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文学的本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文学的本质论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探求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共通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意蕴。本文以秦文君的“成长小说”为例,从作家的儿童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和儿童文学的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秦文君;成长小说;儿童文学的本质
  作者简介:黄琪(1993-),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一、“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文学本质论以儿童观为根基,儿童观是儿童文学观的根本支点。所谓“儿童观”是“成人面对儿童所建立的人生哲学观。”[1]儿童观在经历了成人的附庸、教训主义、浪漫主义等发展阶段后,逐渐走向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作家秦文君在《论当下儿童文学的“深浅轻重”》一文中说:“把儿童不仅仅看做是儿童,而且还得看做是“人”。[2]秦文君坚持“儿童是人”的价值观念,遵循“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并以此贯穿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之中。
  1.尊重童年的独立意义与价值
  “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把儿童的生命看做是人生的富饶的资源。“童年是人生的一个实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推崇儿童生命体内蕴含着永恒人生价值的人生观。
  针对现代教育“缩略”童年的做法,秦文君坚持“儿童本位”的价值观,顺应儿童生命的本质,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一个女孩的心灵史》提倡“重新发现儿童”,秦文君认为“成绩不是永远唯一的标准,小孩们个个都有值得赞赏的长处,他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奇迹[4]”。
  2.重视儿童的动态成长
  健康的儿童文学不仅尊重童年独有的人生价值,让儿童充分享受童年的欢乐,而且重视儿童的成长与精神诉求,致力于把儿童培养成健全的人。
  成长中心灵的转变是秦文君“成长小说”中最为成功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动态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我同一性”的寻找和对异性朦胧的情感。
  寻找“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自我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概念。“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成了少年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
  小说《逃逃》中,逃逃在爸爸和继母组建的家庭中形成了敏感、自卑的心理。身份的确认问题成了他最大的困扰。他选择出走,和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小伙伴大大大闯“迷人巷”。“出走”的道路也是逃逃和大大大寻找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道路。逃逃经历了出走,在出走中追寻,最终走出了“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确立了“自我同一性”。
  少年的性心理是朦胧、纯真、美好的情愫,青春期产生的对异性的憧憬是一种精神上的情愫。秦文君珍惜这份朦胧、美好的情感,小说中的少年儿童之间情感处于朦胧的异性吸引层面。《告别裔凡》王小曼和裔凡之间相互通信表现了男女生之间渴望交流、了解的情感。《花彩少女的事儿》当中林晓梅对陈应达萌动着单纯而朦胧的情感,简单澄澈的爱慕为秦文君的小说又添一抹亮色。
  “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重视儿童的动态成长,帮助儿童向上成长,找到自我。
  二、成人与儿童双向的情感流动
  如果儿童创作只单纯为教育儿童而作,单向的情感流动便很难使作品获得生命气息。如果作家在创作中不仅给儿童以教益,自己也藉此宣泄、体悟创作中的情感满足,双向的情感流动会使作品产生更大的魅力。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和“成人”不是相向而踞,没有交流、融合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这也是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
  1.儿童成长道路的“引路人”
  儿童文学作家既有对儿童生活感觉、审美感觉的沟通契合,又有着作为成熟的“儿童”对儿童问题的深刻洞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引领儿童完成生活的拓展和生命的超越,她们以文学完成对儿童生命的审美照明。
  儿童文学必然关涉到教育问题。秦文君的成长小说通过对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经历的书写,真实的表现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和心灵的复杂性,也给儿童读者以成长启示。秦文君的小说不回避生活中阴暗面和悲剧的展示,展示生活的真实,但她的小说在阴暗面描写背后的意义确给我们信仰和希望。
  《十六岁的少女》讲述了“我”和倪娜患难与共、超越生死的友谊。我作为“知青”来到东北林场得了怪病,周围的人甚至我的恋人看到濒临死亡的‘我’都十分恐惧,我对自己的生命也已经绝望,静待死亡的到来。然而,一同下乡的知青倪娜却不离不弃的照顾我,直至我痊愈。小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到倪娜去世之时,读者心情沉重,小说展现死亡,但温暖的友情书写给予儿童读者以爱和力量,读者心中的是爱与哀伤,而不是悲观和绝望。
  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表现着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倾听儿童成长心声,一方面帮助儿童洞悉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寻找人生道路。
  2.无法割舍的精神需求
  童年记忆是许多儿童作家心中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进行创作的原动力。她的小说《四弟的绿庄园》、《少女罗薇》、《十六岁的少女》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资源的少年图景。秦文君说:“我是从一个小小的站头起步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的,这个小站便是我那沐满人间温暖的童年。……可喜的是,而后,我对童年的热爱逐渐伸延,开始注意起别人的童年,渐渐地,那种爱变得宽广博大起来。”[5]她始终将儿童文学作为她无法割舍的精神需求,作为最美的事业来看待。她始终保持儿童心性、认同儿童生命价值,以内在的儿童时代为本,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贯穿小说创作之中。
  作家作为成熟的“儿童”进入创作中,与儿童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对话、交流、融合,形成相互赠与的关系,儿童文学的复杂性和艺术魅力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三、朴素的艺术品格
  “一种文学样式形成什么样的艺术品格是为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所规定的。”[3]儿童文学遵循着朴素的美学准则。儿童文学要写“最简单的话”,既要简明易懂,又要生动活泼。
  秦文君的“成长小说”语言明白晓畅,选取读者最为熟悉的词句,简洁准确的表达意思。《男生贾里》不滥用声色词汇,以口语居多,富有幽默特色的语言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谈及男生的友谊,运用了口语“我们么,相互敲个‘栗子’,来个扫蹚腿,同样是亲热的表现,否则友谊就没意思了。”[6]秦文君的用语展现了少年儿童身上的率真与激情。
  秦文君的“成长小说”成功的语言运用展现了儿童文学朴素的艺术品格,恰如黄云生所说:“儿童文学以其特有的朴素而明朗的文体风格和机警活泼的幽默语言,在给小读者带来愉悦同时,也必然对他们的性格形成良好的影响。”[7]儿童读者在这些朴素却又生动的语言中找寻成长的巧妙与快乐。
  参考文献:
  [1]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秦文君.儿童文学读写之旅[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3]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山东:明天出版社,2010.
  [4]秦文君.一个女孩的心灵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5]秦文君.我的小站[J].创作之友,第七期.
  [6]秦文君.男生贾里[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7]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所涉及的门类也日渐繁多。而与之相应的各类文体具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在译者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为各类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在本文中将以科技文的翻译为例,着重探讨科技文的相关翻译策略和技巧。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科技文特殊词汇的翻译;第二部分是科技文句子的转换翻译;第三部分是译文的校改。最后在探讨这些翻译策略之后进行对科技文翻译
摘 要:《罂粟之家》是苏童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一经发表便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被冠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帽子。无疑,这篇小说在主题思想、文本结构、叙事形式以及意象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这里,我将从小说中独特的意象入手,从而诠释《罂粟之家》中隐含着的符号式象征意象。  关键词:欲望;权利;革命  作者简介:马跃成(199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师范大
项目课题: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余华中短篇小说少年形象分析”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2015118。  摘 要:本文在以余华中短篇作品的少年人物形象作为载体,整理作者的叙述策略在心理经验等方面对少年群体的生存意识的表达方式,探究其文化背景下构成人物成长的断裂性因素与启蒙意识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成长;断裂;启蒙  作者简介:林梓豪(1994-),男,山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
摘 要:儒家思想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蕴涵了“人心”与“道心”的微妙关系。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诗作《古舟子咏》通过一位老水手的离奇遭遇,隐射了柯勒律治“罪、罚、赎罪”之思想。文章巧妙地解释了在异质的文本和背景下,人类思想与情感跨越时空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十六字心传;因果;人心;道心;人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魏晋风流名士与盛唐游侠诗仙,二人同样旨酒盈樽,心存魏阙,把酒抒怀。在盛满了诗人性情的酒作中,快意淋漓的豪情、幽沉怅惘的愁思、清奇浪漫的诗意和关乎生命意识的哲思几相交织。在相似的金波影流里映照出不同的时事世风、生命姿态与内在精神气质。  关键词:李白;嵇康;诗酒文化;精神气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
摘 要:借助于米克·巴尔的叙述学理论探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技巧,从聚焦、时间、行为者等方面入手进行剖析,以此探求作者运用这种叙述手法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克·巴尔;叙述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本文借助米克·巴尔的叙述话语,探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3  叙事诗《卡蒙斯》被认定为是葡萄牙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端,其作者阿尔梅达·加雷特(1799-1854),他用自己的作品在葡萄牙促使浪漫主义这一新的文学思潮,取代表达悲情与恨的新古典主义文学,成为主流。此外,《viagens na minha terra》[1]这部作品,不完全遵从浪漫主义的
大佬们为啥喜欢说“不”?  一次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CEO罗德侠(Paul Laudicina)来华访问,我问:“可否用一句话说明白,企业如何保持长期成功?”这位曾在联合国、美国国会任职多年的战略管理专家语气微顿,然后说出了四个字:“不撞冰山!”  类似的案例还真不少:西点军校有一个著名的荣誉准则——不撒谎、不欺骗、不偷盗、也不容忍看到别人有前三种行为。巴菲特有“三不”原则——不负债、不做空、不懂不
摘 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在中古美学思想地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涤除玄览”的观点出发,指出其通过对“为道”障碍的注意,发现涤除的工夫论,从而达到“玄览”的合道境界,以完善先秦道家的审美心理理论。  关键词:涤除玄览;老子;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中,先秦两汉作
摘 要: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叙事学中限制性叙事视角出发,探讨女性作家伊迪斯·华顿如何在《纯真年代》中修辞性地使用这一策略。华顿充分发挥第三人称叙事中限制性叙事的优点,在文本中有力地渗透了她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她想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限制性叙事  作者简介:魏明(1988-),女,汉族,硕士,助教,为本文第一作者;鱼江江(1984-),女,汉族,硕士,助教,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