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教材 切实实施美育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pp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等。蕴涵着大量美的内容。
  
  一、充分再现艺术美
  
  在教学中,我对作品优美的景物描写、匠心独具的安排、生动活泼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充分挖掘,着意点拨。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漓江的水”和“漓江的山”的描写段落。对写景的文章,我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1、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指导学生尝试把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义词。看看表达效果,使之理解原词表达的准确。
  2、语言的朴实本身也是美。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的角度去使用语言,并注意到语言不是词藻的堆砌。如在尝试中把山描绘成“巍峨挺拔”,把水描绘成“清澈透明”。都不足以说明山、水的朴实本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
  
  二、深刻领会心灵美
  
  在语文教材诸多篇目中,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都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启发学生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周总理的伟大形象,联系到当今的(或身边的)先进典型。虽不在炮火硝烟中,但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平凡的形象同样高大。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众多优秀儿女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更美。这些形象的挖掘。可使屹立在学生心灵中的英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的崇高情操得以萌发,这是实现美育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他们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再现人物内在的心灵美,能收到使人感奋的艺术效果。学生能在积极而又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受到人物心灵美的熏陶和感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着力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联想,勉励学生创造。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瞑》,开始让学生把它当做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静动、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诗中有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在月光的笼罩之下,另有一种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人不见人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这时,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这种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和创造。课后,学生写出了《构溪河畔》、《校园夜色》等好作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不但内容充实,活泼生动,而且能使思想、情操、品德受到陶冶,语文课的作用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要能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起好的主导作用,就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更多地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谈一下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动手性强、乐于参与的特点。计算机这一新科技的成果正适应了中学生的这个特点,使他们感到兴趣盎然,不再是以前所经历的学英语时的那种枯燥和乏味。不断变化的屏幕形式、新颖的图片、动画和有趣的话题等在很
语料库语言学颠覆了现代语言学的"词本位"传统,用"搭配"代之,结合单语、双语两个语境,从"用法"和"释义"两个维度考察词语的意义,以另一种眼光看待语言和言语,有别于乔姆斯基、结构主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式的教育转向为大众化的教育,而且大多院校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有些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高校之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因
文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购买的必要性,研究图书馆社会服务购买的内容,探讨社会服务购买的质量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