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与回归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y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安导演在同性恋电影《喜宴》中以社会历史的角度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即父权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与异性恋霸权对人性中的本真自我的压抑,面对这种来自传统的压抑,导演提出了双赢模式。
  [关键词]同性恋 传统文化 人性 双赢
  
  李安导演在06年以《断臂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是华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殊荣。其实早在1993年,李安导演就已凭借另一部涉及同性爱的电影——《喜宴》,获得了柏林影展金熊奖最佳导演奖,在获奖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导演对处于社会中心的边缘人群一同性恋群体的关注。在他书写的同性恋的世界里,少了凄凉的情绪,更多的是把同性爱恋的美好展现于世人面前,也为同性恋与异性恋和平共处提供了可能。
  在《喜宴》中导演把同性之爱与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问题对立起来,使同性恋承载了重大的文化命题。在影片中,高伟同(赵文瑄饰演)本是一个同性恋者,并和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生活的很幸福。但为满足自己年迈多病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假结婚。假结婚换来的真怀孕,使高伟同陷入两难境地。最终,高伟同向母亲坦认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假老婆威威在听了高母“我要孙子”的哭诉后决定生下孩子,高父也在大病后接纳了赛门做自己另一个儿子……在所有人经过痛切地思考而做出让步后,结局是圆满的。这一美满的结局一方面注入了导演对打破传统文化对人性本真压抑的深深思考。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导演对同性恋与异性恋和谐共存的美好期望。
  
  一、背离传统
  
  《喜宴》中,导演李安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壁垒,张扬人性的自由,试图构建一个美好的同性爱恋家园。在导演李安这里,同性爱是人类多种情欲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性之爱是人本真的爱欲表达。对于传统试图通过改造使同性恋“回归”正常,导演则认为这是一种徒劳无果的努力,因为是同性爱本属人性之一极,而深受五千年传统文化浸染的父爱,才是造成人性痛苦的所在。
  
  1、本真的爱欲
  对于用传统眼光看待同性恋所具有的偏见性,导演通过高母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并传达了自身对同性恋的理解:同性之爱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一种本真的爱欲。
  高母是一个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形象,她为了给高家传宗接代冒着丧命的危险难产生下了“正常婴儿一半重,像个小猴子似的”高伟同,在高父长年累月带部队不在家的情况下,独自把儿子带大,高伟同步入适婚年龄后,更是为其结婚生子的事情忙碌着。在高母心里,丈夫和孩子是最重要的。在高母眼里,高伟同一直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我怎么惯都惯不坏他”,不论是念书还是事业都没有让她操过心,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孝子。当高伟同在父亲得了轻度中风进了医院。阴错阳差地坦认自己的同性恋者的身份,“我是同性恋,赛门是我的爱人,我们住在一起五年了”,高母不敢相信这一切,“是赛门把你带坏的吗?”她认为儿子本是一个正常人,是赛门带坏了他。在高母看来同性恋是一种怪病,他的儿子是由赛门“传染”的。
  高母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到常人即传统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是一种病态,一种被他人“传染”的精神怪病。其实这是对同性恋及其成因认识的误区。
  同性恋,homosexuallly。hornoK一词根的本意是希腊文“同样”之意。同性恋,指他或者她情感与欲望的对象只限于同性,对异性没兴趣,渴望同性的书信、文字、谈话,殷切希望与同性互动,甚至为之神魂颠倒。似她)有一种自己无法抑制,想要与同性有亲密行为的想法,包括想与同性亲吻、爱抚,乃至与同性发生更进一步的身体上的接触,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知道的异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同性爱是相对于异性爱而言的,是同性之间的爱恋行为。同性恋者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他或她)。根据著名的性学专家金西的统计,同性恋在我们社会中占人口的3%-4%。数字是如此惊人,那么同性恋的成因是什么呢?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一)生理学角度——科学家从遗传、激素、大脑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遗传基因,胎儿期母体的雄雌两种激素的比例。大脑某些区域的结构特点在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存在差异,这些都是影响同性恋先天形成的生理因素。(二)社会心理学角度——主要是成长环境(尤其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同性恋形成的影响。
  显然,影片中的高伟同是一个先天同性恋者,他否认自己是被赛门带坏的,“没有人把我带坏,是您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的”。在他眼中,自己与赛门的感情丝毫不比异性恋逊色,甚至要强过正常夫妻,“我和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看我们朋友当中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像我跟赛门处得这么好?”在伟同看来自己生活的不幸都是传宗接代惹得祸,“其实我要不是为了应付让爸抱孙子,还有你给我安排的这些相亲,我会过得很幸福的”。这句痛苦的控诉直接指向中国传统以生殖(传宗接代)为目的的异性恋霸权,也道出了无数同性恋者的心声。在以高伟同为代表的同性恋者看来:爱情不能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它是一种人类的美好情感,如果结合的目的只在于传宗接代,人类也将无任何幸福可言。在这里导演显然主张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选择的情感方式,同性爱不过是人类情感方式的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本真爱欲的表达。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不管在男性还是女性身上。原欲望都必然是男性的,只有它的对象才分为男人或者女人。社会学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则是实地观察男女个体之后的结论。这种观察使我们理解到不管从心理学还是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男性或纯粹的女性。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两性的特征,他本人也是主动与被动的混合体。”这表明,同性之爱并非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和欲望的产物。
  2、徒劳的改造
  在对同性恋认识出现误区的情况下,更多的异性恋选择了对同性恋进行改造使其回归正常,导演借假老婆威威的失败向我们宣告,异性恋对同性恋的改造终将失败。
  影片中,“假”老婆威威一直对高伟同有着爱慕之情,在她看来高伟同是一个理想的丈夫人选;潇洒多金。对于她这个没有绿卡就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大陆妹来说不失是一个可靠的依靠。在高伟同提出与她假结婚时,她同意了。她的同意不仅是为了绿卡和安逸的生活条件,还有的是她对高伟同的“期待”,期待高伟同能被她“改造”,通过“改造”使其变成“正常人”,能与她一起过正常人的美好生活。喜宴过后,在闹洞房的游戏里,两人脱去层层外衣,最后赤裸地躺在床上。亲朋好友离开后,威威的“改造”开始了。“威威你要干什么?”“我要解放你!”她的这句“解放”含义是双重的:从身体到精神的双重解放。在威威看来,高伟同的同性情结是因为某种精神的禁锢(心理障碍),他需要一个 人,更确切地是需要一个女人把他从精神禁锢的牢房中解放出来,而她愿意充当这个“救世主”,但她的努力还是失败了。虽然他们假戏真做地发生了关系,使高在身体上得到了所谓的“解放”,但高对她的感情只是停留在了同情和关心,而爱的还是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
  威威的失败是异性恋企图改造同性恋的失败。在异性恋看来,同性恋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对异性有着某种心里障碍,而这种心里障碍是早年与异性交往的伤害带来的。如果能让同性恋者重新体会到来自异性的真,隋,他们就会“改邪归正”走向正常。当传统的异性恋幸福受到他者的威胁时,它就企图通过对他者的改造,重获自己最大幸福的可能。但威威的“以身试法”却充分证明异性恋试图改造同性恋只能是一种徒劳的努力,终将失败。
  3、重如泰山的“父爱”
  影片中的高父对儿子的爱,是传统文化中父爱的一种惯用表达方式,它如泰山—般深沉与厚重,可又是那么沉重,沉重的让子辈举步维艰。
  十几岁为逃婚而从军的高父直至退休才离开部队,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使高父身上带有浓重的军人气质。高父作为一名军官,他传袭着军人的精神,保守性和纪律性。这种保守性和纪律性体现在,他尊重传统,重视传统。一切以传统为基准。这种传统为纲的思想付诸于行动表现是多方面的选儿媳妇的标准是“能生能养”且门当户对;提倡结婚前男方需去女方家呈提亲“按礼数,我们该提四色礼物到你们家提亲才对”,闲暇时,喜欢练王羲之的行书,并且讲究气韵……。在高父身上,传统二字一览无遗。
  高父心中有一个多年的“隐痛”——延续高家的香火。“爷爷托信告诉我,老家全完了,叫我在海外生根立足,延续高家的香火……”在高父看来,这个使命是重大的,它关系到的是整个高氏家族。他带着这个传宗接代的使命从台湾赶到美国,主持儿子的婚礼,但是他的“梦”却在一个早晨开始破裂:在赛门和伟同因威威怀孕之事的争吵中,高父明白了一切,随之而来便是他的中风病发。高父的病发象征着传统父权文化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是痛苦的。甚至是致命的,这也象征着传统父权文化的排他性。确切地说,父权文化不是不能接受(男)同性恋本身,而是不能认同(男)同性恋反繁殖的性爱方式。当生殖不再是同性恋人结合的目的。父权的统治就开始面临土崩瓦解,所以。以父权为中心的传统意识形态就会死命地坚守自己的阵地。但是,即使它拼命的排斥新的事物,有时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因为时代和历史的潮流是向前且永不停息的。高父大病后,逐渐和赛门建立起一种属于他们的默契“赛门做饭,爸爸洗碗”,也开始接受现有的家庭关系,“伟同是我的儿子,所以你也该是我的儿子”。这种妥协对于一个坚守传统阵地的老者来说,是无比艰难的。五千年的历史使国人在继承悠久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深受传统意识的禁锢,这种禁锢有时会使国人过于保守,其结果只会故步自封。高父在大病后的妥协也象征着传统父权文化只有经过凤凰涅槃似的生死考验才能换来新生(继承的发展)。当赛门问高父,为什么不能让大家知道高父已经知道了一切?“为了这个家啊咖果我不让他们骗我的话,我怎么抱得了孙子?”这句话渗透出了高父的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父权文化在妥协地接受同性恋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其传宗接代的根本目标。
  影片中,导演李安大胆地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进行颠覆,为同性爱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家园。但在展现高伟同与同性恋人家庭生活时却重拾传统视角,跌入妇唱夫随的传统家庭的俗套。从解构传统到回归传统,不难看出导演用传统异性恋视角解读同性恋文本的局限性。
  
  二、回归传统
  
  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男主外(伟同)女主内(赛门)的生活画面:大男人高伟同为了他们的“家”而在外奋力打拼,小女人赛门则努力充当着贤内助。高伟同是一个经常出没于健身房,充满阳刚魅力的成熟男性,而他的同性恋人赛门是一个性情温和的大男孩。高伟同整天为事业奔波忙碌,有时连和恋人约定好的旅行计划也不得不放弃。赛门的生活中心却是高伟同,他把伟同照顾得可谓无微不至,“伟同的衣服、衬衫、内衣裤……”他熟悉高伟同的一切生活习惯,“他都是早上淋浴,否则直接去健身房”……。高伟同是一个在外打拼挣钱养家的大男人,他在赛门眼里是个连度假时间都没有的“日里万机的企业家”。赛门则是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女人”——不论在情感上,爱的给予,还是生活上体贴入微的照顾。即使和真女人威威相比,赛门也无可挑剔:威威连荷包蛋都煎得一塌糊涂——糊糊的蛋身包着蛋皮。赛门不仅能做一手好的西餐,中餐也可与多年的老厨(老张)相媲美,就连挑剔的高父也赞不绝口,“非常好”。在高父高母送儿媳威威见面礼的同时,赛门却精心地为高父高母送上了他这个“儿媳”的见面礼,“高伯伯心脏不好,血压高,有了血压器可以未雨绸缪,随时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危险”。“高妈妈,这事专门给老年女人用得营养面霜,可以防止脸皮松弛,永远不老…老…老化”。如果说。威威是一个能为高家传宗接代的女儿媳,那么赛门就是一个虽不能延续香火但温柔体贴的男儿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在表现高伟同和赛门这对同性恋人的形象时的一定局限:把传统异性恋的家庭模式灌输于同性恋文本。用异性恋视角来诠释同性爱恋。这里的赛门身上具有某些女性特质,是传统家庭模式中的小女人形象。这样就把同性恋的爱恋解读为,真男人与“伪”女人的爱情模式。如果说,导演表现自身对情感方式的多样性(同性恋)的尊重是对传统父权和以异性恋为霸权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以一种人性的光辉和伟大的胸怀包容同性恋。那么,把同性恋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成为传统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模式,就是对传统的回归。从接纳同性爱到真男人与“伪”女人的形象朔造是从解构传统、颠覆传统到回归传统的过程。
  影片最后,在登机通道。我们看到了高父步履蹒跚的身影,老迈与沧桑,身上背负着传统文化的积淀。而安检时,高父举起的双手犹如投降,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高父的“投降”是传统的投降,象征着传统父权文化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换来的是双赢的结局:高父高母可以抱得孙子,完成他们延续香火的心愿,而伟同和赛门也可以像以前一样享受他们的快乐生活。当然,这是导演的一种理想化表现,但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即父权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对人性压抑的深刻地反思,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国人追求本真自我的最大障碍。而导演也为我们提出了解决的设想如果传统父权文化和以异性恋为霸权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不再惟我独尊。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给予同性恋者一定宽松的空间,那么得到一个双赢的局面(道德标准与人性本真)——人类社会的双赢。“我们不需要一种新的道德,相反,我们应当追求承认不同的信仰、愿望以及道德的种种生活方式。”让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去接受每个人选择的情感与生活方式吧,换来的将是人与人之间的双赢,更是人类社会的双赢。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浪潮于80年代影响到宝岛台湾,激活了以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他们既执著地回忆历史、童年,追溯往事,亲近传统,执着地坚守着写实美学精神;又力图在现代社会的重重诱惑与琐碎经历中寻找出路,展现一代人生存的艰辛、荒谬与无奈,处处流露着存在主义的哀伤。《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一种展现,表象上关于爱情,而内核却异常沉重而严肃。  [关键词] 《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 电影 语言    上
[摘要]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音乐在电影中就像是电影的表情,在突出影片的主题、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银幕形象更丰富、生动,大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电影音乐 功能 作用 分类    电影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
[摘要]杜甫仁科的电影文学剧本《海之歌》堪称世界电影文学中巅峰之作。它以大型水库建设工程为背景,以“戏剧性电影长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影片因由他人代为执导,不免显得逊色。希望我国电影界在表现此类题材时,不必拘泥于情节和故事。  [关键词]《海之歌》戏剧性电影长诗历史与现实 文学形象与银幕形象    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叙事文学(小说)、抒情文学(诗)、戏剧文学(剧本)的佳作不
[摘要]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终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苦、集、灭、道”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四圣谛 社交与群居的本能 崇高 精神生活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一托纳托雷的一部力作。影片讲述了一个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的天才钢琴师1900的故事。1900终生都没有离开Virginian号游轮,他的一生正体现了佛教“四圣
[摘要]从影视翻译研究角度讲,影视作品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本质特征(大众文化娱乐产品)、文学属性(决定影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或者文学翻译的一个特殊分支)以及影视语言的综合性。其中,大众文化娱乐产品属性是影视作品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影视翻译 影视作品 大众文化娱乐产品 文学属性 影视语言    一、引言    影视翻译研究的必要前提在于对影视作品主要特征的理性认识。影视作品的特征虽涉及
摘要 社会犯罪和人性泯灭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毒瘤,社会准则和法律约束有些时候显得那么的苍白而无力,正义和罪恶、真理和谬误有时也很难辨别清楚。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黑帮电影不断突破传统叙事模式,更加关注犯罪心理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反映,同时,对人性的再思考和对道德标准的重新评价成为现代黑帮电影的重要表现内容。  关键词 黑帮电影 黑帮 暴力 审美    现代黑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复杂
[摘要]美国当代多产作家马什·卡萨迪的作品多达四十余部,广泛涉及小说、剧本、俳句诗、传记、戏剧理论和说书技巧诸种体裁。他的广播剧和舞台剧在包括外百老汇在内的电台和剧院广泛上演。《老爸英明》是马什·卡萨迪戏剧专集《捣蛋鬼》中的一部独幕喜剧。这是一部让人啼笑皆非、捧腹大笑的爱子佳作,令我们在大笑之余,又不禁陷入深思。  [关键词]《老爸英明》 独幕剧赏析 啼笑皆非 事与愿违    美国当代多产作家马什
摘要 影视是中国文化在异国传播最直接和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在当下我国从经济的“硬实力”建设转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从影视视阈研究中国文化的异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取材于中国《木兰诗》,并对其进行了美国式解读,中国文化因而在异域传播中得以彰显,同时也发生了异变。从《木兰》的个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异国被吸收、改造、更新的一段历程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 对
【摘要】 电影《斗牛》突破了传统的战争题材,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表观深刻的主题。影片以人与牛为线索,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串联起了一系列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战争下的人性,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往昔灾难历史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战争人性叙事    影片《斗牛》自上映以来,就被贴上了“喜剧式”的标签,这一方面可能是源于片名、剧情介绍。也可能是大家对演员黄渤的喜剧角色定位。可真正看过影片之后就会发现,这
[摘要]李安的电影一直在讨论的是人性的博弈——自由与压抑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个体在各种丰富而复杂的环境和事件中人性被他者或他物所限制和操作时,相互联系而又有冲突的双方对个人生存所作出的不同选择的这样一种探讨。导演通过《卧虎藏龙》、《断臂山》、《色·戒》三部电影展示个体在不同的生存境况下(生活、爱情、处境)对人生的多种可能性挣扎。  [关键词]人性 博弈 自由 压抑    美国的萨里斯说过:“一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