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置身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你会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是欧洲?是北美?
好脾气的巴黎、没那么多规矩的伦敦和少一点奔忙的纽约,这3个世界大都会加起来,就是蒙特利尔的魅力。
当然,常常让人忘了——蒙特利尔是岛,一个夹在美、加大陆间的岛。 置身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你会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是欧洲?是北美?
好脾气的巴黎、没那么多规矩的伦敦和少一点奔忙的纽约,这3个世界大都会加起来,就是蒙特利尔的魅力。
当然,常常让人忘了——蒙特利尔是岛,一个夹在美、加大陆间的岛。
人们告诉我,蒙特利尔甚至不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就足足比它大两倍。但是蒙特利尔同时说法文与英文、同时存在法兰西与盎格鲁撒克逊,虽然身处北美,却处处拉丁情调。
这是我称之为双城的蒙特利尔,从来不是核心、从来不是主流,却一如法国最会创造话题的出版公司AUTREMENT新书:《蒙特利尔——心脏的边缘》,在强势文化的迫力下,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生活质量与人文素养。
21世纪,当大伙都在讲融合、共生,都在向往如何同时让两种文化、语言相安并存,甚至进一步延伸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面貌,蒙特利尔是成功的、宽容的实验场。
这里,怎么会是加拿大?
也因此,它让自己,成为北美最有创意、特色的城市。
对我,这不是初来乍到,我还是先让自己坐下来,坐定了,开始感觉脚下石砖道背景老城墙搭配科比意家具,点燃魁北克设计学派的长排街灯。这时,耳旁吹起微风,蒙特利尔优雅、轻快的出场,带着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节奏与华丽。 好几次,我在地理版图上完全迷失了,问身边的蒙特利尔人:“这里,怎么会是加拿大呢?”回答总是带着爽朗、兴味的笑容:“其实,我们更觉得自己是魁北克人。”很多人对魁北克省独立运动依稀有印象,但那是40年前的旧事了。现在满城的小饭馆、酒吧、咖啡店、时尚Boutique Hotel、怀旧1950 、1960年代二手家具、装饰、频频得国际大奖的工业设计、拉斯维加斯赌城最卖座的魁北克舞团乐手……这才是我看见的新蒙特利尔。
喜欢过好日子、喜欢吃好食物、喜欢说笑话、随和、自在的蒙特利尔人天性中,完全没有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畔的不耐与骄矜。旅行的人们在巴黎承受过的渺小与低微,在蒙特利尔初春漂着浮冰的圣罗伦河(St. Lawrence River),完全被洗净治疗了。从纽约、米兰、 伦敦嗅到新鲜信息,敏感好奇的旅行者,抢先进城,享受着“双城”的历史丰厚与时髦酷炫。真的,一点也不夸张,几乎每个人、每样事 、每次交谈,都带着轻快、温和的质地。
伦敦发行的时尚杂志《Wallpaper》今年4月刚选蒙特利尔为全球“最令人兴奋”的城市之一,不轻易出口夸人的英国佬,用“响亮复出”( back with a bang)形容当下的蒙特利尔。 同样4月初,我站在蒙特利尔街头,眼见从街头艺人起家的“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喜气洋洋在家乡搭起黄蓝相间条纹的大帐篷。音乐声起,吊起钢丝飞翔的天使、小丑、术士悬空起舞,场面浩荡。大部分人都不记得,1980年代初,一个在街上表演吞火踩高 跷的小伙子,梦想组马戏团。连续被50家银行嗤之以鼻。直到魁北克政府出钱支持,才有了“太阳马戏团”,顶着国际表演舞台最闪亮的光环,征服了全世界。“太阳马戏团”最能表达蒙特利尔的创意:它一方面传承了法国工艺技法的琢磨,另一方面又学习了英美传播营销的操作,再加上好莱坞灯光、舞台、剧情的效果,结合英、法、北美的长处,形成一股让人吃惊的创造力。
天人合一,
自在与宽容
处处在蒙特利尔撞见“创新”。国际、多元的气氛,更让这个城市有一种天人合一的自在与宽容。
通常,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师,都在争一个宣言式的作品,尽管那是盖在荒岛上的摩天大楼。但是蒙特利尔的顶尖人才,最卖力的表现反而是在街灯、地下道出入口、连接建筑与建筑间,夜晚散发迷人微光的行人步道。
彷佛是不是“主戏”并不重要,胸襟宽大的愿意为别人的作品效劳,只为了让城市更容易亲近、更舒适。成就别人的价值,让创意不再是独奏,也多了和谐的美感。 直到今天,虽然蒙特利尔的景观建筑,多少还带着1967年世界博览会“大梦想”(Thinks Big)的气派。但是,孤立的建筑之间,衔接着无数贴心、人性的设施。“国际区”就是明显的例子,5年前开始的一个市中心重整计划,试着把新兴的金融中心,与因着一条高速公路切断,逐渐被遗弃的老城用绿地、花市、喷水池、平整的人行道,重新连结起来。 虽然没有建起任何炫耀自我的地标建筑,国际区与人为善的连结概念,却得到区域上30多栋包括国会大厦、世贸中心、世界民航组织 、魁北克信托投资银行……的财力支持。每年这些建筑业主自愿增税,让国际区放手逐步扩大改建的范围。走在原本周遭灰沙蒙蒙的国会大厦,35岁的梅默亭庆幸自己生而逢时,参与了这个千禧年的都市改造计划,“我们让许多原本像沙漠中的孤岛建筑,连结成为绿洲 。”除了建筑,人也是这样。我一直在马路上遇见好心情的蒙特利尔人。穿绿裙子、紧身裤、听iPod、溜直排轮的女孩,扶着银行外墙栏杆 ,换上一双酒杯高跟鞋,进餐厅跟朋友说话共餐。或是咖啡馆里开怀大笑的一桌3个中年男人,那种高兴劲,我差不多以为,在这个世界上都快要绝迹了。 熟门熟路的朋友告诉我,蒙特利尔的精英圈子,每个人都“相识”每个人。我见过几个财力雄厚的商人,没有趾高气扬的贵气,也没有粗俗的暴发,反而是温和、平易近人。
时髦的旅馆
高雅的文化
专门替好莱坞做计算机3D动画的电影大亨,公司总部设在蒙特利尔St.Laurent大街上,Softimage的老板 Daneil Langlois ,4年前出资买下老城区18世纪纺织商人的五层楼毫宅。保留了古老外观,内部全部改建,设计为蒙特利尔目前最时髦的Hotel Gault。纽约时报形容它“现代感、流行、清爽,完全没有多余装模作样的矫饰。”连续得了观光协会颁发的旅馆设计奖,Hotel Gault一共只有30多间房,踩在最新一波Boutique Hotel概念的先端。学美术出身的女总经理 Mariette Parent 是投资老板的弟妹。带着我参观每一个房间、每一件家具,都神情欢喜地像是解说自己的创作。问她什么是蒙 特利尔的设计精神,她说:“只是希望营造一种超越流行的美感,让人有回到家的舒服。”走进旅馆大厅,老实说,我还真没有感受到纽约、巴黎的时尚旅馆,那股冷峻雅皮,让人不敢随意踏入的压迫感。
我问她蒙特利尔女人跟法国女人的差别,她用几乎不带魁北克口音的标准法语,跟我说起她在波尔多试穿16双鞋子的故事。当时法国朋友惊呼:你怎么敢试穿这么多鞋子而不买!Mariette 觉得这在蒙特利尔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没有人会因此生气。
为什么没有巴黎人的骄气?她毫不迟疑,“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阶级、贵族、国王路易14什么的。我们的历史也很短,祖父母大都是农夫、乡下人,不会有这种谁瞧不起谁的阶级气氛。”或许是这种不代表任何正统的血液,或许是认清自己的边缘感。让蒙特利尔人即使尊重传统,也没有那么拘泥、非如此不可的僵硬。 因此,蒙特利尔也吸引了大批有相同气质,创意、自在、习惯出入不同文化的人。 5月初的第一个礼拜,“艺术广场”(Place des Art)演出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肯特长野(Kent Nagano)签下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合约的第一次公开演出。
全世界四处巡回演出,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今晚把莫扎特21号钢琴曲演奏得让人通体舒畅。300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看着陆续抵达的人潮没有过度隆重的长裙、礼服,而是包买下整年的固定席位,一年随着曲目变化,聆听100多场演出的有钱人。“我们的观众是很有品位的,欣赏能力很强,听的人不但多,而且懂。”交响乐团大提琴家张力科,与小提琴家妻子傅小红,从北京移居蒙特利尔20多年了,对 蒙特利尔人的音乐素养很肯定。
中场,长野站在演奏台上,他咬字清晰地先用法文接受电台访问,台下有些人开始显得不耐烦,敏感的他自动转成漂亮的英文。主持人继续用法文提问,他也再以法文回答,然后又在某个转折点,不露痕迹地转换成英文。 “在蒙特利尔,同时说法文、英文,是一种礼貌,”乐团低音提琴家Lindsey Meagher有着英国女人纤细的质感。她说大家对长野有很深的期待,因为他本身的气质--没有架子、幽默、很有创造力,就是蒙特利尔人。
除了会讲英、法、德语的日本指挥领导的古典音乐,6、7月盛夏,蒙特利尔“国际爵士节”(Montreal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 即将登场。萨克斯风吹起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音符,想起大师们精准操弄乐器的技法,加上随兴、不拘泥传统的演出,我突然了解为什么蒙特利尔爵士乐节能在世界有这等分量。那是一种有能力掌握主流,却不在意自己边缘地位的自由,这不也正是蒙特利尔吗。
好脾气的巴黎、没那么多规矩的伦敦和少一点奔忙的纽约,这3个世界大都会加起来,就是蒙特利尔的魅力。
当然,常常让人忘了——蒙特利尔是岛,一个夹在美、加大陆间的岛。 置身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你会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是欧洲?是北美?
好脾气的巴黎、没那么多规矩的伦敦和少一点奔忙的纽约,这3个世界大都会加起来,就是蒙特利尔的魅力。
当然,常常让人忘了——蒙特利尔是岛,一个夹在美、加大陆间的岛。
人们告诉我,蒙特利尔甚至不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就足足比它大两倍。但是蒙特利尔同时说法文与英文、同时存在法兰西与盎格鲁撒克逊,虽然身处北美,却处处拉丁情调。
这是我称之为双城的蒙特利尔,从来不是核心、从来不是主流,却一如法国最会创造话题的出版公司AUTREMENT新书:《蒙特利尔——心脏的边缘》,在强势文化的迫力下,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生活质量与人文素养。
21世纪,当大伙都在讲融合、共生,都在向往如何同时让两种文化、语言相安并存,甚至进一步延伸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面貌,蒙特利尔是成功的、宽容的实验场。
这里,怎么会是加拿大?
也因此,它让自己,成为北美最有创意、特色的城市。
对我,这不是初来乍到,我还是先让自己坐下来,坐定了,开始感觉脚下石砖道背景老城墙搭配科比意家具,点燃魁北克设计学派的长排街灯。这时,耳旁吹起微风,蒙特利尔优雅、轻快的出场,带着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节奏与华丽。 好几次,我在地理版图上完全迷失了,问身边的蒙特利尔人:“这里,怎么会是加拿大呢?”回答总是带着爽朗、兴味的笑容:“其实,我们更觉得自己是魁北克人。”很多人对魁北克省独立运动依稀有印象,但那是40年前的旧事了。现在满城的小饭馆、酒吧、咖啡店、时尚Boutique Hotel、怀旧1950 、1960年代二手家具、装饰、频频得国际大奖的工业设计、拉斯维加斯赌城最卖座的魁北克舞团乐手……这才是我看见的新蒙特利尔。
喜欢过好日子、喜欢吃好食物、喜欢说笑话、随和、自在的蒙特利尔人天性中,完全没有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畔的不耐与骄矜。旅行的人们在巴黎承受过的渺小与低微,在蒙特利尔初春漂着浮冰的圣罗伦河(St. Lawrence River),完全被洗净治疗了。从纽约、米兰、 伦敦嗅到新鲜信息,敏感好奇的旅行者,抢先进城,享受着“双城”的历史丰厚与时髦酷炫。真的,一点也不夸张,几乎每个人、每样事 、每次交谈,都带着轻快、温和的质地。
伦敦发行的时尚杂志《Wallpaper》今年4月刚选蒙特利尔为全球“最令人兴奋”的城市之一,不轻易出口夸人的英国佬,用“响亮复出”( back with a bang)形容当下的蒙特利尔。 同样4月初,我站在蒙特利尔街头,眼见从街头艺人起家的“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喜气洋洋在家乡搭起黄蓝相间条纹的大帐篷。音乐声起,吊起钢丝飞翔的天使、小丑、术士悬空起舞,场面浩荡。大部分人都不记得,1980年代初,一个在街上表演吞火踩高 跷的小伙子,梦想组马戏团。连续被50家银行嗤之以鼻。直到魁北克政府出钱支持,才有了“太阳马戏团”,顶着国际表演舞台最闪亮的光环,征服了全世界。“太阳马戏团”最能表达蒙特利尔的创意:它一方面传承了法国工艺技法的琢磨,另一方面又学习了英美传播营销的操作,再加上好莱坞灯光、舞台、剧情的效果,结合英、法、北美的长处,形成一股让人吃惊的创造力。
天人合一,
自在与宽容
处处在蒙特利尔撞见“创新”。国际、多元的气氛,更让这个城市有一种天人合一的自在与宽容。
通常,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师,都在争一个宣言式的作品,尽管那是盖在荒岛上的摩天大楼。但是蒙特利尔的顶尖人才,最卖力的表现反而是在街灯、地下道出入口、连接建筑与建筑间,夜晚散发迷人微光的行人步道。
彷佛是不是“主戏”并不重要,胸襟宽大的愿意为别人的作品效劳,只为了让城市更容易亲近、更舒适。成就别人的价值,让创意不再是独奏,也多了和谐的美感。 直到今天,虽然蒙特利尔的景观建筑,多少还带着1967年世界博览会“大梦想”(Thinks Big)的气派。但是,孤立的建筑之间,衔接着无数贴心、人性的设施。“国际区”就是明显的例子,5年前开始的一个市中心重整计划,试着把新兴的金融中心,与因着一条高速公路切断,逐渐被遗弃的老城用绿地、花市、喷水池、平整的人行道,重新连结起来。 虽然没有建起任何炫耀自我的地标建筑,国际区与人为善的连结概念,却得到区域上30多栋包括国会大厦、世贸中心、世界民航组织 、魁北克信托投资银行……的财力支持。每年这些建筑业主自愿增税,让国际区放手逐步扩大改建的范围。走在原本周遭灰沙蒙蒙的国会大厦,35岁的梅默亭庆幸自己生而逢时,参与了这个千禧年的都市改造计划,“我们让许多原本像沙漠中的孤岛建筑,连结成为绿洲 。”除了建筑,人也是这样。我一直在马路上遇见好心情的蒙特利尔人。穿绿裙子、紧身裤、听iPod、溜直排轮的女孩,扶着银行外墙栏杆 ,换上一双酒杯高跟鞋,进餐厅跟朋友说话共餐。或是咖啡馆里开怀大笑的一桌3个中年男人,那种高兴劲,我差不多以为,在这个世界上都快要绝迹了。 熟门熟路的朋友告诉我,蒙特利尔的精英圈子,每个人都“相识”每个人。我见过几个财力雄厚的商人,没有趾高气扬的贵气,也没有粗俗的暴发,反而是温和、平易近人。
时髦的旅馆
高雅的文化
专门替好莱坞做计算机3D动画的电影大亨,公司总部设在蒙特利尔St.Laurent大街上,Softimage的老板 Daneil Langlois ,4年前出资买下老城区18世纪纺织商人的五层楼毫宅。保留了古老外观,内部全部改建,设计为蒙特利尔目前最时髦的Hotel Gault。纽约时报形容它“现代感、流行、清爽,完全没有多余装模作样的矫饰。”连续得了观光协会颁发的旅馆设计奖,Hotel Gault一共只有30多间房,踩在最新一波Boutique Hotel概念的先端。学美术出身的女总经理 Mariette Parent 是投资老板的弟妹。带着我参观每一个房间、每一件家具,都神情欢喜地像是解说自己的创作。问她什么是蒙 特利尔的设计精神,她说:“只是希望营造一种超越流行的美感,让人有回到家的舒服。”走进旅馆大厅,老实说,我还真没有感受到纽约、巴黎的时尚旅馆,那股冷峻雅皮,让人不敢随意踏入的压迫感。
我问她蒙特利尔女人跟法国女人的差别,她用几乎不带魁北克口音的标准法语,跟我说起她在波尔多试穿16双鞋子的故事。当时法国朋友惊呼:你怎么敢试穿这么多鞋子而不买!Mariette 觉得这在蒙特利尔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没有人会因此生气。
为什么没有巴黎人的骄气?她毫不迟疑,“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阶级、贵族、国王路易14什么的。我们的历史也很短,祖父母大都是农夫、乡下人,不会有这种谁瞧不起谁的阶级气氛。”或许是这种不代表任何正统的血液,或许是认清自己的边缘感。让蒙特利尔人即使尊重传统,也没有那么拘泥、非如此不可的僵硬。 因此,蒙特利尔也吸引了大批有相同气质,创意、自在、习惯出入不同文化的人。 5月初的第一个礼拜,“艺术广场”(Place des Art)演出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肯特长野(Kent Nagano)签下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合约的第一次公开演出。
全世界四处巡回演出,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今晚把莫扎特21号钢琴曲演奏得让人通体舒畅。300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看着陆续抵达的人潮没有过度隆重的长裙、礼服,而是包买下整年的固定席位,一年随着曲目变化,聆听100多场演出的有钱人。“我们的观众是很有品位的,欣赏能力很强,听的人不但多,而且懂。”交响乐团大提琴家张力科,与小提琴家妻子傅小红,从北京移居蒙特利尔20多年了,对 蒙特利尔人的音乐素养很肯定。
中场,长野站在演奏台上,他咬字清晰地先用法文接受电台访问,台下有些人开始显得不耐烦,敏感的他自动转成漂亮的英文。主持人继续用法文提问,他也再以法文回答,然后又在某个转折点,不露痕迹地转换成英文。 “在蒙特利尔,同时说法文、英文,是一种礼貌,”乐团低音提琴家Lindsey Meagher有着英国女人纤细的质感。她说大家对长野有很深的期待,因为他本身的气质--没有架子、幽默、很有创造力,就是蒙特利尔人。
除了会讲英、法、德语的日本指挥领导的古典音乐,6、7月盛夏,蒙特利尔“国际爵士节”(Montreal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 即将登场。萨克斯风吹起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音符,想起大师们精准操弄乐器的技法,加上随兴、不拘泥传统的演出,我突然了解为什么蒙特利尔爵士乐节能在世界有这等分量。那是一种有能力掌握主流,却不在意自己边缘地位的自由,这不也正是蒙特利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