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师生角色置换不仅表现在“心理置换”上更应表现在“行动置换”上。
[关键词]学生观 运用形式 角色置换
长期以来,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看现成教材,听教师讲课,靠教师复习,照试卷答题,等教师评卷判分,使教师习惯于离开学生备课、授课。这种教学方式累了老师,苦了学生,效果不佳。而师生角色置换教学模式,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学生清楚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的。
一、实现师生角色置换,建立新型的学生观
学生认知事物需要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和储存,缺少这个内化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中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但这种自我教育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要为学生受教育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思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了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公鸡拼命后退挣扎,仍然不肯吃。于是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挣扎得更厉害,怎么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了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吃起米来。“强按鸡头不吃米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师生角色置换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师生角色置换主要是指“行动置换”。“行动置换”是指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以便更好的发挥课堂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理论,对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摸索出一种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行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置换。为实现讲授过程的师生角色置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采用“创设情景—自主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复合学习方式。
在学习八年级第三课《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时,让学生欣赏几幅有关交往变化的照片:婴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参加工作后—和国际友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交往圈,并用图表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确交往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交往圈中的人与自己的亲近程度也不同,因此人的交往可分为内圈和外圈。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自己是如何交往的以及交往的好处有哪些,从而得出“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的结论。这种师生角色置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交往”从理论上和行动上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2.复习过程中的师生角色置换。过去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明显。表现为希望老师划范围、讲重点、押题目。为改变这种被动式复习为主动复习,我采用了“归纳织网”的方法复习。摸索“归纳织网—合作讨论探究”的复习模式。
在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组织学生自主复习,归纳织网。对于涉及到有关的内容,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归纳得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知识体系,然后教师出示漫画和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在自己深思熟虑、反复揣摩中得出复习思路、线索、重难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考试过程中师生角色置换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状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对考试具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感,在复习中实行师生角色置换能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弊病。
(1)命题时,教师先按中考试卷的样题,提出命题的要求,然后把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出一份试题。教师再把每组试卷分析、归纳、综合起来,变成试卷。由于试卷是学生共同参与拟定的,这就破除了学生对考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2)阅卷时,采用小组交叉的方法进行。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点燃。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对的标记,等候评卷。
(3)评卷时,各小组对自己批阅的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自行解决。把本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研讨下进行解决。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评卷累,学生不注意,反应不强烈的现象,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分析得失原因的基础上掌握了解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如找关键词、排除法等技巧,学生都能灵活运用。
师生角色置换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生在明、师在暗、生为主体、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生生合作,师生和谐”的氛围在这三个过程中被呈现的惟妙惟肖。
总之,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总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接受新事物,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互换角色,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发现。观察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学生观 运用形式 角色置换
长期以来,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看现成教材,听教师讲课,靠教师复习,照试卷答题,等教师评卷判分,使教师习惯于离开学生备课、授课。这种教学方式累了老师,苦了学生,效果不佳。而师生角色置换教学模式,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学生清楚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的。
一、实现师生角色置换,建立新型的学生观
学生认知事物需要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和储存,缺少这个内化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中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但这种自我教育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要为学生受教育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思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了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公鸡拼命后退挣扎,仍然不肯吃。于是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挣扎得更厉害,怎么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了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吃起米来。“强按鸡头不吃米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师生角色置换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师生角色置换主要是指“行动置换”。“行动置换”是指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以便更好的发挥课堂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理论,对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摸索出一种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行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置换。为实现讲授过程的师生角色置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采用“创设情景—自主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复合学习方式。
在学习八年级第三课《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时,让学生欣赏几幅有关交往变化的照片:婴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参加工作后—和国际友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交往圈,并用图表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确交往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交往圈中的人与自己的亲近程度也不同,因此人的交往可分为内圈和外圈。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自己是如何交往的以及交往的好处有哪些,从而得出“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的结论。这种师生角色置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交往”从理论上和行动上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2.复习过程中的师生角色置换。过去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明显。表现为希望老师划范围、讲重点、押题目。为改变这种被动式复习为主动复习,我采用了“归纳织网”的方法复习。摸索“归纳织网—合作讨论探究”的复习模式。
在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组织学生自主复习,归纳织网。对于涉及到有关的内容,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归纳得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知识体系,然后教师出示漫画和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在自己深思熟虑、反复揣摩中得出复习思路、线索、重难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考试过程中师生角色置换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状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对考试具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感,在复习中实行师生角色置换能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弊病。
(1)命题时,教师先按中考试卷的样题,提出命题的要求,然后把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出一份试题。教师再把每组试卷分析、归纳、综合起来,变成试卷。由于试卷是学生共同参与拟定的,这就破除了学生对考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2)阅卷时,采用小组交叉的方法进行。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点燃。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对的标记,等候评卷。
(3)评卷时,各小组对自己批阅的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自行解决。把本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研讨下进行解决。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评卷累,学生不注意,反应不强烈的现象,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分析得失原因的基础上掌握了解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如找关键词、排除法等技巧,学生都能灵活运用。
师生角色置换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生在明、师在暗、生为主体、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生生合作,师生和谐”的氛围在这三个过程中被呈现的惟妙惟肖。
总之,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总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接受新事物,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互换角色,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发现。观察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