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目前的教学中,文本解读有三种倾向需要防止。
一、把“阅读价值”等同于“教学价值”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教育、启示等。其二是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产生了语文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体现在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发展相关的语文知识的呈现中,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表现为语识和语感两种状态。
但是,不得不遗憾地说,当前的文本解读,多数教师一直是把“阅读价值”当成了“教学价值”,所以,其教学仅仅停留在“知道一个故事”,或最多是“明白一个道理”的层面。如教学《桥》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了解课文写的一件什么事和感受老支书的品质上,显然,这是在关注“阅读价值”。对文本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却视如未见,即“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应该说,文本的这三个突出特点才是我们的“教学价值”之所在,是我们教学中的着力点与着力方向。就是因为解读文本价值错位了,虽然我们的教师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教学,其实教的都是学生一“阅读”就懂了的内容,所以阅读教学的效率仍然十分低下。
二、把“个体价值”等同于“整体价值”
人教课标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检阅》,文中写道:“‘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其实,文本的内涵也有“这个”与“这些”,即文本的“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文本,它可能包含着多种价值取向,但有的是从属的,有的是主要的,或者说,虽然有很多各异的、细小的价值取向,但都归属于文本的主流价值之中。可是,在我们实际的文本解读中,很多时候是把“个体价值”当成了“整体价值”,致使教学的取向出现了偏颇。
三、把“创新价值”等同于“传统价值”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常常有不同的发现,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文本,也是常解常新。这样的创造性解读本是好事,可是,许多教师解读文本时,只注重了创新,而置文本的传统价值于不顾,致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走向发生错误。
如一位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极力弱化战争的残酷、日寇凶恶,努力淡化“仇恨”,还大量链接资料“日寇对五壮士的敬礼”等,甚至鼓吹这篇教材已经不合时宜,应该删去,即使要保留,也应该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进行引导,不要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种子。当时看到这样的教学我是很惊讶的,我们展望未来,难道就要忘记历史吗?这个文本的传统价值就是要激发孩子们对五壮士的“无比热爱”,对日寇的“无比仇恨”。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用自己以为的“创新价值”来替代“传统价值”,我们培养的将是怎样的下一代中国人?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也是不该忘记的。我们也不应武断地以“创新价值”来替代“传统价值”。
以上三种倾向是目前文本解读中最为常见的,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有效的阅读教学对我们来说,将仍然是遥远的事。
一、把“阅读价值”等同于“教学价值”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教育、启示等。其二是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产生了语文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体现在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发展相关的语文知识的呈现中,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表现为语识和语感两种状态。
但是,不得不遗憾地说,当前的文本解读,多数教师一直是把“阅读价值”当成了“教学价值”,所以,其教学仅仅停留在“知道一个故事”,或最多是“明白一个道理”的层面。如教学《桥》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了解课文写的一件什么事和感受老支书的品质上,显然,这是在关注“阅读价值”。对文本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却视如未见,即“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应该说,文本的这三个突出特点才是我们的“教学价值”之所在,是我们教学中的着力点与着力方向。就是因为解读文本价值错位了,虽然我们的教师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教学,其实教的都是学生一“阅读”就懂了的内容,所以阅读教学的效率仍然十分低下。
二、把“个体价值”等同于“整体价值”
人教课标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检阅》,文中写道:“‘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其实,文本的内涵也有“这个”与“这些”,即文本的“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文本,它可能包含着多种价值取向,但有的是从属的,有的是主要的,或者说,虽然有很多各异的、细小的价值取向,但都归属于文本的主流价值之中。可是,在我们实际的文本解读中,很多时候是把“个体价值”当成了“整体价值”,致使教学的取向出现了偏颇。
三、把“创新价值”等同于“传统价值”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常常有不同的发现,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文本,也是常解常新。这样的创造性解读本是好事,可是,许多教师解读文本时,只注重了创新,而置文本的传统价值于不顾,致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走向发生错误。
如一位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极力弱化战争的残酷、日寇凶恶,努力淡化“仇恨”,还大量链接资料“日寇对五壮士的敬礼”等,甚至鼓吹这篇教材已经不合时宜,应该删去,即使要保留,也应该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进行引导,不要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种子。当时看到这样的教学我是很惊讶的,我们展望未来,难道就要忘记历史吗?这个文本的传统价值就是要激发孩子们对五壮士的“无比热爱”,对日寇的“无比仇恨”。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用自己以为的“创新价值”来替代“传统价值”,我们培养的将是怎样的下一代中国人?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也是不该忘记的。我们也不应武断地以“创新价值”来替代“传统价值”。
以上三种倾向是目前文本解读中最为常见的,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有效的阅读教学对我们来说,将仍然是遥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