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季生长的植物,都有其非常节气的意义与价值,当季当令的旬味,便是真正的养生之道。春天容易发困,吃些韭菜,养肝气,有提神功效。因此这补阳气的功能,便被误解为壮阳,而有了壮阳草的荤号,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台式担子面或米粉,多半会在汤里放些豆芽与韭菜这两样我都不爱的蔬菜,总忍不住挑出来扔掉,却又深觉浪费,而忘记干脆让店家不要放进去,盯着心生芥蒂的碧绿韭菜发愣,费解地想找出吃它的理由,以排除惹人烦恼的偏见。同样的韭菜,若放进水饺或面盒子里,有种独特的引人气质,让我又抗拒又爱欲交加地一入嘴便难以停下来。然而每回吃完便要忍受肚子发胀与口腔发臭的“后遗症”,因此,很久才戒慎恐惧地吃一次,上了年纪代谢迟缓,更是浅尝辄止。看到医书上建议少量多餐的吃法,才明白,所有的饮食方式皆如此,少有益多则有害,哪种蔬果都一样。
健胃补肾号称壮阳草的韭菜,在佛道两家都当作荤食的警惕下,每每在我入嘴时,便会产生莫名的心理暗示而无法吞咽。尤其是太极拳师父警告我们禁食韭菜:“韭菜会把气往下带,脑部容易缺氧。”这条练功饬令让我这血压低的人更紧张了。当然,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吃韭菜容易产生口臭。只要吃完韭菜,所有的人都闻得到,难以闪避,气味呛人,社交不宜。其实韭菜的营养价值相当高,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药用价值,又容易种植,几乎是南北不分的普遍食材。这非常大众化的价廉物美食材,是许多经济状况不佳之人的餐桌常客,经年累月地会在人体里累积气味,难以排除。直到婆婆与几位常下厨的朋友们纷纷教会我:处理韭菜馅料时,下锅前避免用盐,就不会产生臭气,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效果后,对韭菜便不那么畏惧了。
通常我们会把盐加入其他的馅料里,例如豆干、香菇、金针或白菜之类,或抓盐出水或事先卤过,但韭菜是在将入锅前才放入,以免沾到盐分出水,而发出臭气。韭菜加热前不沾盐,便不影响口气,难怪宋朝传入日本的吃春韭习惯,就是直接汆烫,另外准备酱料沾着吃,既甜美又没有后遗症。许多移居海外的华人,会在自家园子里沿着篱笆种植韭菜,这似乎有防范大虫的作用,且采收容易,家里缺蔬菜时,随时采摘,炒盘鸡蛋,便是一道还不错的下饭菜肴。
大部分的小孩都不太喜欢韭菜的呛味,且因韭菜的纤维较粗难以消化,儿童不宜多吃,但因取得与处理容易,对家庭主妇来说,却几乎是日常必备,随手添加进任何一道菜,也能增色不少,却忽略了那不好消化的遗憾。最合适的解决之道,是尽量用刀工切细,而非一般人切长段的做法,此外,就是避免加热前用盐。只要注意刀工与用盐的时间点,我想,这道难题便已解决了一大半。
在众多的韭菜料理中,其实最容易搭配出好滋味的,就是鸡蛋与豆干。仿佛这两样动植物蛋白,恰恰平衡了韭菜粗纤维的口感,而成绝妙组合。由于韭菜本身具备强烈的气味,反而不宜搭配肉食,彼此抢味的结果,使人吃进嘴里相当不舒服。
刚开始接触日本料理时,难以明白,为何日本人总喜欢汆烫韭菜,或整齐切段或捆绑成漂亮的小结扎,另外给一盘独门芝麻酱料,十分珍贵地端上桌(我们太习惯韭菜的“卑贱”地位了)。以香浓滋味提升韭菜的自来甜,当真是绝配。此时的韭菜,仿佛从平民百姓的粗鲁,瞬间麻雀变凤凰一般,呈现风味独具的优雅姿态,让人忍不住闭目养神地品评起来。当然,我的偏见未曾如此容易地摆脱,韭菜的廉价、呛味与“后遗症”,仍如芒刺在背地警示着。唯一让我放弃戒备的机会,就是婆婆摆平韭菜在摊好的面皮上,淋上调好盐分的蛋汁,再盖上另一张面皮,捏紧一圈折口后,扔进平底锅里微火慢烙,大约十分钟后,焦黄地出锅,蛋汁黏紧了韭菜,随手抓起来啃也不会散落一地,就是吃着放心,肚子也安全。
我家旁边远近驰名的韭菜盒子,是豆干与虾米调味的,味浓偏油腻,一年吃一个足够了,还是婆婆的河南质朴风味容易入口,怎么吃都不腻嘴。而我自己则更进一步地将面团用温热牛奶做烫面,再用橄榄油揉面,这样就不必用油锅煎,而直接干烙,口感更清新。至于馅料,我也发展成什锦时菜盒子,气味更芬芳,朋友说:“吃起来很清雅!”我想,这是我摆脱韭菜症结的一大步。
台式担子面或米粉,多半会在汤里放些豆芽与韭菜这两样我都不爱的蔬菜,总忍不住挑出来扔掉,却又深觉浪费,而忘记干脆让店家不要放进去,盯着心生芥蒂的碧绿韭菜发愣,费解地想找出吃它的理由,以排除惹人烦恼的偏见。同样的韭菜,若放进水饺或面盒子里,有种独特的引人气质,让我又抗拒又爱欲交加地一入嘴便难以停下来。然而每回吃完便要忍受肚子发胀与口腔发臭的“后遗症”,因此,很久才戒慎恐惧地吃一次,上了年纪代谢迟缓,更是浅尝辄止。看到医书上建议少量多餐的吃法,才明白,所有的饮食方式皆如此,少有益多则有害,哪种蔬果都一样。
健胃补肾号称壮阳草的韭菜,在佛道两家都当作荤食的警惕下,每每在我入嘴时,便会产生莫名的心理暗示而无法吞咽。尤其是太极拳师父警告我们禁食韭菜:“韭菜会把气往下带,脑部容易缺氧。”这条练功饬令让我这血压低的人更紧张了。当然,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吃韭菜容易产生口臭。只要吃完韭菜,所有的人都闻得到,难以闪避,气味呛人,社交不宜。其实韭菜的营养价值相当高,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药用价值,又容易种植,几乎是南北不分的普遍食材。这非常大众化的价廉物美食材,是许多经济状况不佳之人的餐桌常客,经年累月地会在人体里累积气味,难以排除。直到婆婆与几位常下厨的朋友们纷纷教会我:处理韭菜馅料时,下锅前避免用盐,就不会产生臭气,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效果后,对韭菜便不那么畏惧了。
通常我们会把盐加入其他的馅料里,例如豆干、香菇、金针或白菜之类,或抓盐出水或事先卤过,但韭菜是在将入锅前才放入,以免沾到盐分出水,而发出臭气。韭菜加热前不沾盐,便不影响口气,难怪宋朝传入日本的吃春韭习惯,就是直接汆烫,另外准备酱料沾着吃,既甜美又没有后遗症。许多移居海外的华人,会在自家园子里沿着篱笆种植韭菜,这似乎有防范大虫的作用,且采收容易,家里缺蔬菜时,随时采摘,炒盘鸡蛋,便是一道还不错的下饭菜肴。
大部分的小孩都不太喜欢韭菜的呛味,且因韭菜的纤维较粗难以消化,儿童不宜多吃,但因取得与处理容易,对家庭主妇来说,却几乎是日常必备,随手添加进任何一道菜,也能增色不少,却忽略了那不好消化的遗憾。最合适的解决之道,是尽量用刀工切细,而非一般人切长段的做法,此外,就是避免加热前用盐。只要注意刀工与用盐的时间点,我想,这道难题便已解决了一大半。
在众多的韭菜料理中,其实最容易搭配出好滋味的,就是鸡蛋与豆干。仿佛这两样动植物蛋白,恰恰平衡了韭菜粗纤维的口感,而成绝妙组合。由于韭菜本身具备强烈的气味,反而不宜搭配肉食,彼此抢味的结果,使人吃进嘴里相当不舒服。
刚开始接触日本料理时,难以明白,为何日本人总喜欢汆烫韭菜,或整齐切段或捆绑成漂亮的小结扎,另外给一盘独门芝麻酱料,十分珍贵地端上桌(我们太习惯韭菜的“卑贱”地位了)。以香浓滋味提升韭菜的自来甜,当真是绝配。此时的韭菜,仿佛从平民百姓的粗鲁,瞬间麻雀变凤凰一般,呈现风味独具的优雅姿态,让人忍不住闭目养神地品评起来。当然,我的偏见未曾如此容易地摆脱,韭菜的廉价、呛味与“后遗症”,仍如芒刺在背地警示着。唯一让我放弃戒备的机会,就是婆婆摆平韭菜在摊好的面皮上,淋上调好盐分的蛋汁,再盖上另一张面皮,捏紧一圈折口后,扔进平底锅里微火慢烙,大约十分钟后,焦黄地出锅,蛋汁黏紧了韭菜,随手抓起来啃也不会散落一地,就是吃着放心,肚子也安全。
我家旁边远近驰名的韭菜盒子,是豆干与虾米调味的,味浓偏油腻,一年吃一个足够了,还是婆婆的河南质朴风味容易入口,怎么吃都不腻嘴。而我自己则更进一步地将面团用温热牛奶做烫面,再用橄榄油揉面,这样就不必用油锅煎,而直接干烙,口感更清新。至于馅料,我也发展成什锦时菜盒子,气味更芬芳,朋友说:“吃起来很清雅!”我想,这是我摆脱韭菜症结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