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最简洁的表达。作为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是理所应当的任务。
发掘自我提升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有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与引导者”的准备,让学生在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本节课的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师根据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往往要经过猜想、尝试、探究、失败(或成功),再猜想、再尝试、再探究的过程,最终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想法,他们站在未知者的角度思考,想法更具建设性,教师要将这些想法收集、融入到设计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效益。
数学无处不在
前些日子,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方案中提出下调英语高考总分,于是网上有人提出把数学踢出高考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高中数学就是做题,没有用。一些学生也对我说过同样的话。这种数学无用论的思想,经常举到的例子是到菜市场买菜计算多少钱。所以教师要有数学无处不在的思想,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新教材开篇就提出“数学是有用的”。一部分学生觉得高中数学知识太抽象,生活中用不到,没有意义。而实际却恰恰相反,新教材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量章节的引入都是实际应用问题,只是这些同学在学习时自己把它和生活脱钩了。当代数学教学理念是“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是活的,是有用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买菜计算价钱,只是用到了数学中的算术功能,是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只是数学知识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大材小用了。
新教材把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写了进去,比如,分期付款买房问题,银行的存款利率问题,保险问题,股票问题、彩票问题、电话号码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环境,渗透数学有用的思想,给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明白学习数学是在增长知识,是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的,也就给了他们不断学习的信心。
为新知识搭建桥梁
初高中数学存在很大差异,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很容易产生分层。一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结果,轻视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愿意去深刻理解,不能通过具体事物抽象成的数学概念,也就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东西。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些同学只会模仿,不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经常听到同学说这节课“听懂了”,就是做不了作业。要突破这一难题,还是要从课堂出发。教师上课之前,对班级学生要进行学情分析,重点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让学生“活”起来,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上的知识既要努力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寻找最佳教育教学的方法。所谓“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就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在新课程下,想要更好地进行教与学,就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更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促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也就是教师最大的期望了。
参考文献
[1]彭兴顺 蔡润圃《问题学生教育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2]王必成《略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
发掘自我提升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有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与引导者”的准备,让学生在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本节课的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师根据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往往要经过猜想、尝试、探究、失败(或成功),再猜想、再尝试、再探究的过程,最终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想法,他们站在未知者的角度思考,想法更具建设性,教师要将这些想法收集、融入到设计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效益。
数学无处不在
前些日子,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方案中提出下调英语高考总分,于是网上有人提出把数学踢出高考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高中数学就是做题,没有用。一些学生也对我说过同样的话。这种数学无用论的思想,经常举到的例子是到菜市场买菜计算多少钱。所以教师要有数学无处不在的思想,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新教材开篇就提出“数学是有用的”。一部分学生觉得高中数学知识太抽象,生活中用不到,没有意义。而实际却恰恰相反,新教材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量章节的引入都是实际应用问题,只是这些同学在学习时自己把它和生活脱钩了。当代数学教学理念是“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是活的,是有用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买菜计算价钱,只是用到了数学中的算术功能,是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只是数学知识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大材小用了。
新教材把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写了进去,比如,分期付款买房问题,银行的存款利率问题,保险问题,股票问题、彩票问题、电话号码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环境,渗透数学有用的思想,给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明白学习数学是在增长知识,是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的,也就给了他们不断学习的信心。
为新知识搭建桥梁
初高中数学存在很大差异,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很容易产生分层。一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结果,轻视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愿意去深刻理解,不能通过具体事物抽象成的数学概念,也就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东西。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些同学只会模仿,不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经常听到同学说这节课“听懂了”,就是做不了作业。要突破这一难题,还是要从课堂出发。教师上课之前,对班级学生要进行学情分析,重点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让学生“活”起来,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上的知识既要努力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寻找最佳教育教学的方法。所谓“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就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在新课程下,想要更好地进行教与学,就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更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促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也就是教师最大的期望了。
参考文献
[1]彭兴顺 蔡润圃《问题学生教育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2]王必成《略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