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强,观念与情感复杂嬗变。中职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面临着专业选择、环境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如何避免或消除上述心理压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本校学生学习和实习期间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控力进行问卷调查,提出改进方法与对策意见。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障碍分析讨论对策意见
1问题的提出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处于成长阶段。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学习、实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中遇到冲突和挫折时,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容易产生愤怒、沮丧、压抑、固执等不良情绪,以至出现攻击、退缩、冷漠、幻想、推诿、逃避等消极行为。这些现象在中职学校中越来越突出,表现出心理承受力弱、自控力差的特征,导致学生辍学、流失现象屡有发生。
2问卷调查
我们以该校区2012级423名男、女学生做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经SPSS11.5的描述性统计处理,获得相关参数。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尚存问题,提出对策意见。①对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差异性做出初步判断:以环境适应期较长的学生作为心理承受力的弱势群体。A、在校期间“两个月后适应的”和“一直不适应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1.71%;B、外出实习“两个月后适应的”和“一直不适应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41%。通过A、B之间比较:p>0.01,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校期间与实习期间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几乎是同一人群,符合人体自然科学的规律。②对学生疲劳感的差异性做出初步判断:以“极度疲劳”和“疲劳”的学生作为弱势群体。A、目前在校期间感觉疲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4.84%。B、实习不适应期感觉疲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4.18%。C、实习已适应期感觉疲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65%。A、C之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疲劳感是不同的。B、C之间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学生“适应期”与“不适应期”的疲劳感也是不同的。
3造成心理承受力弱、自控力差的主要原因
3.1来自社会与家庭因素。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学生,物质条件普遍好转,在家里有“父母宠着”,生活自主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一旦面临学习、生活、情感及交往中的矛盾发生冲突时,便显得无所适从。
3.2受环境影响的主观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实习期间,都存在着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虽然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之前,短期内缺少正确认识,稍有疲劳或不适即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带来过激的行为,以至造成辍学。
4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自控力的对策与方法
4.1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教育方法。①开展人生价值观的评价与讨论。结合本校开设的心理健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礼仪、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学生个性品质发展进行人生价值观的评价与修正。②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照自己实际,确立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建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以及个人发展中的竞争意识与观念。
4.2优化组合先进的管理机制。
4.2.1实行专职班主任制度。封闭式校园管理,班主任对学生实施24小时监控,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本校实施《学生操行量化管理》在班主任督导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理、自控能力,尤其在外出实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的随机性和可控性,有效地防止了学生流失。
4.2.2“三位一体”统筹管理。“三位一体”是指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基礎课教师。三者对学生实施统筹教育管理,必须做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否则任一教师与学生交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给班主任带来一定的压力。
4.2.3家长式情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像家长一样为学生排忧解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威信。只有学生信任你,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排除心里障碍。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因此,不断加强学生的承受力、自控力和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懂得:不仅要做好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还要做好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方能在竞争中,坚定信念,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雪英.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J].安庆市范学院学报,2004(2):32
2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2.10(6):84~86
3王贵林等.心理学教程[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学军等.浅谈师资队伍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6(6)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障碍分析讨论对策意见
1问题的提出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处于成长阶段。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学习、实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中遇到冲突和挫折时,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容易产生愤怒、沮丧、压抑、固执等不良情绪,以至出现攻击、退缩、冷漠、幻想、推诿、逃避等消极行为。这些现象在中职学校中越来越突出,表现出心理承受力弱、自控力差的特征,导致学生辍学、流失现象屡有发生。
2问卷调查
我们以该校区2012级423名男、女学生做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经SPSS11.5的描述性统计处理,获得相关参数。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尚存问题,提出对策意见。①对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差异性做出初步判断:以环境适应期较长的学生作为心理承受力的弱势群体。A、在校期间“两个月后适应的”和“一直不适应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1.71%;B、外出实习“两个月后适应的”和“一直不适应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41%。通过A、B之间比较:p>0.01,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校期间与实习期间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几乎是同一人群,符合人体自然科学的规律。②对学生疲劳感的差异性做出初步判断:以“极度疲劳”和“疲劳”的学生作为弱势群体。A、目前在校期间感觉疲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4.84%。B、实习不适应期感觉疲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4.18%。C、实习已适应期感觉疲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65%。A、C之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疲劳感是不同的。B、C之间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学生“适应期”与“不适应期”的疲劳感也是不同的。
3造成心理承受力弱、自控力差的主要原因
3.1来自社会与家庭因素。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学生,物质条件普遍好转,在家里有“父母宠着”,生活自主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一旦面临学习、生活、情感及交往中的矛盾发生冲突时,便显得无所适从。
3.2受环境影响的主观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实习期间,都存在着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虽然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之前,短期内缺少正确认识,稍有疲劳或不适即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带来过激的行为,以至造成辍学。
4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自控力的对策与方法
4.1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教育方法。①开展人生价值观的评价与讨论。结合本校开设的心理健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礼仪、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学生个性品质发展进行人生价值观的评价与修正。②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照自己实际,确立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建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以及个人发展中的竞争意识与观念。
4.2优化组合先进的管理机制。
4.2.1实行专职班主任制度。封闭式校园管理,班主任对学生实施24小时监控,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本校实施《学生操行量化管理》在班主任督导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理、自控能力,尤其在外出实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的随机性和可控性,有效地防止了学生流失。
4.2.2“三位一体”统筹管理。“三位一体”是指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基礎课教师。三者对学生实施统筹教育管理,必须做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否则任一教师与学生交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给班主任带来一定的压力。
4.2.3家长式情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像家长一样为学生排忧解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威信。只有学生信任你,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排除心里障碍。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因此,不断加强学生的承受力、自控力和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懂得:不仅要做好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还要做好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方能在竞争中,坚定信念,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雪英.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J].安庆市范学院学报,2004(2):32
2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2.10(6):84~86
3王贵林等.心理学教程[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学军等.浅谈师资队伍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