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育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语言讲述、简单的教具展示,在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提供给教师备课的历史资源已经远远超出有限的文献,还有大量的音频、视频、动态图片等等,这些都推进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课改;多媒体教学
我校是重庆市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早的一批学校,各学科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作为学校最早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之一,笔者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整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针对以下几个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较深刻体会的信息技术运用实践阐述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在新情景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期实现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把传统历史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目标模式转变为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的过程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同样道理,学生信息素养的引导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需要在情景中、任务驱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领悟出来。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弊端,能够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笔者以为,历史学科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高中学生在已经具有一定认知水平的有利条件下,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从目前使用的高中历史课本来看,编者也许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的需要,也许是为了突出高中历史教学比初中更应该突出其理论性,因此,教材中常常出现大段大段比如意义之类的阐述性文字,如果教师不善加诱导,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被动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新的历史情景,拓宽信息渠道,引导学生论从史出,而不是单纯灌输。
例如,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学时,我选择了毛泽东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以培养其材料分析能力;又放映了五次反“围剿”的影片资料,使学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有活生生的了解;还制作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的动态地图,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引下,根据地迅速壮大的情况。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干巴巴地照着课本念好得多,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这段历史。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思考和学习历史,克服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学科本身的弊端,立体展现历史,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克服时空造成的隔阂感。
历史具有过去性,历史兴衰、制度沿革、社会更替,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无法如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多次反复操作,但是,如何使之与现实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功能?由于信息来源的单一化,传统历史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或者简单呈现几张地图、人像之类的教具,就算安排了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讨论,整个课堂还是显得沉闷、死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听觉刺激,也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有的历史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例如,我在教授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活生生地再现历史,学生很感兴趣,比如《地道战》、《地雷战》的电影片段,使学生在观看中感到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和斗争智慧,《轰炸日本》则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的原子弹“小男孩 ”、“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学生自发地热烈鼓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即将胜利而欢呼,他们内心受到的震撼,比单纯地讲上几小时的和平主义教育更有效果。
第三,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课程。
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显示一种看似矛盾而真实的态度,他们喜欢学习历史,但是,不喜欢照本宣科地学习历史,尤其是高中历史教材,本身有许多内容与初中教材存在重复,而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许多内容却没有或者不能编选入统一教材里,如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等等,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或者说,出现“我爱历史,但是,不爱历史课”的现象,这样,一个严峻的任务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如何立足社会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开发出适合的校本课程?也即是说,历史教师不但历史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历史教师自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即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和时代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选取“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密切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选取、整合出与时代相关和符合学生继续发展的内容,尤其是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历史必修课较欠缺的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课改;多媒体教学
我校是重庆市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早的一批学校,各学科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作为学校最早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之一,笔者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整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针对以下几个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较深刻体会的信息技术运用实践阐述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在新情景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期实现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把传统历史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目标模式转变为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的过程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同样道理,学生信息素养的引导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需要在情景中、任务驱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领悟出来。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弊端,能够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笔者以为,历史学科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高中学生在已经具有一定认知水平的有利条件下,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从目前使用的高中历史课本来看,编者也许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的需要,也许是为了突出高中历史教学比初中更应该突出其理论性,因此,教材中常常出现大段大段比如意义之类的阐述性文字,如果教师不善加诱导,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被动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新的历史情景,拓宽信息渠道,引导学生论从史出,而不是单纯灌输。
例如,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学时,我选择了毛泽东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以培养其材料分析能力;又放映了五次反“围剿”的影片资料,使学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有活生生的了解;还制作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的动态地图,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引下,根据地迅速壮大的情况。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干巴巴地照着课本念好得多,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这段历史。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思考和学习历史,克服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学科本身的弊端,立体展现历史,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克服时空造成的隔阂感。
历史具有过去性,历史兴衰、制度沿革、社会更替,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无法如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多次反复操作,但是,如何使之与现实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功能?由于信息来源的单一化,传统历史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或者简单呈现几张地图、人像之类的教具,就算安排了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讨论,整个课堂还是显得沉闷、死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听觉刺激,也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有的历史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例如,我在教授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活生生地再现历史,学生很感兴趣,比如《地道战》、《地雷战》的电影片段,使学生在观看中感到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和斗争智慧,《轰炸日本》则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的原子弹“小男孩 ”、“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学生自发地热烈鼓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即将胜利而欢呼,他们内心受到的震撼,比单纯地讲上几小时的和平主义教育更有效果。
第三,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课程。
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显示一种看似矛盾而真实的态度,他们喜欢学习历史,但是,不喜欢照本宣科地学习历史,尤其是高中历史教材,本身有许多内容与初中教材存在重复,而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许多内容却没有或者不能编选入统一教材里,如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等等,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或者说,出现“我爱历史,但是,不爱历史课”的现象,这样,一个严峻的任务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如何立足社会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开发出适合的校本课程?也即是说,历史教师不但历史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历史教师自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即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和时代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选取“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密切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选取、整合出与时代相关和符合学生继续发展的内容,尤其是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历史必修课较欠缺的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