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课程,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近几年来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激活每节教材,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
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需要,设计出一种新的动态结构来激发学生兴趣.也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就是要很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每一篇教材都能活起来.譬如,在讲数学必修⑤中第二章等比数列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设计了一堂古代数学名题的故事课“塔顶几盏灯”.我国古代数学家吴敬,自幼酷爱数学.公元1420年的元宵节,在钱塘江的一座亭子里,几位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夜景,对着倒映在江水中的美丽灯色开怀畅饮,吟诗作赋.一位少年腼腆地说:“诸位仁兄诗才横溢,妙句连篇,小弟也就不再班门弄斧,另吟诗一首,请听:‘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盏盏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塔顶几盏灯?’”大伙听后连连称赞,并一起仰望前方那座用灯点缀着的七层白塔,深思良久,却无人能算出答案.经这位少年详细讲解后,大家恍然大悟,一起举杯称贺,祝愿他取得更大成就.这位少年就是吴敬.后来他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同学们,你们能做出这道题吗?”全班学生顿时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讨论相当激烈,求知欲得到增强.当学生急于知其所以然时,我写出数列192、96、48、24、、12、6、3,学生们为之哗然赞叹.
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学生来而言,它是一种本能;对数学来说,它潜藏着引发人们好奇、求知的特性.教师的任务是张扬本能,展现特性,在两者之间寻求适当时机,恰当的联结方式,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二、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我认为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要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恪,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学生通过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当时我马上对这位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这种解法突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此以后,这位学生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常常与我讨论一题多解的问题,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能成为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动力.我们真的应多鼓励学
生,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三、结合生活实例,化抽象为具体,轻松学数学
数学具有三大特点: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就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不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
比如,在讲授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注意点之后,我给出了如下题目:今有7个人,每人有7只猫,每只猫吃了7只老鼠,每只老鼠吃了7棵麦穗,每棵麦穗又可以长出7升麦粒.问麦粒升数总数是多少?并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积极思考.本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很快悟出了本题其实是一个公比为7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该题迎刃而解.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兴趣上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与体验.而提高这种认识的最佳途径是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知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给自然、经济、环境带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习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
例如,在讲用方程和不等式建立数学模型时,我给出了如下应用题:目前,市场上某进口轿车的售价约36万元.此外一辆轿车一年的养路费、保险费、汽油费、年检费、驾驶员工资等约需6万元,同时汽车年折旧率约为10%(就是说这辆车每年减少它的价值的10%),大约使用多少年后,花费在该车上的费用就达到36万元?
该题以“小车费用”为背景,让数学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介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掌握数学知识,可以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使学生感到数学必须学习,且必须学会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责任编辑罗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激活每节教材,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
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需要,设计出一种新的动态结构来激发学生兴趣.也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就是要很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每一篇教材都能活起来.譬如,在讲数学必修⑤中第二章等比数列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设计了一堂古代数学名题的故事课“塔顶几盏灯”.我国古代数学家吴敬,自幼酷爱数学.公元1420年的元宵节,在钱塘江的一座亭子里,几位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夜景,对着倒映在江水中的美丽灯色开怀畅饮,吟诗作赋.一位少年腼腆地说:“诸位仁兄诗才横溢,妙句连篇,小弟也就不再班门弄斧,另吟诗一首,请听:‘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盏盏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塔顶几盏灯?’”大伙听后连连称赞,并一起仰望前方那座用灯点缀着的七层白塔,深思良久,却无人能算出答案.经这位少年详细讲解后,大家恍然大悟,一起举杯称贺,祝愿他取得更大成就.这位少年就是吴敬.后来他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同学们,你们能做出这道题吗?”全班学生顿时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讨论相当激烈,求知欲得到增强.当学生急于知其所以然时,我写出数列192、96、48、24、、12、6、3,学生们为之哗然赞叹.
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学生来而言,它是一种本能;对数学来说,它潜藏着引发人们好奇、求知的特性.教师的任务是张扬本能,展现特性,在两者之间寻求适当时机,恰当的联结方式,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二、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我认为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要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恪,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学生通过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当时我马上对这位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这种解法突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此以后,这位学生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常常与我讨论一题多解的问题,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能成为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动力.我们真的应多鼓励学
生,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三、结合生活实例,化抽象为具体,轻松学数学
数学具有三大特点: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就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不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
比如,在讲授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注意点之后,我给出了如下题目:今有7个人,每人有7只猫,每只猫吃了7只老鼠,每只老鼠吃了7棵麦穗,每棵麦穗又可以长出7升麦粒.问麦粒升数总数是多少?并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积极思考.本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很快悟出了本题其实是一个公比为7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该题迎刃而解.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兴趣上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与体验.而提高这种认识的最佳途径是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知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给自然、经济、环境带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习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
例如,在讲用方程和不等式建立数学模型时,我给出了如下应用题:目前,市场上某进口轿车的售价约36万元.此外一辆轿车一年的养路费、保险费、汽油费、年检费、驾驶员工资等约需6万元,同时汽车年折旧率约为10%(就是说这辆车每年减少它的价值的10%),大约使用多少年后,花费在该车上的费用就达到36万元?
该题以“小车费用”为背景,让数学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介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掌握数学知识,可以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使学生感到数学必须学习,且必须学会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责任编辑罗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