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也举起手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司空见惯的课堂场景。但是,这种问与答的方式却渐渐退出了大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问答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指定学生回答。但是作者认为学生对举手的体验,是融于课堂文化氛围中的,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是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这种举动不管在哪个教育阶段,对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主的高职外语教学来讲,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地举起手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呢?它是个立体的、系统性的问题,涉及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提问的科学性等诸多问题。作者将从艺术地设计提问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个方面做出探讨。
  关键词: 大学外语课堂教学 主人地位 提问方法 课堂气氛
  一、艺术地设计提问
  要让学生主动举起手来,首先就要有激发他们举手欲望的提问。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些情况发生:一个问题提出来,题目本身有难度,大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失去信心,怯于回答或者问题的叙述晦涩难懂,无法快速把握问题的要旨,从而对回答失去兴趣。但有时问题又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地做出回答,比如,有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提:“Do you...?”“Is there...?”这类简单机械的问题,学生回答无非是“Yes”或“No”,这样的问题对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来讲毫无意义,也不会有学生愿意为了这种问题主动示意要求回答。外语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研究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乏而无味。
  1.问题设置的现实性
  在外语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外语学科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交际意义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并且有时答案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分,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通常会顾虑较少,积极回答。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快乐,这样才能达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达到师生之间的交流目的。比如在讲到日语敬语这样的问题时,很多老师提问时会脱口而问:某某单词的敬语形式是什么?笔者认为这种提问就缺乏设计性。学生也会认为这种问题只是呆板的单词记忆。如果能换一种问法,如设计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邀请学生和自己互动,这样学生就有了说话的情景和兴趣,自然就有了尝试的欲望。
  2.问题设置的针对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草率的。在授课前,应认真进行备课,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问题过易或过简,学生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地回答,也可以不屑回答,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提高的目的。因此提问应换个角度或说法。问题要抓住课文的重点,不脱离教材内容,以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提问方式的科学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精巧的问题,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精神、提高兴致,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以巧妙的提问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是体现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问中是否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及回答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教师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5秒时,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增多。其间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提问的目的、问题的难度而定。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不可能如小学生一般活跃,且愿意直白地表现自己。如果说小学生积极主动要求发言是来自一种内在天性的话,就要让大学生在课堂中,特别是在英语课堂,这样一个表达本身就是知识水平展示的特殊环境中,能够主动举手发言,不仅需要内因,更重要的是要一种外部和谐的气氛与氛围,来促使在同一课堂里的学生都融入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来,通过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种外部的表现形式,来使自己渐渐地融入整个课堂环境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外语课堂教学的前提。首先,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老师不应该要求学生接受其权威,教师应更多地扮演顾问和伙伴的角色,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笔者曾经和学生交流过,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愿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有不少同学表示,他们认为作为高职学校的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可能会让老师觉得不成熟,没有深度,特别是在有高学历、深资历的老师面前,会觉得有压力,对于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不好意思说出口。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上,有不少教师有长年海外留学的背景,学生在对老师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不免担心自己的发音或者表达方式让老师听起来很不自然,没有勇气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真诚对话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陈述自己的疑惑。
  2.建立友好互助的同学关系
  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营造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从而共同进步的愉快健康的课堂环境。只有让坐在课堂中的每个人都觉得和周围的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是一个团体的,所在的课堂是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课堂上的每个成员才愿意,才有勇气表达自己。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采用布置项目任务,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并且在小组任务分配中,力求组员任务难度,任务数量相当,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互相配合,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都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任务完成时都会用恰当的鼓励的话语对任务完成情况做点评,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和满足感。这样潜移默化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树立积极主动去表达自己想法、展现自己才能、发挥自己潜能的主人翁意识。
  三、结语
  举手只是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外在形式而已。但是从这种外在形式在大学课堂上渐行渐远的现状,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目前在大学里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旧模式为主,大学生的手“举不起来”不仅有学生主观内在的原因,还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利平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2003(8).
  [3]李俊华.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评论,2007(2).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例,分别从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与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该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和创新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翔实介绍了该学院在日常学生管理、文体活动、宿舍管理、网络育人等方面的教育模式。全面归纳了该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和保障措施,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学生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阿克苏
摘 要: 本文拟从英语学习者英语课堂阅读焦虑与英语阅读表现与能力的关系进行探索和实证研究,以促进中国英语阅读教学,并为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提供实证数据。  关键词: 地方院校专科英语专业 英语阅读焦虑 英语阅读表现与能力 关系    一、引言  在地方院校专科英语专业学生中,生源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较差,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也成为关注的话题。自从Horwitz(1986)等人外语学习课堂焦虑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已经进入教师认知领域。评价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根据新课程标准、专家报告,以及对新教材、新教法的实践摸索,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有新的理解:评价好课离不开对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作者就此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新课程 变式教学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
摘 要: 提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根据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要求,作者通过实践活动,采用引发式提问、疏导式提问、探究式提问、追问式提问的不同方式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提出了在设置问题和提问过程中的注意点。  关键词: 有效提问 英语阅读教学 无限思维  一、引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提问的过程是由教师
摘 要: 乙醇这节是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本文对这一节的教材、教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教学 方法研究 乙醇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乙醇是日常
摘 要: 作者提出在生物教学中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 课堂设计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倡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摘 要: 细节描写教学是解决学生有话不知道怎样说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善于借鉴、积极交流的过程。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细节描写 观察 借鉴 交流    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无话可说,一是有话不知道怎样说。其实前一个问题未必十分突出。每个人的记忆仓库里都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这里有学过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对世
摘 要: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作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开拓识字渠道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乐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让学生在汉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识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基本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各科基础知识的起点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该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散发着经久不变的感人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来自人间最朴实的情感,来自朱自清笔下最无华的语言,字字蕴涵着父子之间的真情,既吐露着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又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细品全文,文中“一个暗笑”、“二处细节描写”、“三件事情”、“四次流泪”、“五句话”,传达的是道不清说不尽的深厚情感。  一、“一个暗笑”,既悔又责  当父亲送“我”过
摘要: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关键词: 苏童 家族小说 家族悲剧 意象化写作  苏童作为一名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作家,在20多年的写