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练习;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84—01
练习是化学教学中巩固知识、完善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要提高练习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从较少的练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让练习少而精
在应试教育观念驱动下,不少教师不顾学生能力发展和兴趣发展,盲目地给学生施压,搞题海战术,重复训练,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练习教学中精心筛选,尽量做到少而精。所谓“精”,是指巩固练习中各种题目的类型要精。这样就能使学生见多识广,拓变题目,形成创新思维,以后碰到生疏题目时,做起题来会得心应手。所谓“少”,是指同一类型的题目要少,重复性的练习应少做,力求精简,举一反三。
二、放开手脚,培养能力
化学教学绝不只是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而应将重点放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扩大其知识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上,力求放得开,收得拢。在练习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参与意识。教师不能自导自演,越俎代庖,应让学生读题,理解题中已知条件,并讲述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考查的知识内容,从而引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归纳同类问题的解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将x克下列物质,分别与y克水混合,则所得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NaB.CuSO4·5H2OC.SO3D.NaCl
题目分析:先确定每个选项与水混合后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很显然A、B、C三项有相同点,被加入物质并非溶液中的溶质,且A、B、C、D各代表一类物质,需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练习方法:教师应先让学生读题,理解“混合”的含义,引导学生将其与“溶解”区分,将每个归为一类,分类分析,且列举其与每个选项同类的其他物质并说明最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种类和质量与加入的固体进行比较,运用溶液中的质量守恒得出答案。
三、变换方式,讲求实效
由于习题的难度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别,教师在组织练习前,要研究题目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多数学生不会的题目要在课堂上讲解,个别学生不会的题目可通过课后答疑的方式解决。而学生在练习中也要先行一步,研究题目,简单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个别难题留在集体练习中共同探讨,这样可避免练习的盲目性。
四、接触生活,提高兴趣
练习教学中有许多题目是现实生活问题,需要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疑学生对这类问题最感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解答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取材,从不同角度思考、讨论,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路加以肯定,然后回到具体问题上,轻松获取答案。例如,在如何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改变的题目中,可以用“使糖水的质量分数改变”的实例,这样,既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五、利用网络,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传统教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呈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课件中形象的动画、适当的互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网上下载,既能掌握最新化学考试动态,使练习题目新颖,又能够及时将基础知识随时进行梳理,在具体的题目中及时再现,还能通过筛选、剪切、复制和粘贴等技术在避免重复的同时,很明显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练习效率。
编辑:练堂波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84—01
练习是化学教学中巩固知识、完善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要提高练习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从较少的练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让练习少而精
在应试教育观念驱动下,不少教师不顾学生能力发展和兴趣发展,盲目地给学生施压,搞题海战术,重复训练,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练习教学中精心筛选,尽量做到少而精。所谓“精”,是指巩固练习中各种题目的类型要精。这样就能使学生见多识广,拓变题目,形成创新思维,以后碰到生疏题目时,做起题来会得心应手。所谓“少”,是指同一类型的题目要少,重复性的练习应少做,力求精简,举一反三。
二、放开手脚,培养能力
化学教学绝不只是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而应将重点放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扩大其知识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上,力求放得开,收得拢。在练习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参与意识。教师不能自导自演,越俎代庖,应让学生读题,理解题中已知条件,并讲述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考查的知识内容,从而引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归纳同类问题的解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将x克下列物质,分别与y克水混合,则所得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NaB.CuSO4·5H2OC.SO3D.NaCl
题目分析:先确定每个选项与水混合后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很显然A、B、C三项有相同点,被加入物质并非溶液中的溶质,且A、B、C、D各代表一类物质,需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练习方法:教师应先让学生读题,理解“混合”的含义,引导学生将其与“溶解”区分,将每个归为一类,分类分析,且列举其与每个选项同类的其他物质并说明最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种类和质量与加入的固体进行比较,运用溶液中的质量守恒得出答案。
三、变换方式,讲求实效
由于习题的难度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别,教师在组织练习前,要研究题目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多数学生不会的题目要在课堂上讲解,个别学生不会的题目可通过课后答疑的方式解决。而学生在练习中也要先行一步,研究题目,简单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个别难题留在集体练习中共同探讨,这样可避免练习的盲目性。
四、接触生活,提高兴趣
练习教学中有许多题目是现实生活问题,需要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疑学生对这类问题最感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解答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取材,从不同角度思考、讨论,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路加以肯定,然后回到具体问题上,轻松获取答案。例如,在如何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改变的题目中,可以用“使糖水的质量分数改变”的实例,这样,既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五、利用网络,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传统教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呈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课件中形象的动画、适当的互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网上下载,既能掌握最新化学考试动态,使练习题目新颖,又能够及时将基础知识随时进行梳理,在具体的题目中及时再现,还能通过筛选、剪切、复制和粘贴等技术在避免重复的同时,很明显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练习效率。
编辑:练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