗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外源补充维生素K。需要注意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血肿。危及生命的出血,需要首先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然后再予以维生素K。如果经补充维生素K仍不能纠正PT,则需考虑可能存在肝脏疾病或DIC。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把10-20毫克维生素K1溶解在5%的葡萄糖或0.9%的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4]。点滴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维生素K-1静脉给药可以在12-24小时之内纠正维生素K缺乏。颅内压增高的患儿,可应用甘露醇治疗,但应注意剂量的选择。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者如果可以早期识别并予以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本组60例患儿经对症治疗,48例治愈,10例好转。但是如果维生素K缺乏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出血,本组2例死亡患儿均为维生素K缺乏严重且入院治疗较晚,颅内出血,病情严重导致死亡。对于本病,我们在强调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早期的预防,对于母乳喂养的小儿提倡在进行母乳喂养同时每月进行1次维生素K1的使用,并且保持患儿服用3个月。
综上所述,针对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的治疗,要掌握患儿的早期表现及病史特征,早期通过CT或腰穿进行辅助检查,当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呕吐、抽搐、肌张力增高时应考虑为该病的可能,尽早进行临床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春明.晚发性VitK缺乏症41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10):1174-1176
[2] 李淑君.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024):3149-3149
[3] 邱玥,邢蓉,郭翔.婴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82例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006):33-34
[4] 林英,张小庄,罗先琼.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1:025
关键词:晚发性VitK缺乏 颅内出血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32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63-02
维生素K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维生素K缺乏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婴儿最为常见。出生后20d至3个月的婴儿因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成为晚发性VitK缺乏。其多导致患儿颅内出血,对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损害较大,临床死亡率较高[1]。对于本病积极治疗是保证预后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系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经临床诊断为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9d~3个月。患儿喂养方式上53例为纯母乳喂养,7例为混合喂养。60例患儿出生后均未进行预防性的Vitk 1注射。患儿临床表现上:10例服用过退烧药,28例有呼吸道感染,22例有腹泻表现。患儿病程19h~7d,入院时60例患者均有颅内高压表现,可见有面色苍白、呕吐、抽搐、肌张力增高,发热8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7例,注射治疗时无法止血52例,皮肤出现散在瘀点42例,瞳孔双侧不等4例,5例出现昏迷。
1.2 实验室结果。患儿血测定得到,60例血红蛋白均小于正常值90g/L,血小板值在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为3.8×109/L~24.7×109/L,50例患儿为重度贫血,58例出现PT延长(2例由于入院前经维生素K1治疗表现为正常)。60例患儿中2例由于情况危急未进行CT检查,剩余58例均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硬膜下出血17例,脑实质出血26例,脑室出血38例。
1.3 临床治疗。60例患儿均进行维生素K1治疗,剂量控制为5mg/次,一日2次,治疗5d;同时针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输血及降压治疗,使用药物为20%甘露醇或速尿,其他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情况平稳后给予脑生素、胞二磷胆碱至痊愈。
2 结果
60例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患者,48例治愈,10例好转,死亡2例,死亡率为3.33%,2例死亡患儿经腰穿脊液发现红色不凝,为颅内出血所致。
3 讨论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虽然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缺乏时,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K为显示抗出血活性的一组化合物,包括维生素K1、维生素K2、维生素K3,为形成活性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Ⅹ所必需。缺乏维生素K时会使凝血时间延长和引起出血病症。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K2,为天然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2]。维生素K人体需要量少,但新生儿却极易缺乏,经胎盘向胎儿输送的维生素K水平低,母乳中维生素K水平低,婴儿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量少可以造成婴儿维生素K缺乏,并可导致新生儿出血[3]。本文60例患儿喂养方式上53例为纯母乳喂养,7例为混合喂养。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纯母乳喂养容易导致幼儿维生素K缺乏。腹泻患儿22例及长期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8例容易导致体内肠道细菌紊乱从而引起合成的维生素K的量减少,导致维生素K缺乏。
在本病的治疗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外源补充维生素K。需要注意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血肿。危及生命的出血,需要首先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然后再予以维生素K。如果经补充维生素K仍不能纠正PT,则需考虑可能存在肝脏疾病或DIC。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把10-20毫克维生素K1溶解在5%的葡萄糖或0.9%的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4]。点滴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维生素K-1静脉给药可以在12-24小时之内纠正维生素K缺乏。颅内压增高的患儿,可应用甘露醇治疗,但应注意剂量的选择。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者如果可以早期识别并予以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本组60例患儿经对症治疗,48例治愈,10例好转。但是如果维生素K缺乏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出血,本组2例死亡患儿均为维生素K缺乏严重且入院治疗较晚,颅内出血,病情严重导致死亡。对于本病,我们在强调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早期的预防,对于母乳喂养的小儿提倡在进行母乳喂养同时每月进行1次维生素K1的使用,并且保持患儿服用3个月。
综上所述,针对晚发性Vit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的治疗,要掌握患儿的早期表现及病史特征,早期通过CT或腰穿进行辅助检查,当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呕吐、抽搐、肌张力增高时应考虑为该病的可能,尽早进行临床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春明.晚发性VitK缺乏症41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10):1174-1176
[2] 李淑君.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024):3149-3149
[3] 邱玥,邢蓉,郭翔.婴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82例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006):33-34
[4] 林英,张小庄,罗先琼.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